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之总胆固醇达标值

之总胆固醇达标值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危险就增加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4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45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胆固醇是一种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200克。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1∶2。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扮演清道夫角色,它将周围组织多余的胆固醇送回肝脏,排出体外,达到抗血管硬化的目的。

■“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脑血栓的“帮凶”

■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200克,其中2/3在体内自行合成,1/3来自食物

■人群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冠心病发生呈现强烈、直接和连续的线性关系。若人类胆固醇水平处于70mg/dl或60mg/dl以下,则极有可能远离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肝的发生确实与高脂血症有关,但也有相当多的脂肪肝患者血脂并不升高

■每天喝水1200ml是降低血黏度另一个很好的办法

■食物中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胆固醇虽然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但是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

■只求嘴上痛快的“美食至上主义者”往往就是胆固醇最喜欢暗算的对象

导语:胆固醇,多种疾病的元凶和帮凶

专门拿出这一章来讲胆固醇,是因为胆固醇和冠心病的关系太密切了。可以这么说,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冠心病。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危险就增加2%。

胆固醇是血脂的一个成分,血脂的成分另外还有甘油三酯(TG,化学名三酰甘油,但医院血脂化脸中通常称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对冠心病的作用远没有胆固醇大。化验单上表示胆固醇的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这三个指标均可以预测你未来得冠心病的风险有多大。将这三个指标控制到正常范围,你未来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就会下降30%。

血脂异常是我国居民的一个大问题。据卫生部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算现患人数近2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为2.9%,高甘油三酯血症为11.9%,低HDL-C血症为3.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4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45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

我国居民所患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脂异常是引发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中的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脑血栓的“帮凶”。

虽然血脂异常已经成为“流行病”,但大多数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对全国各医院医生的调查显示,省级大医院仅有1/3的医生知道冠心病病人血脂应降低至什么目标。而在地县级医院,只有1/5的医生了解这一知识。医生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就更是需要补课了。

1.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冠心病

胆固醇现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胆固醇的发现只有短短的100年。1908年,科学家观察到,用肉、全脂牛奶和蛋作为食物喂养兔子,会使脂质在兔子的动脉管壁中逐渐沉积下来,使血管变窄,血流不畅,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症。1913年,这种沉积在血管中的脂质被确定为胆固醇。

同年,两位学者将兔子分成两组,一组为高胆固醇组,喂养的饲料包括1%胆固醇、7.5%蛋黄粉和8%猪油,喂养时间为12周;另一组为素食组,喂养的饲料为青草或青菜,喂养时间为12周。

喂养4个星期后,取兔子的血化验,发现高胆固醇组的兔子血中胆固醇浓度增高;喂养8个星期后,发现高胆固醇组兔子的动脉血管有粥样硬化斑块;喂养12个星期后,病理解剖发现高胆固醇组兔子的冠状动脉狭窄均大于50%,证实该组兔子个个得了冠心病。而素食组兔子的血胆固醇浓度正常,血管壁非常光滑,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两位学者仅采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试验方案,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高胆固醇饮食对血管的危害,这就是小兔子为我们人类做出的大贡献。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欧洲、亚洲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战时生活非常贫困,各种食物匮乏,肉蛋类食品的供应更是少之又少,所以20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冠心病的发病率极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各国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食品大量涌进人们的生活,战后一代人大量摄入肉蛋类、油脂等,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欧洲明显增加,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在74岁前死亡的欧洲人中有40%被冠心病夺取了生命。所以人们现在又将冠心病称为“富贵病”。

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1984~1999年北京市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增加迅猛,其中35~44岁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增加了11%。我国目前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在急剧增长并快速年轻化,这其中77%可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

在这15年间,血压和吸烟这些也与冠心病发病显著相关的因素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饮食结构:当人们终于告别吃鸡蛋、吃肉需凭票供应的年代后,没有控制的开始放开吃喝,加上缺乏运动,血胆固醇水平急剧增加,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随之持续攀升,二者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2.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我曾经和一个患者谈到胆固醇,当我说到“好胆固醇”时,他睁大眼睛问我:“不是都说胆固醇不好吗?怎么还有好胆固醇呢?”这位患者的惊讶和疑问,反映了人们对胆固醇认识的基本误区,就是片面、绝对地看待胆固醇,不知道还有“好胆固醇”之说。

