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甘油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甘油高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占高脂血症患者的20%,其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高脂血症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肌梗死、脂肪肝、胆石症、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降低等疾病有关。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导致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升高9%。高脂血症可并发动脉硬化,损害心脑血管,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

什么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清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一类疾病。所有脂蛋白都含有脂质,因此只要脂蛋白过量(高脂蛋白血症),就会引起血脂水平升高(高脂血症)。血脂蛋白异常与高脂血症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血脂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转的,因此高脂蛋白血症实际上也可认为是高脂血症,只是两种不同的提法而已。

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在人群中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缺乏清楚的界限,因而确定血脂和脂蛋白过高的界限是人为的。按传统的看法,一般以同性别、同年龄组健康人群95%范围的数值定位该测定参数的正常值。

1.以总胆固醇水平衡量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理想值小于5.20毫摩尔/升;边缘升高值为5.23~5.69毫摩尔/升;升高值大于5.72毫摩尔/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的人群组(或低密度脂蛋白大于4.1毫摩尔/升的人群组)患冠心病危险性约为总胆固醇小于5.20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小于3.4毫摩尔/升)的人群组的2倍。

2.以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而非总胆固醇含量)水平衡量 理想值小于3.12毫摩/升;边缘升高值3.15~3.61毫摩尔/升;升高值大于3.64毫摩尔/升。

3.以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衡量:其理想值低于1.70毫摩尔/升;升高值大于1.70毫摩/升。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正常,应高于1.3,高脂血症时,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往往降至1.0以下。

临床实践中,倾向于把高脂血症分成4类:①高胆固醇血症。占高脂血症患者的40%,其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②高三酰甘油血症。占高脂血症患者的20%,其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③混合型高脂血症。占高脂血症患者的40%,同时有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增高的现象。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此类高脂血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伴高胆固醇血症,或伴高三酰甘油血症而存在。

高脂血症本身没有症状,但是中老年人、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与酗酒者,以及患有高血压、肥胖症、皮肤黄素瘤、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和长期高糖饮食者和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应尽早检查血脂,全面评价后再决定治疗措施(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调节,调脂药物的选择及使用),以达到血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长期调脂治疗可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由于血脂增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血脂的调整及降低,消除血脂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高脂血症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调脂疗法。

高脂血症患者知多少

高脂血症是指血清中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的一种全身脂质代谢异常。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的“高脂血症防治建议”,凡是总胆固醇大于5.72毫摩尔/升和(或)三酰甘油大于1.70毫摩尔/升和(或)高密度脂蛋白小于0.9毫摩尔/升和(或)低密度脂蛋白大于6.4毫摩尔/升者,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非脂化脂肪酸)在血液中都是以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所以又有人将高血脂称为高脂血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食用含有高脂蛋白、高糖和高盐的食品,加上体力劳动与运动减少,导致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代临床已普遍将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统称为“富贵病”。高脂血症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肌梗死、脂肪肝、胆石症、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降低等疾病有关。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导致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升高9%。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 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已占各种疾病病死率的50%。高脂血症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隐形杀手”。为此,美国卫生部门发起制订了全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们对全美12个医疗中心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后指出,人类如减少胆固醇摄入量,心脏病猝死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如果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每年至少可减少600万人的死亡。本病在我国每年约死亡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每年经济损失大约2 000亿元。我国现有1亿多的高脂血症患者中,75%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随时都有发病的可能。现代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可降低2%。由此可见,防治高脂血症的意义何等重大。

高脂血症的危害

高脂血症初期多数没有临床症状,这也是很多人不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原因。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逐渐性、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对人体产生多种严重危害。高脂血症可并发动脉硬化,损害心脑血管,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

