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哪种药物更容易诱发急性肝炎

哪种药物更容易诱发急性肝炎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药物大多数经肝脏代谢,因此,凡是用药不慎或滥用药物都可引起肝损害,即导致药物性肝病。脂肪性肝炎是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5%。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共有11类200余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造成损害。慢性肝炎患者服用布洛芬后可能发生肝毒性。胺碘酮平均服药21个月可致脂肪肝,伴肝硬化者达15%~50%。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药物大多数经肝脏代谢,因此,凡是用药不慎或滥用药物都可引起肝损害,即导致药物性肝病。脂肪性肝炎是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5%。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共有11类200余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造成损害。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常在用药后2~8周发病。许多药物可能形成或加重脂肪肝;反过来,肝损伤后可以使药物在肝内代谢减慢,作用延长,继而发生药物蓄积,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患病需服药时,应注意向医生询问药物的肝毒性,特别是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一些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善于发现各种早期征象,如轻度的疲乏、食欲缺乏、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定期进行B超检查,做血脂和肝功能检测。一旦发现药物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要减量或停药,并及时就医。

◎ 伤肝西药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处方中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肝损害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临床上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以及缓解轻至中度疼痛。过量却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当最大日剂量超过4克可致肝损害,大于10~15克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随意滥用是引起乙酰氨基酚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患者误认为服用较大剂量可迅速缓解疼痛,有的并不了解感冒药中含有乙酰氨基酚,而同时服用2~3种含该成分的药品极易产生药物不良事件,造成乙酰氨基酚中毒。

(2)塞来考昔 对肝的损害较低,不良反应多出现在服药的4日至4周,症状为肝细胞损害或混合性肝损害,停药1~4个月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尼美舒利 可诱发急性肝炎,多为女性患者。症状通常发生于用药的1~15周,持续时间可长达8个月。不良反应在停药后2~17个月消退。

(4)布洛芬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引起成人严重肝损害较为罕见,其肝毒性症状多为急性肝炎和混合性肝损害,也有致胆汁淤积、胆管消失综合征和亚暴发性肝炎者。慢性肝炎患者服用布洛芬后可能发生肝毒性。

(5)舒林酸 是药源性肝毒性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服药初始6个月内发病率较高,需要引起注意。

(6)双氯芬酸 是应用最广泛的非甾体抗炎药,肝细胞损害涉及急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及罕见自身免疫特征的慢性肝炎。一般在用药3个月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不适等初期症状,持续时间为1~11个月,停药后一般预后良好。

2.降压药

(1)甲基多巴 肝毒性较为显著,可导致转氨酶升高、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脂肪肝。

(2)β受体阻断药 肝毒性均较低,但阿贝洛尔可以导致肝坏死,美托洛尔偶而引起急性肝损伤。

(3)钙拮抗药 肝毒性均较低,但硝苯地平可以导致脂肪肝。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氯沙坦引起肝损害较少,而厄贝沙坦可以诱发胆汁淤积性肝炎,坎地沙坦能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和肝细胞损害。

3.降糖药

许多降糖药都会引起肝损害。值得注意的是,患非酒精性脂肪肝或丙型肝炎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后常发生肝损害。

(1)磺酰脲类药 如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均有肝毒性。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超敏反应。停药后一般能恢复,但有个别患者会恶化为胆管消失综合征,甚至因肝衰竭而死亡。

(2)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用药2~4周可诱发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轻度胆汁淤积,停药后均可恢复。

(3)阿卡波糖 可引发急性肝炎,多发生在开始服药的2~8个月,均发生于日剂量超过100毫克时,停药后可以恢复。

4.降脂药

(1)他汀类药 常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在3%以下,多呈剂量依赖性,通常用药开始3个月内出现。他汀类药物偶可引起严重肝损害,如急性肝衰竭,但总发生率很低,低于非甾体抗炎药。他汀类药物与非诺贝特联用可以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因此,他汀类药物与苯氧芳酸类药物不宜长期联用。使用降脂药物前应对患者进行基础肝功能检测,服药开始后3~6个月应进行例行检测。

(2)苯氧酸类 非诺贝特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5.抗癫痫药

(1)丙戊酸 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不高,但本品对3岁以下的儿童、有线粒体酶缺陷的患者或有该病家族史的患者、REYE综合征患者、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患者等的危害较显著,比率达到1/500,应慎用。

(2)拉莫三嗪 与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联合应用可引发急性肝炎,多发生在服药的2~3周,活检呈现急性肝坏死或伴轻度肝门炎症的局灶性肝炎。

6.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抗精神病药有致胆汁淤积的不良反应,停药后肝功能恢复较好,但少数患者仍持续存在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氯氮平和利培酮具有明显的致肝细胞损害毒性,氯氮平可以引发暴发性肝衰竭,奥氮平也可以造成急性肝炎。抗抑郁药中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明显的胆汁淤积性肝损害,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是目前临床处方中应用最多的抗抑郁药。其中氟西汀可以引起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萘法唑酮可以引起急性肝衰竭。