人体日常所需的营养有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脂肪经肠胃消化,化解为胆固醇与甘油三酯(也称中性脂肪)。每克脂肪提供9大卡热量,而糖类、蛋白质只提供4大卡。当人体摄取的营养超过所需时,多余的热量(可能源自糖类、蛋白质或脂肪),在体内会转变成中性脂肪,囤积起来,需要时才经分解、释放出来使用。

人体血液中有4种脂类: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磷脂类。

胆固醇是一种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200克。其中2/3在体内自行合成,1/3来自食物。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1∶2。两者都有重要任务: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扮演清道夫角色,它将周围组织多余的胆固醇送回肝脏,排出体外,达到抗血管硬化的目的。它还能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保护血管免于血栓的形成。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动脉壁被胆固醇囤积的机会就减少,因此它是“好的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概念我们后面会经常说到,你可以记住“低坏高好”,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记法就是“提高降低”,“提高”是指提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就是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下去,“提高降低”是我们对待胆固醇的基本态度。

3.降胆固醇 牢记“5、4、3”

在医院的化验单上,血脂化验栏目后附有正常值,许多患者拿自己的化验结果比对正常值觉得不高,就如释重负,觉得高血脂肯定与自己无关,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化验单上所提供的所谓“正常值”(参考值范围)只适用于健康人群,准确地说是健康人群的参照值,对已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是不适用的,这类人群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的危险最大,胆固醇水平应降得低于正常参考值很多,所以人们不能根据这个“正常值”判定自己的血脂正常与否。目前我国医院化验单上把总胆固醇的正常值定在240mg/dl(毫克/分升,医疗机构也有的mmol/L[毫摩尔/升]的单位,两者的换算关系为1mmol/L≈38.61mg/dl),这种标准极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事实上,早在199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就制定了血脂异常诊断标准,2007年对这一标准进行了更精确的定位。有高血压和没有高血压的人群、有冠心病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和有冠心病又有糖尿病的人群血脂异常标准是不一样的,你看你属于下列哪一个:

(1)没有高血压且危险因素①小于3个,总胆固醇不高于240mg/dl就可以;

(2)有高血压或者危险因素大于3个,总胆固醇需不高于200mg/dl(大约5mmol/L);

(3)有冠心病或者糖尿病之一者,总胆固醇要不高于160mg/dl(大约4mmol/L);

(4)有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或发生了心肌梗死,总胆固醇要小于120mg/dl(大约3mmol/L)。

为便于记忆,总胆固醇的目标值可以粗略概括为“5、4、3”,也就是我们健康手机号中的543。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以下,女65岁以下),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肥胖。

4.正常人每天需要多少胆固醇

一般认为,健康成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mg(相当于一个蛋黄),而伴有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200mg。所以冠心病患者不能每天吃一个蛋黄,推荐一周食用2~3个蛋黄。

现代社会人群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多在100mg/dl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130mg/dl以上的人群不在少数。而所有的流行病学和前瞻性临床试验资料表明,人群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冠心病发生呈现强烈、直接和连续的线性关系。已经证明,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处于67mg/dl以下时,动脉粥样硬化不再进展。对于无冠心病的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57mg/dl时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死亡等)的发生率为零;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0mg/dl时再发心血管事件率为零。所以,若人类胆固醇水平处于70mg/dl或60mg/dl以下,则极有可能远离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并不代表生理水平,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加速了人类胆固醇值的升高。仅北京地区调查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短短15年居民胆固醇水平就增加40mg/dl。人类几十万年进化所沉淀的基因不能为迅速的文明变化所修整和适应,机体不能发展出相应快速反应机制,胆固醇不能及时清除,导致内膜沉积,就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怎样升高HDL-C

5.高脂血症:总是“突如其来”

市井之间流行一个词“三高”,就是高血压、血糖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讲过了,这一章里,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高血脂。

