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看“气”

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看“气”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看“气”“气”本身就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在汉语、韩语和日语中成百个与“气”相关表达中,它起到前缀或后缀的功能。因此,“气”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当中是不一样的。在此之前的讨论将“气”解释为能够在物理上或者生理上“做功”的能量。然而,“气”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它的物理或生理意义。

科学哲学的角度看“气”

“气”本身就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在汉语、韩语和日语中成百个与“气”相关表达中,它起到前缀或后缀的功能。一般说来,“气”用来描述人体、艺术作品、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计、家具摆放以及埋葬选址中精力(vigor)或活力(dynamism)的质和量。“气”很难得到一个科学上的定义,因为这一概念已经在千年的沿革中发展出多重内涵。在不同的场合和情景下,“气”这个词在不同的用法和语境当中吸收了多种不同的含义,就如大江大河广纳百溪。然而,在“气”的各种用法中,有一条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阴和阳。

阴阳相互作用导致“气”的生成

道家创始人老子以来,阴阳的相互作用就被认为是“气”的主要原理。《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Chen,1984;笨Lau Tzu,1988)。大多数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人,物,现象,行为或者问题——内部都具有阴和阳的特征,这两种属性可以相互沟通、共同作用,从而产生“气”。(作者加注:Yin表示阴影,而Yang的意思是阳光或太阳,不谙中文的人士如此记忆Yin和Yang这两个中国字会更方便。)通过调节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属性可以达到万物的和谐。阴和阳是一切两极特征的代表,比如弱和强,黑暗和明亮,坏和好,安静和喧闹,消极和积极,不利与有利,温和与激进,等等。

img9

图1 太极图:阴阳辩证的原理

如图1所示,阴和阳可以在一个独立的系统中以对称的结构相互转化。当“阴”达到极致,它的内部已经包含了它相反的一面——“阳”,进而“阴”回归它的本原,成为“阳”;反之亦然。在自然界中,这个原理可以由冬(“阴”的代表)夏(“阳”的代表)的交替得到解释,在冬夏交替中,春季可以由图1中的白点代表,秋季可以由图1中的黑点代表。在人类行为中,平衡阴阳,比如通过两极之间的沟通来进行调节,可以保持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的稳定。这种调节和沟通的过程能生成“气”(chi),“气”可为阴或阳。举例来说,一位领导可以降低她威权式的声调(“阳”),朝更为民主的气氛(“阴”)靠近,来给属下更多的权力;因而激发较弱的一方(“阴”)朝更有力的方向移动(“阳”),彼此尊重,一个更为和谐的氛围(“气”)就产生了。

“气”的概念已经实际应用在文学、医药和武术风水(fengshui)以及很多其他领域当中了,它也在哲学(e.g.,Liu,2007)、文学(e.g.,Chang,1994)和风水(e.g.,Chen,2007)等领域中为学者们进行研究。因此,“气”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当中是不一样的。但是阴阳互动和气的生成的观念成为这些领域一以贯之的原则和理论。尤其在哲学领域,另一位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发扬光大了老子的理论,将其上升至存在论和宇宙论的层面,为“气”哲学奠定了基础。

从物理学角度看“气”

解释阴阳对立关系的互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风的形成过程来对照。空气的温度有冷(“阴”)和暖(“阳”)的性质:冷空气重(“阴”),暖空气轻(“阳”)。重的空气朝轻的空气方向移动,直到它们能够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equilibrium state)。空气流动的过程可以产生微风,也可以导致风暴,我们可以把微风的轻柔视为“阴”,而风暴的猛烈则归类为“阳”。由此产生的能量或者感受到的能量流被称为“气”,微风拥有“阴气”而风暴拥有“阳气”。图2中可以看出气象图和“阴阳鱼”太极图的相似之处。

img10

图2 风的形成:阴阳互化(本图由大西洋海洋气象实验室提供)

风的形成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能量”(energy)这个概念,能量也是能解释“气”和“气”生成的物理过程的最接近的科学概念。能量能够使物体做功(do work),“功”可以使物体移动一定的距离:对物体所做的功=力X距离(W=fd)。物理中,能也包括势能(potential energy)。比如说,在箭术当中,我们拉弓时,弓就具有势能,因为当我们松手时,箭可以做功(射中甚至杀死猎物)。“气”并不是一股单一的力量;它既包括动能(kinetic energy),也包括势能(potential energy)[6]

生理学的角度看“气”

“气”不仅是一个物理学的现象,它还可以由生理学原理来解释,比如指示生命状态的“生命能量”(life energy)。跟在物理学当中一样,在有机体活动的过程当中,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生“气”(能量)。阴阳的协调和互补在中医理论当中也是首要原则。人体中“气”的流动是最基本的现象,它涉及复杂的经脉和穴位(channels and meridians),这在针灸图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人身体很好,体内能量(“气”)充足的时候,她可能声音响亮、掷地有声(亚洲人理念中的“中气十足”),这可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在物理学的角度,“气”与能量(包括势能)相似;然而在生理学中,Siu(1974)却指出“气”与能量的不同。他把能量看做结构整体性、机械与化学过程当中不可少的元素,而“气”则是思维和感情形成模式不可少的元素。能量代谢的动态可以解释人身体是否健康有活力,而“气”的动态变化却决定人的心灵是否健康与舒适(Siu,1974)。

在此之前的讨论将“气”解释为能够在物理上或者生理上“做功”的能量。然而,“气”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它的物理或生理意义。如果将人的感官考虑在内的话,“气”还有它的心理学含义。Bateson的信息论能够解释下面一部分的内容。

认识论上的“气”

在道家创始人之一的老子看来,阴阳互动导致变化和创造,世间万物也都是阴阳互相作用产生的。从传播的角度看,阴阳的相互作用改变和创造了信息——这是传播的最基本元素。从认识论的视角可以对这一变化过程解释得很好。

变化,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来,是感觉的来源。Gregory Bateson(2002)用“触摸”这一动作生动地解释了感觉信息来源这一过程。他用粉笔往黑板上撞,堆积出一团厚厚的点,点外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宇宙。他的手指在不变的表面移动,直到手指触到了白点的边缘。在这一时刻,出现了不连贯的一步;很快,相反的状态发生,他的手指将这一点抛在后头。于是手指和人都知道白点的存在。但是如果他的手指垂直落到白点上面,他不会感到这个是白点。因此,人类的思维能够感受的仅仅是不同的东西(用“气”的话语来说,即阴阳之间的区别),这是从相对的价值(“事件”或者“改变”)当中而来。Bateson的理论有以下几项启示:首先,如果我们把差异看成是一个程度较低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差异是对立面的一个“雏形体”(“infant”)。阴和阳是一个领域中的两极,阴阳的对比可以产生“气”。因此,对立面(“阴”对“阳”)不仅是差别的来源,同时,通过变化,对立面也是区别的结果。导致阴阳之间区别的变化,能产生一种物质或一种状态,这种物质或状态可以做功,它就是能量。正如Bateson所说:“感官仅仅对区别起作用。”但他同时也指出,区别仅仅是万物当中的一个,但是我们只能感受到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区别。简单说来,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这个区别,那么它就没有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气”便不一定是能量,而是一种感官上的能量。而且,“阴”和“阳”的区别(对立面的标签)是各种信息当中最引人注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