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就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同样,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可见,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是密切关联的。在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特点来选择治疗用药,做好生活起居及饮食的护理。战争灾荒还常常造成瘟疫流行,可导致大量的人员患病甚至死亡。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以及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学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就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其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诊断、治疗和护理方面必须从整体出发。

(1)生理上的整体性: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组成了以心、肝、脾、肺、肾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如以心为首的“心系统”由心-小肠-脉-舌等构成;以肝为首的“肝系统”由肝-胆-筋-目等构成。以五脏为首的5个生理系统,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了一个内在密切联系、外在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既要靠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要靠5个生理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从而维持着协调平衡。因此,人体是一个表里相合、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动作有序、高度统一的整体。

(2)病理上的整体性:由于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内脏的病变,可通过经络反应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等。同样,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如肝的病变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临床上既可出现肝功能失常的表现,又可出现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症。由此可见,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是密切关联的。

(3)诊断上的整体性:由于脏腑、形体、官窍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要从整体出发,采用“察外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舌诊就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因人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气血的盛衰都可反映于舌,所以察舌可测知内脏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同样,望面色、切脉、听声音也可推断内脏的虚实。

(4)治疗、护理上的整体性:由于局部的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因此,在治疗疾病和护理病人时,不能只看局部的病症,单纯地进行对症处理,而要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全面整体地护理病人。如对口舌生疮的治疗,因口舌生疮多由心火上炎所致,故用清心泻火的方法,心火得泄,口舌生疮自愈;对因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又当清泻肝火。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生物圈等。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发生相应的变化。故《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应也。”

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一年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的气候变化,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的生理也同样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就开泄腠理,通过出汗散热来适应;冬季天气寒冷,为了保温,人体则腠理闭少出汗,多余的水液从尿液排出。不同的季节多发病、流行病也不同,如中暑发于夏天;燥咳多发于秋季等。此外,一些慢性疾病也往往由于气候突变或季节更替而发作或加重。如关节疼痛的病症,常在寒冷或阴雨天气时加重。

昼夜阴阳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有不同影响,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如人体的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这就是人体随昼夜阴阳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另外,昼夜阴阳的变化对疾病也有影响,一般的病证,中午之前,由于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病情则会减轻;午后至夜晚,由于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病情则会加重。所以,临床上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非常重要。《内经》中也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说。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我国江南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湿润,故人体的腠理多疏松;北方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故人体的腠理多致密。居住环境加上长期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一方人的体质,一旦异地而居,多感不适甚至患病。另外,地域环境不同,人们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疾病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自然环境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在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特点来选择治疗用药,做好生活起居及饮食的护理。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社会属性。人能影响社会,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制约着人体。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婚姻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都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身心功能。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动都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体身心功能的改变。社会公平安定、经济发达,人们丰衣足食、居住环境优雅舒适清洁,则人的心情舒畅,抗病能力强,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人类的寿命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延长。反之,社会动乱、生活动荡、缺衣少食,则人的精神压抑,抗病能力下降,各种疾病就容易发生。战争灾荒还常常造成瘟疫流行,可导致大量的人员患病甚至死亡。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必然会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也会造成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都可导致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另外,家庭纠纷、婚姻不稳、人际关系紧张也可破坏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协调与稳定,而发生疾病。

因此,在养生防病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功能的影响,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人体的刺激,以维系身心健康。在治疗疾病和护理病人时,要做好病人精神和心理的调节,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状态,以促进疾病的好转。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在治疗和护理疾病的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但同时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发病原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病理演变规律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组织损伤与修复、功能障碍与调节的矛盾斗争。如感冒、水痘、痢疾等均是疾病的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既包括疾病过程中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和行为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又包括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苍白、舌质紫黯等体征。症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同一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也不尽相同,所以,孤立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反应疾病或证候的本质。但症是诊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即证候,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揭示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能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所以,中医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肝阳上亢、气血两虚等均是证的概念。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证候;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有关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施护,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辨证是中医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治疗和护理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因此,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是中医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疾病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现阶段的本质,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全过程的本质,将两者结合,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使诊断更全面、准确,治疗和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全局性。一般采用“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断原则。例如,临床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可初步诊断为感冒——病,然后根据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流涕的清浊、咳痰的颜色与稀稠、口渴与否、舌象及脉象等情况辨别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证。风寒感冒的治疗、护理方法是辛温解表;风热感冒的治疗、护理方法是辛凉解表,然后进行不同的处方遣药以及采用不同的护理手段。由此看来,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不是头痛医头、见痰治痰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也不是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仅针对病的治疗和护理。

临床上,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患者的体质不同,所反映出的证候就不同,因而采用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就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同病异护”。如麻疹病初起病位在表,宜采用发表透疹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中期热毒蕴肺,宜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后期阴液被伤但余热未退,则宜采用养阴清热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则可出现基本相同的证候,因而可采用相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这就是“异病同治”“异病同护”。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3种不同的病变,因都属于中气下陷证,故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刘 琳)

思考题

1.何谓整体观念?其在中医护理学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2.何谓病、证、症,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何谓辨证施护?其在中医护理学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4.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