上一节我们说到了血脂的成分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胆固醇导致冠心病,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易得胰腺炎,单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血脂异常的祸害。“高血脂”是民间的叫法,在医学上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指血脂中的成份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加重的隐匿过程,长期血脂高可使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冠心病、脑卒中,血糖代谢异常发生糖尿病等。不少病人为自己突然发生心肌梗死而感到困惑不解,他们认为自己平常能吃、能喝、能跳,没有任何不适,怎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冠心病呢?其实只要对他们做详细检查,便能发现其中很多人的血脂都偏高,因此高血脂这种疾病,每个人都不能忽视它。

高脂血症本身多无明显的症状,不做血脂化验很难被发现,很多人在检查发现了高脂血症的时候,往往感觉“突如其来”。

因此,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当您经常出现头晕、健忘、体力下降、睡眠不安、胸闷气短等表现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脂状况。中、老年人最好能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血脂的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和调整血脂状况。控制体重,饮食宜清淡,减少盐、脂肪和糖的摄入,戒除烟酒,学会应付身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坚持体育运动,既可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情绪,更有助于减轻体重,防止肥胖,这些都是防止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

6.血脂高能发现吗

血脂不正常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需要抽血化验才能作出判断,这也就是我们上节把它称为突如其来发病的原因。

有人害怕抽血,希望不抽血也能查出血脂异常。血脂不正常一般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有些征象还是可能提供某些诊断线索,它们包括:

(1)直系亲属中有较早(男性45岁以前、女性55岁以前)患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病人时,其他家庭成员应进行血脂检查。

(2)有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患者或体形较肥胖者,可能同时合并有血脂异常,应常规进行血脂检查。上述两点不是高血脂的具体“征兆”,而是可以预测可能血脂异常的显性因素。对于某个人来说,有一些判断血脂异常的“迹象”:

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了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医学上称之为“黄色瘤”。这些结节或疹子可出现在脚后跟、手背、臀部及肘、膝、指关节等处,有的可表现为手掌部的黄色或橘黄色线条状条纹。如出现上述表现,多提示有家族遗传性的高脂血症,往往高脂血症比较严重,应予高度重视。不过,眼皮周围(最常出现在上眼皮的内侧)的橘黄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黄色瘤也可见于血脂正常的人。

7.血脂异常有诊断标准吗

“2007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血脂指标做出了一个规定,为了便于读者掌握,我根据指南的规定制作了下表,如下。有一点需要说明,原规定采用的血脂单位是mg/dl(毫克/分升),这也是比较通用的标准,为了统一到我的健康手机号中“543”的轨道上来,我统一采用mmol/L的计量单位,大家记住其换算关系就可以了:1mmol/L约等于40mg/dl,一般的情况下,你可以视同。

血脂异常的诊断(mmol/L)

项目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健康人理想标准 小于5.2 小于3.7 小于1.7

血脂异常 高于6.22 达到4.14 ≤1.04  达到2.26

指标及诊断 高胆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上述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是对于一般人群来说的,对于不同危险水平患者,血脂合适水平不同。胆固醇水平合适与否,不是依据人群平均水平或化验单参考值,而是依据患者整体危险性高低。因此根据化验单参考值范围判定血脂高低与否是错误的,这是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一个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般人群中总胆固醇超过6.22mmol/L(240mg/d1)以上,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4.14mmol/L(160mg/d1)以上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目标只要低于上述指标即可。

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危险分级,血脂异常也存在一个危险分级,这个分级不是世界卫生组织做的。我归纳一下,制作成表,如下。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级

危险因素描述和判定 胆固醇控制目标(诊断标准值)(mmol/L)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中危 有高血压或自身存在3个以上危险因素 低于5 低于3

高危 有冠心病或糖尿病 低于4 低于2.6

极高危 有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低于3 低于2.07

请大家注意几点:

第一,表中的总胆固醇5、4、3的梯级是需要大家掌握的一个基本标准;

第二,这个表中,“胆固醇控制目标”和“诊断标准值”是等义的,前者是患者掌握的角度,后者是医生掌握的角度,举例说,我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我自己就要把自己划到“高危”行列,就要把总胆固醇控制在4以下;反过来说,如果我有冠心病或糖尿病,医生检测我的总胆固醇达到4,也会把我视为“高危患者”。这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考量的角度不同。对于患者来说,记住“胆固醇控制目标”的概念更切实、更重要。

