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护理的法则

中医护理的法则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的治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护理的法则也即如此。如各种食物中毒的早期可用吐法使毒物排出。中医的治疗护理原则,是在几千年的临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对于疾病病位、病势、病性进行综合辨别后,在治疗护理上所遵循的总体原则。应用于护理上就是正护反护。指导临床护理的原则就是“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

中医的治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对依中医学八纲辨证对中医治法做了更加系统的论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可用汗吐和下消清温补八法尽之。”中医护理的法则也即如此。

(一)中医护理八法

1.汗法 是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而设,为开泄腠理,促进发汗的祛除外邪的方法,可用于解表、透疹、祛湿、消肿。如风寒感冒初期可用汗法解之。

2.吐法 是通过引起呕吐的方法,使停留于咽喉、胸部、胃脘等部位的痰饮、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方法。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其高者,因而越之。”如各种食物中毒的早期可用吐法使毒物排出。

3.下法 是通过通便、下积、逐水、泻实等方法,以消除积滞、宿食、燥实、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的方法。依其所下之邪性质不同,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之别。

4.和法 是通过和解、调理的作用,以达到祛邪、扶正的一种治法,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胃肠、理气和血等方法。

5.温法 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的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温经散寒、温中散寒及回阳救逆等方法。

6.清法 是依“热者寒之”的原则而设,为清解热邪,治疗里证的方法,包括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脏腑热、清三焦热、清热解毒等方法。

7.消法 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物,使之逐渐消散的方法之一,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包括消食滞、消结石、消瘿瘤、消水肿、消瘀血、消痰饮等方法。

8.补法 是依《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虚者补之”而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损者益之”,《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均是就补法而定,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心等方法。

除上述八法之外,常用的方法尚有开窍法、固涩法等,临床亦常根据病情数法并用,以适应疾病的千变万化。

(二)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的治疗护理原则,是在几千年的临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对于疾病病位、病势、病性进行综合辨别后,在治疗护理上所遵循的总体原则。主要包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与三因治宜。

1.正治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述:“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所谓正治又称逆治法,是最常用的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都属正治。反治法,又称从治法,是通过疾病的某些证候假象,抓住疾病的本质而采取的特殊方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应用于护理上就是正护反护。

2.标本缓急 标是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所出现的证候,本是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指导临床护理的原则就是“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

3.扶正祛邪 扶正是补益人体正气的方法,用于虚证,祛邪是祛除外邪的方法,用于实证。在疾病早期,若邪气强实,正气未衰,则应采用祛邪为主的方法。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气未退,正气已虚,正气无力鼓邪外出的情况下,则应采用扶正祛邪并用的方法,若疾病后期,邪气已除,正气已虚,则应以扶正为主。

4.脏腑补泻 是依据五行之中脏腑的生克关系作为治疗疾病的补泻原则,主要包括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就是当某脏虚弱时,除了直接对该脏进行补益外,也可间接补益它的母脏,如脾与肺是母子关系,因此肺气不足时,则肺脾双补。实则泻其子是某脏之病由于子实而引起时,可以泻子之实以治母病。如肝火偏盛引起肾失封藏而遗精早泄,则可通过泻肝子之火,来治疗母脏肾之封藏失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