1.高脂血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柱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使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并沉积于血管壁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实,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喂养的动物会导致主动脉壁、冠状动脉壁出现严重的粥样硬化病变。正常血管壁的内层有一层比较光滑的内皮细胞,当血脂增高或其他因素损害内皮细胞时,低密度脂蛋白往往乘虚进入内皮细胞,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经过内皮细胞氧化作用以后,很容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对细胞产生损害,使吞噬了脂质的巨噬细胞发生焦聚、变性等变化,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中特有的泡沫细胞。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受肝的调节,当肝细胞内胆固醇增多时,会引起其调节功能下降,导致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而容易被氧化,从而进一步损害血管壁。

2.高血压与高脂症是难兄难弟 临床试验发现,许多高血压患者常常并发高脂血症,表现为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较正常人的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两者谁为因果,当前学术界尚未完全清楚。但已证实,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脂质与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两者同时并存时,冠心病的患病率远远比仅存一项者为高,提示两者有协同作用。

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总称,为我国城市居民致死的主要原因。虽然冠心病的致病因素众多,但高脂血症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经专家研究,尤其是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最容易引起冠心病。所以,有人把高脂血症称为导致冠心病的“凶手”。

4.脑卒中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病。其发病突然,病情凶险,为老年人致死的常见疾病。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均已证实,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脂血症的关系十分密切。近代研究已证实,脑血栓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研究还发现,由于脂蛋白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动脉壁脂质沉积或血栓附着;脂蛋白可促进动脉壁胆固醇的沉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医学专家认为,脂蛋白比低密度脂蛋白更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更容易引起脑血管病。

5.脂肪肝常与高脂血症并存 正常肝的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其中一半为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其余为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在某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湿重)的7%,或在组织学上超过50%的肝实质脂肪化时,即称之为脂肪肝。严重者肝内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临床研究发现,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常常并存,脂肪肝尤其多见于高脂肪、高糖饮食的高脂血症患者。这是因为经常食用高脂肪食物可以使进入肝的脂肪和脂肪酸过多,如果超过肝的输出,脂肪即可沉积于肝细胞内;高糖饮食的人,从肠道吸收到体内的糖内增多,过多的糖可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如果一个人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又常吃糖饮食,那么更容易患脂肪肝。

6.高脂血症通常并发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和数量减少,发生胰岛素抵抗,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但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不敏感,对脂肪分解作用的抑制减弱,游离脂肪酸生成增多,进入肝转化为三酰甘油增多。而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血中三酰甘油增多。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进入肝生成三酰甘油和酮体,毛细血管壁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于是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减弱而在血中浓度增高。糖尿病性脂代谢紊乱,以血清三酰甘油增高最明显,胆固醇轻度增高。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从周围组织摄取胆固醇的能力降低,导致胆固醇在这些部位的大量积聚,这可能是2型糖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因素。

7.高脂血症常与高黏滞血症不期而遇 人们经常将高黏滞血症和高脂血症混同,认为是一种病。它们确实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也经常同时发病,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症。高黏滞血症是以血液黏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综合征。其血流阻力加大,流动减慢,尤其对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及微循环影响明显,致使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产生缺血和缺氧的症状,如头痛、眩晕、颈强、耳鸣、视觉紊乱、四肢麻木和肿胀等,继而可能产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障碍。高黏滞血症病程长,较难根治。对于高黏滞血症患者来说,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好饮食结构和膳食习惯,增加饮水量,保持良好情绪,适当参加运动,配合服用药物等,才会巩固疗效。高黏滞血症和高脂血症常同时发病,但应分别予以治疗。

8.高脂血症与肥胖症是孪生兄弟 肥胖症患者的机体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和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积聚,血脂容量增高。肥胖症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常增高,约比正常人高1倍,而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故肥胖者常出现高脂血症,血中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若肥胖症进食过多的糖类,则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更为明显。此外,肥胖者餐后血浆乳糜微粒澄清时间延长,血中胆固醇也可升高。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形成的高脂血症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胆石症和痛风等疾病。

9.高脂血症与肾病综合征关系密切 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肾病综合征患者往往排出大量尿蛋白以至于血浆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症可代偿性地使蛋白质特别是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加速,后者又可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因而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这可能是形成高脂血症的原因。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脂类增加,甚至空腹时血浆可呈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增多,其程度与血清蛋白下降呈负相关。肾病综合征的高脂血症持续过久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栓塞。研究者观察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三酰甘油合成正常,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三酰甘油分解障碍;同时,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所以必须合理调整高脂血症。

