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阳黄,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致使侵入体内的湿热之邪不得外泄,蕴郁熏蒸,而发为黄疸。相当于急性黄疸肝萎缩,如果发现较晚,治不得法,以致邪陷心包、神识昏迷,是为逆传,预后多属不良。 由于人体的禀赋强弱不一,感受外邪的轻重差异,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症状也比较复杂,其治疗很难用一方一药来解决。

此病与中医学的“黄疸”病极为相似,而且也有不少关于它的传染性特点的记载,如“湿热相交,民多病瘅”“天行疫疠,以致发黄,俗称黄疸”,都说明这种黄疸病有传染性。

【古籍摘要】 传染性肝炎并发黄疸,包括在中医学的黄疸病内,在历代文献中,对于黄疸的论述甚多,且是多方面的。

《黄帝内经》中有“湿热相交,民多病疸”的论述。《沈氏尊生》“天行疫疠,以致发黄,俗称黄疸”由上引证,可见古人对黄疸有传染的能力如同疫疠蔓延这一点是肯定的。

黄疸的分类虽以《金匮要略》有五疸之分,但不外乎阴黄阳黄。《医学心悟》云“湿热之黄为阳黄,色如橘赤色,湿寒暗而不明阴黄也”。这样看来急性肝炎之黄疸属阳黄,因其色光泽鲜如橘皮色,尤以巩膜为明显。

伤寒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胀满。

《伤寒论》又云:阳明无汗,心中懊?,身必发黄。

《金匮要略》:一身尽发热而黄,发热烦满,食难用绝……头弦,小便难,少腹满,鼻燥,心中热,欲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欲吐。

《巢氏病源》云:黄疸之病,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

《备急千金要方》云:肝嗳病,移于胆。又云:疸胀者,肋下胀,口苦,太息。

从病因而论,历代医家都认为“湿热”是导致发生黄疸的原因。《黄帝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疸,盖以湿热胶固,壅积于胃,故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云:瘀热以行,皮色必黄。《三因极一病原论》认为,黄疸是瘀热,热由胃中,在百脉,气冲郁热所致。《医宗金鉴》云“阳明无汗,心中懊?,身必发黄”为湿瘀热郁于里也。《丹台玉案》云:黄疸之症,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盛者也。

以上引证,历代文献对阳黄的各方面都十方明确,肝炎发黄是由湿热致,在胃、在百脉、主里。古人上述“湿热相交”“民病多瘅”“病在百脉”等论述,简明地概括了本病发生的原因、地区、季节和传染性,“瘅”和“疸”是同义字,意思是说黄疸病多流行于湿热盛的季节和地区,“百脉”指血分,指明黄疸病是湿热蕴于血分,而“湿热”除了与季节、地区有关外,还与平素饮食不节(如饮酒过多,食物不洁等),七情所伤(如暴怒或久郁等)都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制是湿热蕴久成毒,乘虚而入,结于肝胆,郁于血分,胆液被迫外溢,浸渍肌肤而发黄;湿热阻滞而使脾胃升降失常(指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于是除了皮肤发黄之外,还可见恶心、呕吐、厌油、纳差、腹胀便溏等症。

过去曾把黄疸分成黄汗、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后人认为疸虽有五,可以不必细分,缘其病因多为湿热所致,故又把黄疸分成阴黄、阳黄两大类,这是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而区分的。王氏认为湿热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阳黄多热重于湿,阴黄初起则湿重于热。

阳黄所表现的症状多为热象。主要症状为身热、恶心、体倦、不欲饮食、大便灰白、溲黄、一身面目俱黄、色泽鲜明,湿盛则面黄晦暗、舌苔白黄厚腻,脉滑而数。

阴黄症状可表现为寒湿之象,四肢沉重、背寒身冷、心下痞、泻痢、小便清长、脉细、目黄、身黄、面色晦暗不泽,但是阴黄初起亦为湿热所致。还有,由于瘀血引起黄疸者,其人小便自利,大便反黑。

关于阳黄,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致使侵入体内的湿热之邪不得外泄,蕴郁熏蒸,而发为黄疸。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这个道理。

肝主藏血,脾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以致胆汁外溢于皮肤,发为黄疸;湿热犯胃,阻碍脾胃升陷,则出现恶心、脘闷、腹胀、不思饮食;热乘膀胱则溲便淋痛而黄。《丹台玉案》中说:“黄疸之症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清楚地说明了湿热二邪在人体内发展变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后,如果正气盛邪气弱,可不治而愈;若邪盛体实,湿热之邪经血分入肝,迫使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若邪盛正虚,也可以发为急黄,如《丹溪心法》中说:“时行疫疠,亦能发黄,杀人最急。”相当于急性黄疸肝萎缩,如果发现较晚,治不得法,以致邪陷心包、神识昏迷,是为逆传,预后多属不良。

阴黄:最初亦由湿热所生。过去有人认为是伤寒的兼证,或由误下所致,或由寒湿之气所致等。如酒疸本来热在心包,症见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若患者平素肾气虚弱,又以苦寒药下之,热邪伤肾,则易转为黑疸,所以《金匮要略》中说:“酒疸下之久久黑疸。”

中医学对黄疸的病因、病理论述的极为详尽,对黄疸的预后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如《金匮要略》中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从临床表现看是很确切的,阳黄多在1~2周消退,阴黄则退之较难,而且有可能转变为“肝硬化”。

辨证论治】 由于人体的禀赋强弱不一,感受外邪的轻重差异,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症状也比较复杂,其治疗很难用一方一药来解决。根据个人的体会,以辨证施治为原则,急性肝炎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湿热并重型 由于病位不同,又可分为湿热偏于上中二焦和湿热偏于中下二焦者。