第三,为什么我只要求大家掌握总胆固醇,而没有要求大家掌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的指标呢?这是因为总胆固醇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般都能达标。

8.儿童血脂异常:看不见的战线

我在第一章中专门写了一节《控制血压要从娃娃抓起》,核心思想有两层,一是在少年儿童中有大量的高血压病患者;二是少年儿童血压异常会对他们成年后的健康埋下隐患,其实这两层意思同样也适用于少年儿童的血脂问题。希望身为父母的读者多多留意。

近年来我国少年儿童高血压总发病率在1%~3%(根据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5~17岁少年高血压发病率为7%),那么少年儿童血脂异常的情况如何呢?

2008年4月,首都儿科研究所等6家医疗单位共同完成的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发布,该调查历时3年,调查对象涉及全市7个区县的2.34万名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北京0~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症状况,是迄今最权威的一份18岁以下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诸多数据中,6~18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高脂血症患病率为9.8%,接近一成。

国内其他地方也不乐观。虽然没有相关的综合数据,但使用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对儿童高脂血症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报告的儿童高脂血症检出率为:韶关5.3%,哈尔滨 7.35%,大庆7.35%,深圳12.5%,长沙16.96%。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没有制定儿童高脂血症的判定标准,目前是参照美国的标准,14岁以下小儿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为:总胆固醇大于5.2mmol/L,甘油三酯大于1.7 mmol/L。

在少年儿童血脂的日常管理方面,我希望家长注意以下问题:

(1)有条件可以检查一下血脂基因,看看遗传方面有没有血脂异常的隐患,尤其是父母或家族有血脂异常的,更应检测。

(2)现在的超重宝宝很多,如果你的宝宝出生时体重远远超过6.8斤,最好多关注孩子的血脂。

(3)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发现血脂代谢紊乱且不做任何处理的话,那么待他长到20多岁以后可能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

(4)儿童血脂高的后天因素多因“吃”。许多血脂高的孩子在饮食习惯上都有相似之处,比如经常性地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爱吃快餐、甜食、零食和油炸食物,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膳食总脂肪的摄入量是影响血浆中总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肉类中富含的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孩子们爱吃的甜食和零食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多,而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甚至比饱和脂肪酸还要强。

(5)微量元素对血脂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镁可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胆固醇含量,降低冠状动脉的张力;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升高;

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血脂代谢有明显影响。由于孩子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在儿童中是普遍现象。

小儿血脂异常治疗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饮食治疗为主:对于儿童患者,饮食治疗可能是最佳选择。即使是已服用降脂药物的小儿,坚持饮食疗法也是必要的,从根本上改善饮食习惯是药物治疗成功的前提。有些家属及患儿发现饮食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就不再实施。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只要血脂水平稍有降低,从中获得的益处是非常大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尽管开始饮食治疗的效果有限,如能终身坚持,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益的措施。

(2)注意不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于小儿而言,考虑到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饮食治疗的基本目的是降低升高的血胆固醇水平,并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如果采用了不适当的低脂饮食,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停滞、佝偻病、维生素B12缺乏和低钙血症等。因此,高脂血症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饮食干预治疗时,需仔细地进行营养评价,以及生长发育的判断、监测和定期随访。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不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

(3)加强监测:对于儿童来说,除需要监测降脂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外,还应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定期测量体重、身高,并且要注意治疗措施对儿童的心理有无影响。儿童时期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进食健康食品,远离西方饮食,少零食,少上网,少看电视,养成规律勤劳的好习惯。减少肥胖,减少高脂血症,以达到减少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患病风险。

9.血脂天敌烟与酒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四大健康基石中,烟酒占了一条。烟酒对于心血管疾病都有威胁,我们在前两章都分别说了,这里仍然需要强调烟酒对血脂的影响,说烟酒是血脂的“天敌”,是一种比喻,大家不要陷入字眼里。

先说吸烟对血脂的危害。吸烟会引起或加重血脂异常,吸烟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吸烟降低血清“好胆固醇”水平,吸烟量越大,“好胆固醇”水平越低。吸烟还可以使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及早戒烟可将其危害大为降低。研究表明,戒烟1年,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害性降低一半,血中“好胆固醇”的水平可增加至非吸烟者的水平。