10.高脂血症易诱发胆石症 临床研究发现,胆石症的发生率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而逐渐上升。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迟缓,易发生胆汁浓缩,胆汁黏稠度增加,加之老年人胆固醇大多偏高,从而改变了胆固醇、胆红素、胆汁酸的比例,易致胆结石的发生。国内外资料提示,高血脂者和肥胖者的胆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和体瘦者。经常进食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处于过饱和状态,这可能是胆结石形成的前提。

11.高脂血症通常会并发胰腺炎 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很高时,可以并发急性胰腺炎。其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脂蛋白底物释放的脂肪酸及在胰腺毛细血管床释放的溶血卵磷脂超过了血清蛋白所能结合的数量,使胰腺细胞膜溶化,产生化学性胰腺炎。有胰腺炎病史者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并发症。许多高脂血症患者有间歇性上腹痛,而血清淀粉酶未达到诊断胰腺炎的水平的早期表现。在某些急、慢性胰腺炎,由于大网膜和腹膜的脂肪组织坏死后脂质被吸收入血流,肝释放出更多的三酰甘油,主要来自胰腺的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降低使脂肪分解发生障碍,而出现高脂血症。

此外,高脂血症还可导致眼底出血、失眠、周围血管病、跛行、高尿酸血症、皮肤黄素瘤等多种疾病。

高脂血症的病因

中医学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高脂血症。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症。其病因有如下几点。

1.饮食失当 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两者不同之处。

2.喜静少动 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至于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所以血脂升高。

3.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功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导致血脂升高。

4.年老体衰 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衰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也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5.体质禀赋

6.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癥积等证不愈 消渴(糖尿病)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杀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储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中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导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癥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输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西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两大类。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家族性)及某些环境因素,通过各种机制所引起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和药物等。现概述如下。

1.遗传因素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据报道,5种类型的高脂血症都可以发生遗传,但因内临床上最常遇到的Ⅱ型,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高胆固醇饮食 摄入胆固醇量多可升高血胆固醇。其机制与胆固醇含量增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减少有关。因此,中老年人要少吃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卵、动物内脏等,每日摄入胆固醇量控制在200~300毫克为宜。

3.摄入过多单糖 大量摄入单糖,可诱发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升高。注意控制饮食总量,不宜吃得过饱,每餐达七八分饱即可,晚餐要节制。

4.饮酒 经常性饮酒对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有明显影响。乙醇(酒精)可增加受体内脂质的合成,降低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

5.吸烟 吸烟可增加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要大力提倡戒烟。

6.久坐少动 习惯于静坐或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群,其血清三酰甘油浓度比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的人群要高。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降低,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而高密度脂蛋白是心血管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因其血中胆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等血脂肪成分含量高于正常,反映了机体内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多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身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等,也有为数不少的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仅在体检做血脂分析时才发现此病。值得高度警惕的是,高脂血症这类“富贵病”由于发病缓慢,且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重,除少数特殊的突发病例外,不少症状带有隐匿性,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甚至在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卒中、肥胖症、脂肪肝等病症时,做进一步血脂检查时才被发现,或确诊为高脂血症。

为了有目的、有效地防治高脂血症,现将高脂血症的临床症状,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标准概要介绍如下。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也称高乳糜微粒血症,是一种极罕见的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因其脂蛋白酯酶先天性缺陷,外源性三酰甘油不能被水解,造成大量乳糜微粒堆积于血液中。本病常在青少年时期,且多在10岁以内即被发现,也有报道在出生1周后被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皮肤变化,可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在肘、背和臀部可见皮疹样的黄素瘤,但未见眼睑黄素瘤和肌腱黄素瘤。