(1)湿热偏于上中二焦者

主证:黄疸较重,恶心,厌食油腻,口渴,食欲缺乏,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滑有力,舌苔黄厚腻。

辨证:湿热蕴郁,脾为所困。

治法:清热利湿,芳香疏气。

方药:茵陈30g,藿香、陈皮、炒栀子各9g,酒大黄3g,滑石块15g,草豆蔻4.5g,板蓝根15g,泽泻12g。

(2)湿热偏于中下二焦者

主证:周身发黄,发热,食欲缺乏,恶心,厌油腻不明显,少腹胀,皮肤发痒,小便短赤,时有溺灼热感及刺痛,脉弦滑稍数,舌苔白。

辨证:湿热内蕴,邪气阻于中下二焦。

治法:利湿为主,兼用清热凉血法。

方药:茵陈30g,炒川黄柏、炒栀子、牡丹皮各9g,瞿麦、滑石(块)各15g,通草4.5g,车前子(包煎)、地肤子、海金沙12g,竹叶6g。

2.湿重热轻型

主证:面目俱黄较前一类型轻,脘腹胀满,小便频数,尿短黄,渴不思饮,食欲缺乏,身重腿沉,时有水肿或便溏,脉弦滑数,舌苔白。

辨证:湿困脾阳,运化失职。

治法:利湿为主,疏气为辅,兼与清热。

方药:茵陈、薏苡仁、金钱草各30g,猪苓15g,炒栀子、茯苓、泽泻、木瓜、青皮、陈皮各9g,川厚朴6g,车前子(包煎)12g。

若见有舌苔白腻黄垢有秽浊之气加芳香化湿之品。

3.热重湿轻型

主证:面目俱黄,口苦口干思饮,脘闷心烦,不思纳食,恶心厌油腻,溲黄,身热,大便干燥,脉弦滑数,舌苔边白中心黄厚。

辨证:湿热内蕴,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为主,佐以渗湿。

方药:茵陈30g,川大黄4.5g,炒栀子、炒川黄柏、龙胆、酒黄芩各9g,板蓝根、车前子(包煎)、天花粉各15g。

4.湿热炽张型 相当于急性肝萎缩。

主证:湿热炽张,蒙蔽清窍,或热毒攻入心包,烦躁不安,神识昏迷,腹胀满如囊裹水。

辨证:湿热炽盛,热毒攻入心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开窍。

方药:茵陈、茯苓各30g,炒栀子、犀角(代)、川黄连各6g,莲子心4.5g,灯心草1.5g,车前子(包煎)15g,连翘、石菖蒲、天竺黄、川贝母各9g,局方至宝与牛黄清心交替使用。

方中川黄连、莲子心、连翘苦寒,以苦入心,寒胜热,故能清泻心经之火,犀角(代)咸寒清心经之热,贝母清心祛痰,菖蒲入心开窍。出现脱证时,可加生脉散。配合局方至宝与牛黄清心以清热开窍、镇静安神。

根据黄疸的轻重,也可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

(1)重型:湿热弥漫三焦,且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脉弦滑数,苔黄厚而燥。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药:栀子柏皮汤、白虎汤、藿香正气散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90g,生石膏、鲜白茅根各30g,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酒龙胆、六一散(包)各9g,赤芍、牡丹皮、泽兰各15g。

加减:高热(39℃以上)或兼神魂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散1.2 g,分2次冲服;或加服紫雪散3g,分2次冲服;或加服局方至宝丹1丸,分2次服。便秘者加酒大黄9g,瓜蒌15g。

(2)轻型:湿热滞留于上中二焦,且湿重于热。

主症:黄疸轻,恶心,厌油,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不干时溏,脉滑少数,舌苔白腻。

治法:利湿清热,活血芳化。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三仁汤加减。茵陈30g,草豆蔻6g,藿香、杏仁、酒黄芩、当归各9g,茯苓、生薏苡仁、赤芍、白芍、六一散(包)各12g。

加减:低热者(37~38℃)可加鲜白茅根30g,青蒿12g或灯心草1.5g。大便溏,食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稻芽各9g。

【体会】 通过临床,体会到黄疸型肝炎退黄时用茵陈的量要大,最大可用120g。无黄疸型肝炎用茵陈的量要小,一般用15g左右。黄疸多因热毒蕴于血分,故退黄时一定要加活血药,如当归、赤芍、白芍、泽兰、牡丹皮等有加速退黄的作用。黄疸退而肝功能(指谷丙转氨酶,ALT)不好转者,可加解毒药,如蒲公英、地丁、板蓝根、石见穿等。初期肝大,是毒热瘀血所致,当凉血活血解毒,可加郁金、丹参、草河车、鲜白茅根等。后期肝大(指急性期后开始向慢性迁延)是湿热生痰,痰阻血络所致,当化痰活络解毒,可用杏仁、橘红、土贝母、土茯苓等。由于湿热是发生急性肝炎的主因,所以在治疗急性肝炎的兼证时,应不离清热除湿的大法。如兼见外感时可用藿香、佩兰、薄荷、白芷芳化清热解表,兼见失眠时可用益元散、酒龙胆,清热利湿安神。临床上还有一类黄疸持续不退,症见湿热下注,如尿黄赤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脉弦数,舌苔少黄,当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治之,可用茵陈蒿汤和八正散加减。

茵陈60g,酒黄芩、酒大黄各9g,金银花、萹蓄各30g,瞿麦、泽兰各15g,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各12g,木通4.5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