需特别指出的是,长期的被动吸烟者,血脂也会出现异常。

再说喝酒对血脂的影响,仍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喝酒准确地说应该是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可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至于大量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硬化,且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甚至发生癌变,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里就不多强调。

虽然少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量低于30克,女性打对折)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但并不主张靠少量饮酒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这个道理与我们在第一章中讲酒对血压的影响是一样的。

我们说男性每天酒精量低于30克为少量饮酒,30克的酒精量大家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概念,这里提供一个经验的换算。不同品种酒精含量不同,如30克酒精可折合成:60度白酒25克,或啤酒1斤,或威士忌125毫升,或红葡萄酒2至3杯。

可能这些单位还是显得复杂,你可以这么把握,每天啤酒在一瓶之内,红酒以3两为度,若是白酒则1两足矣!对于有酒瘾的人,这个量可能不能满足,但如果从血脂安全的角度考虑,这又应该是上限,否则就被酒“算计”了。

最后补充一句,我不否认少量饮酒对血脂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适量的红葡萄酒。美国《时代》周刊曾在2001年评出“现代人10大健康食品”,分别是:番茄、菠菜、坚果、花椰菜、燕麦、鲑鱼、大蒜、蓝莓、绿茶和红葡萄酒。确有专家认为酿酒用的葡萄籽和皮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有效降低血胆固醇,防治血管硬化。我强调“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是因为我个人不能提供确切的临床证据,二是因为我坚信酒对血脂的调节是有条件的。

10.血脂益友:茶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有比较强的保健功效。《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可见在古代就已经知道茶有许多治疗作用,因此常把茶当作药饮。它具有提神醒脑、消炎解毒、抗衰老、降血脂等功效。

喝茶能降血脂,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喝茶可降低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的胆固醇”),加速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

国外科学家曾用乌龙茶做了个实验:每天饮7杯乌龙茶,连续6个星期后,饮用乌龙茶的人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有明显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总胆固醇的比例也有所增高,这说明乌龙茶具有调节血脂的功效。我国的科学家观察了饮用沱茶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每天饮用15克沱茶的茶汤,连续1个月,也显示了明显的降血脂效果。

茶叶品种繁多,加工方式多样。其中,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所含各种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比经发酵加工的红茶多,在调节血脂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面也被认为优于红茶。

11.高血脂/脂肪肝/血黏稠度

所谓脂肪肝是主要由于甘油三酯在肝脏内过多沉积所致。一般认为,脂肪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时,即可称为脂肪肝。肝内所含脂肪量达到肝重的5%~10%时,为轻度脂肪肝;如果达到肝重的10%~25%,则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就是重度脂肪肝了。

目前认为,脂肪肝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有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大量饮酒、高脂血症等。此外,内分泌障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激素类药物、妊娠、小肠分流术后、长期胃肠外营养、肿瘤患者化学药物治疗后以及做放射治疗所致的放射性肝炎等均可引起脂肪肝。总之,脂肪肝的发生确实与高脂血症有关,但也有相当多的脂肪肝患者血脂并不升高。

在上述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因素中,营养不良导致脂肪肝似乎不好理解,这里简略说明一下。人为地节食、长时间的饥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引起吸收不良、热量供应不足、蛋白质供应低下,导致脂肪分解增加,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出进入肝脏,使肝内脂肪蓄积而造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与高脂血症形影不离的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血黏稠度”,现在人们比较关注血液黏稠度,其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血脂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报道说血黏稠度与血脂无关,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当血中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时,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就会增多,造成血液流动时的摩擦力和阻力增加,导致血液黏度增高。因此临床上,应用降脂药物既能降低血脂,也可降低血黏稠度。每天喝水1200ml是降低血黏度另一个很好的办法。

现在流行一种输液疏通血管的“疗法”,其实这种方法不可取,没有效果还增加风险,如药物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输液疏通血管,是过于物理化的推理,以为血管像普通的玻璃管一样,有污垢了用去污的溶剂就可以洗掉,这是不科学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今后会在适当的时候撰写论文,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请大家重视。

脂肪肝患者用药宜与忌

12.血脂不是“一瘦了之”