(2)肝脾大,其大小程度随血清三酰甘油含量高低而改变。

(3)反复腹痛,常伴急性胰腺炎发作。

(4)当血清三酰甘油显著升高时,眼底可出现脂血症性视网膜病变。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高β-脂白血症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显性遗传性疾病。本型比较多见,可从父母遗传得到,国外报道每150~200个存活的新生儿中即可发现1例Ⅱ型患者,我国也已发现了不少此类患者,其中部分属近亲结婚。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黄素瘤。可发生于眼睑部,表现为眼周围的一种黄色斑,称为眼睑黄素瘤。也可以发生于肌腱,如在手肘、跟肌腱处呈丘状隆起,称为肌腱黄素瘤。此外,还可以皮下结节状黄素瘤,好发于皮肤易受压迫外,如膝、肘关节的伸侧和臀部,有时也见于手指和手掌的褶皱处。

(2)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约60%以上的病例中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甚至有报道在幼儿时期即已发生心肌梗死者。

(3)脂性角膜弓。常在40岁以前,眼角膜上即可发现典型的老年环,形如鸽子的眼睛。

本型在临床上除家族性者外,更多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所引起。因此,相当多的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对治疗反应也比较理想。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阔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为家族性,是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在30~40岁时出现扁平黄素瘤(为橙黄色的脂质沉着),常发生于手掌部的结节性疹状黄素瘤和肌腱黄素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变,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约40%患者可有异常的糖耐量变化。

4.Ⅳ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高前β-脂蛋白血症。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常于20岁以后发病,可为家族性,呈显性遗传,但更多的还是属于后天所引起的。本型的特点是内源性三酰甘油含量增高,可能是由于肝合成增加,或者由于周围组织清除减弱。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肌腱黄素瘤、皮下结节状黄素瘤、皮疹样黄素瘤及眼睑黄素瘤、血尿酸增高,多数患者伴糖耐量异常。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系Ⅰ型和Ⅳ型的混合型,即高乳糜微粒和高前β-脂蛋白血症,可同时兼有两型的特征。最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炎和肾病综合征等,但也可为遗传性,患者常于20岁以后发病,以肝脾大、腹痛伴胰岛炎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对饮食和内源性三酰甘油耐受不良,且常具有异常的糖耐量变化和高尿酸血症。

高脂血症的检查与诊断

为了预防高脂血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实施了全美胆固醇教育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医学专家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须接受1次血清胆固醇检查,按检查结果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专家们制定的血清胆固醇诊断标准是小于5.17毫摩尔/升为正常水平,大于6.1毫摩尔/升为高脂血症,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临界高值。血清胆固醇小于5.17毫摩尔/升者每5年复查1次,凡血清胆固醇大于6.1毫摩尔/升者,无论有无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均按高脂血症处理。血清胆固醇达临界高值且有明确冠心病或两项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也应按高脂血症处理;如无冠心病或危险因素者应每年复查1次血清胆固醇。

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地检查结果不仅要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条件,而且要求被检查者的配合,否则检查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血脂检查应于空腹12小时后晨间静脉采血,因为餐饮后可使血脂,尤其是三酰甘油含量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另外,进行血脂检查前应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如突然改变饮食结构,检查就不能真实反映受检者的情况。

1.总胆固醇(TC) 正常值为2.9~6.1毫摩尔/升。胆固醇有维持细胞功能、参与激素合成等重要作用。但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三酰甘油(TG) 正常值为0.45~1.80(TC)毫摩尔/升。其主要功能是储存、供给机体热能维持正常体温和生理代谢。三酰甘油过高可使血栓发生概率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脂肪肝的形成均有关系。

3.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值为0.78~2.08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是避免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子。这是由于它能将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

4.低密度脂蛋白(LDL) 正常值小于3.62毫摩尔/升。其主要功能是从肝运载胆固醇到全身组织。低密度脂蛋白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载脂蛋白A(ApoA) 包括载脂蛋白Al和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A2,正常值分别为1~1.5克/升和0.25~0.36克/升。载脂蛋白A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脂蛋白,可以结合周围组织的游离胆固醇,将其转运到肝进行代谢,并可促进动脉壁中胆固醇的清除。载脂蛋白A缺乏可致严重低高密度蛋白血症,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6.载脂蛋白B(ApoB) 正常值为0.8~1.0克/升。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脂蛋白,即使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载脂蛋白B的增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信号。