7.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为引起脂肪肝的主要药物,其残留性强,不仅肝细胞,还可大量蓄积于肺泡巨噬细胞。因其有磷脂酶抑制剂活性,可在蓄积细胞中储留过剩的磷脂,有时出现旋涡型特征的细胞内包涵体。胺碘酮平均服药21个月可致脂肪肝,伴肝硬化者达15%~50%。因此如果心脏情况允许,应尽量改换其他药物。

8.抗肿瘤药

他莫昔芬是治乳腺癌特效药,一旦停用可能使癌症复燃或恶化,因此主张与苯扎贝特400毫克/日联合用药。苯扎贝特可强效诱导肝细胞的脂肪酸氧化,促进中性脂肪消耗,从而减轻肝细胞损害。

9.糖皮质激素

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可引起脂肪肝,往往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可能已有肝大。其机制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脂质代谢产物蓄积和在大剂量使用时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引起肝内脂质含量升高。

◎ 伤肝中药

目前已知可致肝损害的中药有100多种,中成药大约有30种,其中治疗骨关节病、肾病、皮肤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

1.有肝毒性的单味中药

(1)黄药子 常用于治疗甲亢、甲状腺瘤、多发性纤维瘤等。肝中毒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油腻、尿黄,肝功能异常。引发肝损害的日用量为15~36克,总量为90~3500克。发病时间为服药后6日~14周。黄药子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及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服药总量达500~1500克后发病。发病后肝炎症状较重,并有死亡。

(2)雷公藤 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肝大,有压痛,血清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明显。临床主要死因是肝功能损害,同时合并有粒细胞减少。雷公藤片较雷公藤多苷片更易引起肝损害。

(3)苍耳子 中毒的潜伏期为1~10日。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及头痛头晕、抽搐、嗜睡、烦躁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继之出现肝区疼痛、肝大、黄疸、ALT升高及血糖降低,并可出现心、脑、肾等实质脏器的损害及广泛出血,最后死于肝、肾功能或呼吸循环衰竭。发病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口服苍耳子致药物不良反应均发生在服药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与服药时间长造成积蓄中毒有关。

(4)麻黄 近年来麻黄被西方国家作为饮食添加剂、减肥剂或健身强壮剂等广泛应用,导致许多不良反应。

(5)生何首乌 生何首乌引起肝损害的表现是轻度或中度黄疸,常因为乌发或其他目的服用何首乌药材或含何首乌的片剂所致。生何首乌用量大(50~100克/日)可导致的中毒性肝病,发病短,病情急,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肝区疼痛、巩膜黄染或中重度黄染、肝大。

(6)苦楝子 肝中毒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肿大、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差等消化道症状,伴ALT升高,同时可兼见呼吸、神经及循环等系统症状和体征。食入果实6~8个即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该药中毒多因自行驱虫而超量服用或误食所致。

(7)苍术 苍术苷具有显著的肝毒性。苍术中毒可发生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竭。

(8)番泻叶 常用作缓泻剂,长期服用可引起肝炎。番泻叶所含番泻叶苷、大黄素等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多服可致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临床有中毒的报道。长期服用轻者导致低血钾,重者导致肝硬化。

(9)桑寄生 桑寄生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哮喘和乳腺癌等可以引起所谓的“桑寄生肝炎”。临床上出现肝炎症状及肝功能异常,停药后症状消失。

(10)千里光及其制剂 近年来已引起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关注,并禁止含有千里光属内服药品的销售。千里光所含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植物性肝毒成分,其中毒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腹胀、黄疸、尿少、腹水等,还可导致肝癌、肺癌以及畸胎等。

2.有肝毒性的中药制剂

(1)壮骨关节丸 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较高,平均潜伏期为46.8日,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7.1岁,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和黄疸,碱性磷酸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临床诊断以胆汁淤积型肝炎较多见。

(2)牛黄解毒丸(片) 其中的雄黄毒性最强,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含砷75%、硫24.9%,遇热易于分解,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砷的剧毒作用在肾脏可致慢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在肾外可致脊髓和周围神经炎、胃肠炎、肝损害、皮疹等。

(3)复方青黛丸 在用药过程中多有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临床主要出现全身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及巩膜黄染和肝功能异常,易被误诊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停服后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若重复服用后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停药。

(4)小柴胡汤 目前在日本用于治疗门诊慢性肝病患者。平均服用小柴胡汤2个月后可引起急性肝炎。实验室检查显示停服药后2~6周恢复正常。40例服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9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组织活检证实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4例再次用药后,重现肝损伤,说明小柴胡汤确实能诱发急性肝炎。

(5)六神丸 其中明雄黄含有毒性物质砷化物,长期或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药物可在体内蓄积,引起肝、肾及多脏器损害。

(6)疳积散 所含广丹和朱砂均属有毒物质,其主要成分分别为四氧化三铅及硫化汞,超量或久服可引起小儿肝损害。

爱心小贴士

哪些药物合用可损伤肝?

(1)中成药合用可能引起肝损伤,如参莲胶囊与乳癖消片联合应用可致肝损害。

(2)一些中药和西药同用会加重肝损伤,如杏仁、桃仁、白果及其中成药,因其含氰苷,若与西药安眠酮、利眠宁、地西泮(安定)等合用,可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并损害肝、肾功能而导致不良后果。四季青、黄药子与异烟肼、四环素合用毒性作用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