一般人的印象是,只有胖子才血脂高,瘦人血脂应该不高。事实上,体形正常或较瘦的人血脂升高的并不少见。引起血脂升高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体重只是众多影响血脂高低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决定性的。

较瘦的人同样可存在脂质代谢异常,引起血脂升高,说明血脂升高与人的胖瘦并无必然的关系,而与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尽管病人并不肥胖,但体内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障碍,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水涨船高,比正常人高出许多。说明较瘦的人血脂不但可以升高,而且还可能升高相当明显。

因此,体态苗条的人也不可对高脂血症掉以轻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定期检查血脂还是很有必要的。

13.降脂治疗和用药的准则

先前,人们认为,胆固醇越高越需要降脂,也就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决定降脂治疗。而无论美国ATPⅢ(全美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还是我国1997年发表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都根据有无冠心病和危险因素数目制订降低LDL-C的目标。也就是说,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事件危险性越高,LDL-C目标值越低。对于心血管事件极高危患者,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是合理的,这是近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些研究一致表明,危险性越高,降脂获益越大,相反,危险性越低,获益越少。如果您处在高危或者极高危状态,即使基线LDL-C已经很低,进一步降低LDL-C只要1mmol/L,就可使未来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下降20%。

医学专家们主张,为了防治冠心病,应积极进行降脂治疗。但是,降脂治疗要求达到的目标值则因人而异。例如,对于已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只要其血总胆固醇大于5.2mmol/L,就应给予降脂治疗(最好服用他汀类药物),并主张将这类病人的血总胆固醇降至4.14mmol/L以下。而对于年轻人,如果没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吸烟等时,血总胆固醇轻微升高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有当饮食控制无效且血胆固醇特别高如超过6.99mmol/L时,才考虑服用降脂药物。

14.高脂血症患者体力锻炼的形式

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加以选择。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还应咨询医生意见,定出合适的运动计划。

高脂血症的体力锻炼

目标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增强肌肉的运动

有氧体力活动 运动时体内代谢有充足的氧供应,如散步、游泳、慢跑、体操等

运动过程 5分钟热身、20分钟运动、5分钟恢复

运动强度 安全最高心率 170-年龄

健康状况良好,又无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应该进行经常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球、爬山、游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对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医疗体操、太极拳、散步、跳舞等,规律的中低等强度的运动不但可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而且对冠心病的恢复可起到重要作用。其运动量应怎么掌握呢?除了我们常说的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之外,我们可以遵循一个尺度:掌握在最高心率的50%以下。

例如:某人60岁,患有冠心病,最大心率220-60=160,医生建议50%的运动强度,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80次/分钟以内。

不稳定冠心病患者如出现心绞痛频繁发作,或休息时亦有疼痛,难以控制的明显的心律失常,静息时气短、心慌、水肿,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等,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

15.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控制

合理膳食是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是防治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病的基础。合理饮食的关键是总量控制,八成饱与合理搭配,限制食盐摄入,饮食以清淡为宜。

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方案,每人每天量:

谷类食物300~500克

蔬菜400~500克

水果100~200克

鱼虾类50克

畜禽肉50~100克

蛋类25~50克

奶类100克

豆类50克

油脂类25克以下

对于防治高脂血症来讲,应强调低脂饮食,不吃肥肉和猪油、少用黄油,饮用低脂奶,用鱼油或不饱和油烹调以代替饱和脂肪。

从定量(每天)的角度,胆固醇摄入应小于200毫克;饱和脂肪量小于进食总热量的7%;纤维类20~30克;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达到总热量的20%和10%;糖类50%~60%;蛋白质15%。

高脂血症的膳食疗法

食物选择 膳食疗法

肉、鱼、禽类 总共小于每日3两,其中,鱼每周不少于2次

奶制品 无脂或1%的低脂牛奶及其制品,至少每日半斤

蛋类 每周2个

水果 中等大小每日1~2个

蔬菜 8两到1斤

谷物、大米和大豆 每日4~6 两,选择全麦、豆类食物,少吃精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糕点,可偶尔吃低脂或水果等甜食

