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海华认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对于推动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Marsden以食品供应链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消费者偏好在食品安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地位问题。Marsden从食品的零售环节、购销渠道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必须重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与合同关系的完成程度。

一、食品安全体系问题

食品安全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首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社会司助理总干事Hartwig de Hean博士就对食品安全体系的作用和运行效果进行了重点强调,呼吁世界各国尽量采用适合各自国情的食品安全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加强国家间正式和非正式合作。2004年10月在泰国曼谷,FAO和WHO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论坛,会议的主题就是“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统”,该会议主张既要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监控和管理,又要建立食源性疾病监视和食品安全快速预警机制。具体来讲,该会议的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当以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保证消费者能够充分参与到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中来,重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应当建立国家级别的食品安全管理咨询机构来实现关于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承诺;三是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协调机制来保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四是政府既要在食品安全政策方面提升执政能力,也要加大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在地区范围内或者国际范围内做到与其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共享食品安全政策与信息数据,这样可以有效促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五是INFOSAN(国际食品安全部门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呼吁各国政府加入该系统,以保证该系统能够使尽量多的国家分享相关食品安全信息与数据;六是应当将生物反恐这一热点话题纳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e Waal(2003)基于消费者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主体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认为必须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社会资源合理利用,这也是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他认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透明度对于该体系的实际效用将会发挥关键作用。Adrie(2005)认为食品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与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只有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顺利展开,食品供应链才能有效运行,同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也不是永久有效的,它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失效。Rolf(2007)认为现实生活中食品供应链上相关技术、行政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是影响食物链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叶永茂(2002)认为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改革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王小兰(2004)认为应当重视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王海华(2005)认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对于推动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管理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目前,学者们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政府行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1.食品供应链的研究

供应链理论的引入为食品安全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著名学者Denouden,Zuurhie等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概念。英国经济学家Marsden以食品供应链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消费者偏好在食品安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地位问题。Marsden从食品的零售环节、购销渠道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必须重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与合同关系的完成程度。Peter(2008)认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控制主要由食品供应各环节的参与主体来完成,如食品生产者、食品加工者、食品运输者、食品销售者、政府和消费者等主体分别在食品安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udson(2001)主要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各环节市场参与主体和要素之间的契约协作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C.E.Fisher(1993)提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清单,该清单包括自然毒素和环境污染等六大类问题,与此同时还将化肥和农渔兽药等化学投入品定义为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

张云华等(2004)利用博弈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要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仅需要食品供应链所有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还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政治环境,如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和资金支持等。陈椒(2005)认为食品企业自身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主观疏忽和落后机制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斯樊锋(2006)认为我国目前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食品质量、供应链基础薄弱和日益加剧的竞争。陈国军(2005)等认为水产品供应链具有较高的保质保鲜要求,水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在水产品运输和储藏方面提高协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王铭(2009)认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归结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此需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协调努力来克服,行业协会组织和企业要加强自律,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商凌风等(2009)运用SWOT法对我国目前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2.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Weiss(1995)认为水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检测的方式来提升其品牌形象。Swinbank(1993)认为政府主要在合同的履行保障方面保证食品安全,除此之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食品安全不需要政府干预,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交易各方都有影响,Antle(1995)将其称为“不对称不完全信息——仅对消费者信息不完全”和“对称不完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信息都不完全”。Wolf(1986)和Antle(1995)认为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需要政府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应当起到应有的作用。Hayek(1931)认为产品的质量安全应当将“社会正义”作为自由品质来追求,政府的介入也应当将公平正义作为首要的目标。

李少兵等(2005)从技术、经济和制度三个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并针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体系,二是制定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相关行业标准,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邓淑芬等(2005)以政府为出发点,认为建立专业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信用评估体系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考虑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这两大问题,只有切实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陈家勇(2004)主要以水产养殖领域作为研究范围,认为政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水产养殖投入品、养殖过程和水产品质量的监管,二是确定和保护水产养殖生产者的产权问题,三是加大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

3.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鉴于当前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焦点已经由食品的供给安全转移到食品的质量安全与营养等领域,发达国家普遍都在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提升食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美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法令主要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在这些法令的基础上,还辅以一系列的程序性法规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先后出台《食品卫生法》、《输出品取缔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示法》和《农药管理》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拿大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主要包括《食品药物法》、《有害物控制产品管理法》和《饲料法》等,此外也辅以相应的辅助法规条例。

4.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张琳等(2009)以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几项建议:一是重视食品安全的警示问题,二是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四是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张惠才等(2006)对TQM,HACCP,GMP,ISO9001和ISO2200等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强调了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关键作用。

三、基于经济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欧美学者对食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认知水平、判断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Norman E.Bowie在著作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中明确提出,在市场交易中透明度和信任感对于消费者水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具有重要影响。Swinbank(1993)认为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弹性很大,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要求必然随之提高。Modjuszka和Caswell(1996)认为食品企业一旦遭遇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将是非常严重的,既包括承担法律责任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产品品牌受到消极影响所带来的品牌价值的间接损失,品牌形象和美誉度的受损必然带来市场份额的下降,综合来看这些损失远远大于投入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成本,因此食品企业不管是从经济利益考虑还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考虑,都会将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性措施。Reardon和Farina(2001)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实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目标。Shavell(1987)和Annandale(2000)认为企业对安全产品的供给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组织学习、管制类型、利益相关者、强制力度和企业文化等。

吴海华等以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可以通过发送市场信号以及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来应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食品安全难题。黄浩等(2007)从信息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市场失灵进行了溯源研究。唐晓燕(2007)从交易成本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不自律的成本要小于企业其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即使企业不采取自律行为,也不会加大损失,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四、小结

国外对于包括水产品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具体和系统,对于“从池塘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研究起步也较早。近30年来,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对于水产品从养殖阶段到市场阶段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并不是非常丰富,尤其是对水产品中的主力——海水养殖产品来说,贯穿全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更加薄弱,因此,针对海水养殖产品分阶段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有待于理论界逐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