各家医院因使用的测试方法、实验条件的不同,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在检验单上都标有正常参考值,可对比测定的各项指标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当患者拿到血脂检验报告,发现有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降低,则提醒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高危易患因素,应该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当然,一定量的脂质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质,所以上述各项指标如过低也是不正常的表现。

血脂检查前后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抽血前的最后一餐中,忌食高脂肪食物和饮酒,空腹12小时,抽取前臂静脉血。如果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于正常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0毫摩尔/升则可认为高脂血症。为了进一步了解血脂生物节律的差异,应在1~8周内复查,结果仍属异常,即可确诊为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引起高脂血症的原因。因此,在发现自己血脂水平升高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高脂血症早期无典型的自觉症状,出现黄素瘤、视力下降、头晕、肥胖、饱餐后腹痛、肢体乏力等症状时,即提示有高脂血症的可能,应到医院做全套血脂检查,以明确诊断。其中眼睑上的黄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脂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其含有脂类的细胞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聚集,常在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的瘤状损害,因其颜色多为黄色、橘黄或棕红色,故得名。有的病例有家族性,有的有系统性病变,如脂类沉积于心血管可产生动脉硬化和小血管的栓塞,还有的可合并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近20年来血脂调节药物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根据治疗作用的不同,分为下列几类。

1.降总胆固醇(TC)药

(1)胆酸螯合剂,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

(2)普罗布考(丙丁酚)。

(3)胆固醇吸收抑制药——依折麦布。该类药物可使血清TC降低20%~30%,HDL-C也有不同程度升高。

2.主降胆固醇(TC)兼降三酰甘油(TG)药

(1)他汀类: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西立伐他汀(拜斯亭),瑞舒伐他汀(可定)。该类药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使总胆固醇降低25%~35%,低密度脂蛋白减少30%~40%,成为首选药物。一般每天只需服用1次,以晚餐后空腹服用效果最好。如辛伐他汀每晚口服5毫克,约4周后,疗效就很明显。普伐他汀(20毫克/片),氟伐他汀(10毫克/片),开始剂量1片(晚餐后服用),最大剂量可增加4倍,此时每日分早、晚2次服用。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偶有恶心、胃肠功能紊乱、失眠、肌肉触痛、乏力及皮疹,少数病人谷丙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稍有升高。若将他汀类药物与吉非贝齐、烟酸、环孢素等联合使用时易发生横纹肌溶解症。

(2)天然药物类:血脂康,由真菌发酵加工而成。主要成分为天然复合他汀,每日服用2次,每次0.6克,效果亦佳。

(3)天曲益脂康:由红曲菌经太空诱变育种,发酵加工而成的新型血脂调节剂。其主要成分为天然富硒他汀,每日服用2次,每次2粒,具有综合调节血脂的功效,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突显了我国航天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拓展。

3.主降三酰甘油(TG)兼降胆固醇(TC)药

(1)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酸,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乐脂平)。烟酸每次0.1~2克,3次/日,可降低血清TC10%,TG26%,LDL-C20%~35%,升高HDL-C10%~20%。

(2)贝特类:非诺贝特(立平脂),吉非贝齐(诺衡),益多酯(安妥明),苯扎贝特(必降脂)。贝特类可降低TG30%~40%,HDL-C上升20%~30%,是高TG血症的首选药物,其中以立平之和诺衡为常用。

(3)泛硫乙胺(潘特生)。

4.只降血清三酰甘油(TG)药

(1)Omega-3(ω-3)脂肪酸(多烯康、深海鱼油、脉乐康),其有效成分是20碳五烯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2)γ-亚麻酸制剂。

5.具有降低血清Lp(a)的药物 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烟酸、新霉素、雄激素、鱼油制剂等。

