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者相合,称为表里,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关系,而又密切。昼夜晨昏时对生理病理影响;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重,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留于六腑,故甚也。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整体出发视其他部分所受到的影响。

中医理论,强调从整体着眼。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看作是有机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在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念。

1.人体的整体性

从组织结构上来讲,十二脏称作“十二官”的功能,“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气不相使而灾害至矣。《景岳全书》说:十二官并非各自为政,心则为十二官大主。内脏分脏腑,脏者藏,腑者泄,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与脏,相反共以相承,矛盾而又统一。两者相合,称为表里,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关系,而又密切。脏腑与组织器官,心主脉,开窍于舌;肝主筋,开窍于目;脾主肉,主四肢,开窍于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肾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以上都要通过经络的联络,而构成统一的整体。

从生理病理方面:

上下:心肺居上,肝肾居下,上与下对立而统一。如肺与肾为例,肺金养肾水,肾水润肺金,金水可以相生。心属火主下焦于肾,肾属水必上潮于心,心肾必须相交,上阳下阴。

表里:里气充则表气固,表气固则里气守。所谓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承也。临床上常谓“实者病表发其汗,虚者病表建其中”,“阳强不能秘,精气乃绝。”

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血滞气滞。

阴阳:无阴则阳无由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在有主次的基础上照顾另一方面。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人体和气候的关系。“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承,”“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映,无致邪五失正,绝人长命。”“故治不法天之地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化不可伐,时不可速”,无伐无速时—无常证大论。内经“生气通天论藏气法时论”异法方官论,未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年气规律:“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下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病因同由于侵犯病位不同而症状不一”,“同一病位由于受病原因不同而症状不一”。“应气为常,反此者病”,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冬得长夏脉,视为病脉。气候对病理的影响,慢性咳喘,秋冬加剧则趁夏季阳气盛治之;是秋冬养阴也,血虚肝旺。春季眩晕脑胀耳鸣,精神疲倦,趁冬滋补阴,削弱季年发病,应冬养阴也。风寒湿痹逢天阴湿胜予患病痛,阴虚之体,天热则烦闷倍增,阳虚之质,天冷则寒慓而肢冷等等。昼夜晨昏时对生理病理影响;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皆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重,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留于六腑,故甚也。

后世医家于临床早补阳,晚补阴,亦春夏秋冬养阴养阳之治法。

二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三是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禀赋的强弱,强者耐受重散,弱者不耐重剂。形体的肥廋,丰肥体多湿痰,廋弱者多阴虚内热。性情的愉快、忧郁、急躁、动静以及精神刺激,环境的遭遇对人体影响也非常大。

男女老幼的特点:气色的黑白,白者顾其阳气,苍者顾其津液。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整体出发视其他部分所受到的影响。

例如,咳嗽—肺病

及心——心痛

及肝——两胁痛不能转动

及胃——呕吐

及膀胱——遗尿

气郁—肝病:

及胃——呕恶食减纳差及肠——腹泻

妇女——腹痛、月经不调

3.病与病人不可分割

认识到病和病人是不可分开来看的,每个病都从两方面看:一是病邪,一是正气,即病人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因而一面祛邪改善病况,另一面要调理病人的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帮助恢复健康。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胜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治疗或祛邪或扶正,或扶正祛邪同时并进,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