必要时,2~3克植物固醇

降低胆固醇能引起脑出血吗

16.深海鱼油能降血脂吗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便发现,生活在邻近北极的爱斯基摩岛上的当地土著,冠心病发病率很低。进一步研究揭示,这些以渔猎为生的人们,多以海鱼为主要食物。所以,学者们联想到食鱼可能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鱼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血脂有关,后来的研究也证实,鱼油尤其是深海鱼油有微弱的降血脂作用。所以,国内外已利用鱼油制作成降脂药品,如多烯康、脉络康及鱼烯康等,作为一种降脂药物使用。还有不少人将深海鱼油作为降脂补品服用,甚至有人从大洋彼岸购买回来作为时尚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鱼油中含有哪些物质具有降脂作用呢?这是目前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鱼油的主要成分是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以二十碳戊烯酸和二十二碳己烯酸为主。当服用这两种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量较大时(如服用多烯康的用量为1.8克,每天3次)具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对于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均很高的人,都需要降低,但将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一起服用不安全,可以将他汀类药物和鱼油制剂一起服用。

应该提醒大家的是,市面上可买到的深海鱼油,不论是国内生产或从国外进口的,它们所含的二十碳戊烯酸和二十二碳己烯酸量都不是很高,如果只按说明书的剂量服用这种深海鱼油,一般不会产生明显地降低血脂作用。深海鱼油产品质量悬殊较大,现今世界各地销售的鱼油保健产品质量欠稳定,甚至严重氧化。被氧化的鱼油进入人体易导致过多自由基产生,而自由基是机体衰老和诸多疾病之源。所以你在购买鱼油的时候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的产品。目前已有药厂生产鱼油制剂,在医院有售,可以选用。

17.哪些食物含有较低的胆固醇

通常,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的食物称为低胆固醇食物,如鳗鱼、鲳鱼、鲤鱼、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鸭肉等,应多吃低脂食品;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五谷类、豆类、豆制品、粗粮等。食物中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胆固醇虽然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但是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

(1)畜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肥肉高于瘦肉,贝壳类和软体类高于一般鱼类,而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

(2)猪皮、蹄膀、香肠等属高脂食品,有很多人认为猪皮属于低脂食物是不对的。

(3)一个蛋黄含胆固醇约270毫克,2.5两猪脑胆固醇约2530毫克,2.5两牛肝胆固醇约440毫克,2.5两牛腰胆固醇约387毫克。

(4)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200~300毫克的食物称为高胆固醇食物,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高脂食物有猪油、植物油、猪肉(肥肉、猪皮、蹄膀)、牛肉;动物内脏(肾脏、心脏、肝脏、脑等);腌肉、汉堡包、热狗、香肠;果仁类(榛子、松子仁、核桃仁、芝麻、西瓜子、腰果等);鸡蛋黄、黄油、奶油、蛋糕、冰激凌等;糖果类;炸薯片、炸鸡腿等油炸类食物及零食;虾子、虾皮、蟹黄、蚌、牡蛎、鱿鱼、乌贼鱼、蚬肉、凤尾鱼等也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全脂牛奶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

(5)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100~200毫克的食物称为中度胆固醇食物,如草鱼、鲫鱼、鲢鱼、黄鳝、河鳗、甲鱼、猪排、鸡肉等。

18.全素饮食的利与弊

目前血脂异常患者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高危患者缺乏忧患意识,不坚持甚至根本就不进行调脂治疗,也不运动,而且还大块吃肉,问及原因,说得很壮烈:人这一生如果不吃饱吃好,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无视生命航道是否通畅,只求嘴上痛快的“美食至上主义者”往往就是胆固醇最喜欢暗算的对象。

还有一些仅仅只有血脂的轻度增高、没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低危患者却很紧张,什么也不敢吃,不吃鸡蛋,不吃油和肉,生怕“祸从口入”。事实上,饮食治疗是指均衡饮食,通过饮食调整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切断血脂的来源,但不是完全不进食含胆固醇的食物,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你只要记住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要多吃,高胆固醇食物偶尔吃,饭吃八分饱即可。