难治性高血脂的治疗如下。

1.混合性高血脂 这是一种相当常见且难治的血脂异常。表现为TC、TG水平均升高,其中TC或TG水平升高得更为明显。针对这两类病人,选用针对性很强的调脂药,可达到一定的效果。若患者是以TC水平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应首选他汀类药物,若是以TG水平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首选贝特类药会取得良好疗效。

2.TG水平重度升高 一般指血清TG水平≥500毫克/分升(5.65毫摩尔/升),甚至高达2 000毫克/分升(22.6毫摩尔/升)以上,易引发急性胰腺炎产生严重后果。主要治疗方法就是低脂饮食,禁酒,口服贝特类药物。如国产非诺贝特0.1克,3次/日,法国进口微粒化非诺贝特(立平脂)0.2克,每晚服用,苯扎贝特(进口必降之,国产阿贝他)0.2克,3次/日,服药后4~6个月,化验血脂及肝、肾功能。

3.血清ALT或CK水平轻,中度升高血脂异常

(1)血脂异常患者伴单项ALT水平升高达正常上限3倍以下而无除脂肪肝以外的其他肝病表现,可以从较低剂量开始选用调脂药物,4~6周后复查,视结果确定是否继续服用。

(2)血清CK轻中度升高≤1 000单位/升以下,且无明显肌肉症状,可以较小剂量开始使用降脂药;若CK≥1 000单位/升时,不宜服用降脂药。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若血清中LDL-C在9.1~11.9毫摩尔/升,(成年人TC>7.8毫摩尔/升,16岁以前TC>6.7毫摩尔/升,或LDL-C>4.9毫摩尔/升)均可诊断为FH。临床治疗比较困难。

高脂血症的饮食原则

饮食治疗的总目标就是要降低已升高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同时维持营养上的合理需要。饮食治疗的方法是通过逐步减少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通过减少或控制过多的总热能,并适度增强体力活动,达到以强化体质、促进代谢来逐步地减轻体重,使之调节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常见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的主要目标。

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胆固醇血症或拟诊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来讲,应用饮食法降低胆固醇,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状态,是一种长期或较长时期的防治措施。对于所有高脂血症患者,除有针对性进一步查明原发或继发等致病原因并分别做相应的规范治疗外,均须遵循高脂血症食疗的饮食原则。

1.饮食要合理,食量应控制,应有效地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防止肥胖。要注意,不宜采用饥饿疗法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含量。

2.严禁暴饮暴食,以免妨碍血脂的调整,增加心脏的负担;力戒吸烟及酗酒,以利于增高的血脂恢复至正常水平。

3.饮食宜清淡,可以素食为主,谷类、干果类、豆类及豆制品均可食用,并配以适量的荤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肉、羊肉等)、猪内脏等肥腻甘厚之品应限制食用。糖类食品应限量摄取,值得强调的是忌食精制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等),宜选用含水分高的红糖、糖蜜,或玉米糖、蜂蜜等。还应坚持少盐饮食,每日食盐用量应在6克以内,尽量少吃腌制食品。

4.不宜长期吃素,荤食中鱼类等水产品及部分动物的瘦肉既可补充机体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又不会导致血脂增高,可以有选择地适量服食。

5.食用油宜选择亚麻油、橄榄油、野茶油、玉米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忌食荤油;对于富含油脂类成分的黄油、奶油、乳酪等添加类食品也应严格忌食。

6.适宜长期进食的调脂食物有茶叶、大豆、牛奶、绿豆、花生、生姜、蘑菇、香菇、草菇、平菇、黑木耳、魔芋、麦麸、辣椒、大蒜、洋葱、芹菜、番茄、大白菜、菠菜、荠菜、马齿苋、苜蓿、胡萝卜、萝卜、金针菜、海带、淡菜、山楂、红枣、柿子、荔枝、橘子、柚子、橙子、柠檬、橄榄、苹果、核桃仁、向日葵、玉米、植物油、海鱼、虾类、紫菜、螺旋藻、天然花粉等。

