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塑造的弱势文化

被塑造的弱势文化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梧州作为文化关口,见证了湖南、广东戏剧流入南宁,然而遗憾的是,梧州方面恰恰缺少相关的史料文献。先是“八音班”从湖南经桂林进入,然后祁剧到达,继而广东的下四府的广府戏涌入,最后是广东“省港班”到来。当时许多广西的官员,都是从湖南外派而来的,他们到来的同时,也把湖南的戏班带到了广西各地。这倒过来,恰好就是祁剧通过桂林,来到南宁的路线。二是接下来的历史中,粤商开始通过西江,将它的触角伸入下四府。

广西自古崇山峻岭,古人在广西行走,一般只能通过水路。从地图看,桂林没有直接到达邕宁、南宁的江河,而必须绕经梧州,广东到南宁也需要绕经梧州。梧州作为文化关口,见证了湖南、广东戏剧流入南宁,然而遗憾的是,梧州方面恰恰缺少相关的史料文献。

南宁的戏剧文化不是内生型的,而是移入型的。先是“八音班”从湖南经桂林进入,然后祁剧到达,继而广东的下四府的广府戏涌入,最后是广东“省港班”到来。

杨恩寿在《悼曾茶村词》中曾言:“曾茶村作令粤西,御抚苗酋。大府上其功,得优擢……”当时许多广西的官员,都是从湖南外派而来的,他们到来的同时,也把湖南的戏班带到了广西各地。

2006年,在南宁市解放路原安徽会馆旧址发掘出土了一块清嘉庆年代的石碑,碑文《鼎建秦晋书院碑记》首句即为:“邕乃西粤之剧郡也,车船轭辏尤较他处为盛,我秦晋之货殖于兹也。”(“剧郡”即“大郡”之意,政务繁剧的州郡,笔者注)而对应的是,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横州志》序云:“南宁,剧郡也。水陆交冲,梯航之盛,甲于粤西。”

我们可以结合19世纪以来越南使者留下的文献来说明。

我曾非常认真地阅读《越南汉文燕行文献》,其中收录的是越南陈朝、后黎朝、西山朝和阮朝出使中国的官方使节北使中国,或民间人士来华旅行而撰述的相关汉文记录。我发现里面有两条非常值得注意的线索:

一是他们出使中国,都是沿着固定的水路进入的,其中有一段就是从南宁经过贵港一直到梧州再到桂林。这倒过来,恰好就是祁剧通过桂林,来到南宁的路线

二是南宁府城是他们这一路上最繁华的地方。越南的客人不厌其烦地提到南宁自古被称为“小南京”,言语充满了艳羡之情。如阮朝的使者潘辉(中文名)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撰的《华程续吟》中有一诗《驻南宁》就赞道:“碧水苍天路几廻,邕江春霁片帆来。烟花万户新光景,旌节重关旧镇台。客艇荫浓窗外柳,宾筵香送岭头梅。南宁且做南京趣,歌管声声旅思催。”

这里包含两个信息:

一是南宁府城是广西水路交通路线上的一处经济发达之地,此处客商有钱,故而会请戏班助兴,当时广府戏尚未成形,而湖南文化在广西占据优势,桂北属于湖南文化圈,于是先是“八音班”(如杨恩寿《坦园日记》有载:“初七日。夜来月色如画,邻家正唱八音班,静听宛如目睹。”),接着顺着水路迎来了当时最为成熟的祁剧,此时“邕剧”前史开始。此时的广东戏剧仍然受湖南通过“桂林班”对之的深刻影响(如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六册“方言”有载:“然粤东剧场说白,亦多作桂语。而学桂语者,又不得其神似,逐皆成优伶之口吻。”)。

二是接下来的历史中,粤商开始通过西江,将它的触角伸入下四府。为了迎合粤商的欣赏口味,原先上演祁剧的戏班,开始改演广府戏。“邕剧”就是从这时起开始改变形态,向广府戏靠拢。

这种改变后的“邕剧”,以广府戏的形态再随着戏班沿着左右江进入百色区域,一方面留在当地,成为百色的邕剧;另一方面,因为其影响力所及,使得当地零散原始的本土乡民戏,如师公戏等,直接从说唱艺术进化到戏剧状态,进入“壮剧”的前史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