19.甘油三酯高者要限制饭量

我们所说的饭量也就是我们每天所吃的大米、面条等主食的数量。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提供机体每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是保证我们日常活动的能源。所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是,饭量过大超过我们的正常需要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过多的糖类进入体内,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此外,过多的糖类还能使许多促进甘油三酯合成的酶类的生物作用增强,血中的甘油三酯自然增多。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过多摄入谷类食物,特别是精制加工后的细粮,确实是明显升高血浆甘油三酯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高甘油三酯患者应适当限制饭量,并注意粗粮、细粮合理搭配,这样才有益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控制。

此外,限制饮酒是高甘油三酯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与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相比,禁酒对高甘油三酯患者来说,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酒精除了给身体提供更多的热量外,还可以刺激甘油三酯合成,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加以大量美味佳肴伴酒助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和脂肪进入体内,为甘油三酯的升高增添了原料。

20.儿童肥胖,定时炸弹

这个问题本应该在前面讲小儿血脂异常的时候说,但我特意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本章的结尾,希望大家理解我的意思。

在我国,儿童肥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据调查,我国肥胖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10%,并正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在肥胖儿童中,有95%以上为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长大后90%会发展为成年人肥胖。伴随儿童肥胖的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也逐渐增加,目前在我国,这种儿童2型糖尿病已经占到儿童糖尿病的一半。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8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启动在青少年,发病多在中年以后。

今天儿童肥胖的增加将会在几十年后转化为心血管病的增加。现在美国儿童在无冠心病的情况下,68%已有了血管的轻度脂纹斑块,这个发现来自因车祸意外死亡的心脏移植后的血管内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而我国已有9岁儿童发生血管硬化的报道。目前,30~40岁的人心肌梗死并不罕见,已经占到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1/5,这一部分大都是在少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儿童肥胖的生理危害不止上述几项,尤其重要的是,儿童肥胖还会产生心理危害,比如同伴甚至成人(恶劣的还有老师)的歧视性取笑会加剧肥胖儿童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最终影响孩子的人格。

肥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中,家长是“罪魁祸首”。肥胖除了基因之外,后天因素主要是生活方式,而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是家长造成的,一般的经验表明,对孩子的溺爱容易滋生肥胖,比如零食纵容或者刻意给孩子高能量食物,不忍心孩子运动或负重,这些都是导致孩子肥胖的诱因。

如何对待孩子的肥胖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大课题,有报道说,有人给孩子吃减肥药,这无疑是对孩子“善意的”摧残。

一般说来,怎么胖起来的就怎么瘦下去,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就改变饮食结构,是因为运动少就增加运动,是多重原因导致肥胖,就多管齐下。不过,要有耐心,也要细致,才能让孩子回到肥胖之前的状态。

附录 7~17岁少年儿童体重判断标准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年发布,表中的BMI称为体重指数,计算公式是体重÷身高2 (kg/m2),关于BMI,我们后面要专门讲,这里说明一点,少年儿童的肥胖不仅考虑了BMI,也把年龄因素考虑进去了,你可以对照下表,看看你的孩子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7~17岁青少年体重判断标准

性别 年龄 超重 肥胖

7  18.9>BMI≥17.2  BMI≥18.9

8  19.9>BMI≥18.1  BMI≥19.9

9  21.0>BMI≥19.0  BMI≥21.0

10  22.1>BMI≥20.0  BMI≥22.1

11  23.3>BMI≥21.1  BMI≥23.3

女 12  24.5>BMI≥21.9  BMI≥24.5

13  25.6>BMI≥22.6  BMI≥25.6

14  26.3>BMI≥23.0  BMI≥26.3

15  26.9>BMI≥23.4  BMI≥26.9

16  27.4>BMI≥23.7  BMI≥27.4

17  27.7>BMI≥23.8  BMI≥27.7

7  19.2>BMI≥17.4  BMI≥19.2

8  20.3>BMI≥18.1  BMI≥20.3

9  21.4>BMI≥18.9  BMI≥21.4

10  22.5>BMI≥19.6  BMI≥22.5

11  23.6>BMI≥20.3  BMI≥23.6

男 12  24.7>BMI≥21.0  BMI≥24.7

13  25.7>BMI≥21.9  BMI≥25.7

14  26.4>BMI≥22.6  BMI≥26.4

15  26.9>BMI≥23.1  BMI≥26.9

16  27.4>BMI≥23.5  BMI≥27.4

17  27.8>BMI≥23.8  BMI≥2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