值得强调的是,高脂血症患者应充分重视和关注食物纤维的降脂作用,经常补充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尤其是在高脂血症治疗观察期间,每日都要有必需量的膳食纤维摄入。食物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酶所分解的食物残渣,大部分是植物的细胞壁成分,在化学上属多糖类。目前,已发现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木质素和藻类多糖等。以往认为这些“食物残渣”无营养,因而对人体健康也就无关紧要,但近些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完全改变了。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欧美等国家,随着植物性食物消耗减少,各种食品过分精制,食物纤维摄入量显著降低,这种情况与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患病率不断增高是密切相关的。

早期的医学研究表明,素食者每日摄入大量的蔬菜和全谷类食物,其摄入膳食纤维可达22克,有的甚至还更高,而非素食者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纤维摄入量每日仅为10克,有的还远低于此值。对两组居民的血脂进行比较发现,前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天然食物中的木质素具有很强的结合胆酸(胆固醇的代谢产物)的能力。据有关资料报道,每日摄食1~4克木质素,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具有很好的降血脂胆固醇作用,其效果可与公认的降胆固醇药物-胆固酰胺相媲美。研究结果还发现,果胶对动物或人体脂质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大鼠的高胆固醇饮料中加入果胶(如苹果果胶和橘子果胶等),可使其血清和肝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胆酸排泄增加。对其他动物也有类似作用。临床结果提示,将橘子果胶加于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中3周,可使血胆固醇下降13%,粪脂排泄增加44%。也有报道,某些树胶和海藻的多糖成分,同样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而且,食物纤维还具有降血糖、降低体重等作用。由此可见,增加纤维摄入量对防治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等都是极其有益的。

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很多。根据高脂血症患者需用低脂、低热能饮食要求,在食物烹饪方法上应采取炖、煨、蒸、熬、凉拌等方法,少用炒、炸、烧等烹调方法。

高脂血症的预防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促使血中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增多而致沉积于动脉内壁,造成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隙狭细,供应心肌的血氧量锐减,由于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而发生剧烈绞痛,若缺氧过度则会导致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心脏停搏、心源性猝死。高血脂蓄积于肝易形成脂肪肝,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经体检发现的“脂肪肝”约超过30%。男性大多与饮酒有关,女性大多因为过食或食用油脂超标。高血脂还可引发大肠癌、胰腺癌、糖尿病及肥胖超重等症。引起血脂异常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饮食因素;③内分泌或代谢因素。大多数患者的血脂异常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饮食因素在血脂异常发病中的作用比较复杂,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容易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胆固醇和动物指肪摄入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有关。

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以使血脂异常患者血清LDL胆固醇和VLDL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下降,并可以有效地提高HDL胆固醇水平。因此,对于大多数由于饮食因素所致的血脂异常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饮食措施结合长期规则的体育锻炼和维持理想的体重,血脂异常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某些由于内分泌或代谢因素所致的血脂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血脂异常,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配合降血脂药物,可以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少数由于遗传因素所导致的严重血脂异常如家族性血脂异常、严重的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和家族性混合型血脂异常,通过各种综合治疗措施,可以使脂质代谢异常得到控制和改善,并减轻临床症状。

高脂血症的三级预防可分为人群预防和个人预防。这里主要涉及个人的三级预防问题。

1.一级预防 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于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监测血脂水平,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男性,绝经后的妇女,有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家庭史的健康人,各种黄色瘤患者,以及超重或肥胖者;②上述高危人群要注意自我保健和注意学习保健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控制热能摄入,已有肥胖的人要注意积极而科学地减肥;③积极治疗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二级预防 ①饮食治疗:所有的血脂异常患者都应首先进行饮食治疗。大多数轻度或中度患者都可以通过饮食治疗得到很好的控制。重症血脂异常患者或经过半年饮食治疗无效者,则应联合药物治疗。②药物治疗:近年来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有不少进展。③适当锻炼:在进行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3.三级预防 主要是针对冠心病、胰腺炎、脑血管病等并发症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