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建设和修复

生态建设和修复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包括对铁路、公路的生态廊道建设。针对当前京津冀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北京平谷区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的退牧还林、退耕还林的立地植被恢复技术、低效林生态改造技术的应用,保护水源地,提高植被覆盖率。

8.2.1 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屏障

平谷区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和京津冀的生态典型区域,在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发展过程中,要采取生态建设和恢复的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平谷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联系自然生态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的纽带,发挥着加强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城镇空间无序蔓延的功能。本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生态廊道建设包括水生态廊道建设、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和水生态廊道之间、道路生态廊道之间、水生态廊道与道路生态廊道之间的节点景观建设。本次生态文明规划中的水生态廊道包括平谷境内的多条水系廊道。规划未来在平谷区形成“一心、多脉、多基、多轴”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一心”就是北部山区的森林“绿心”,平谷区北部山区林地主要以自然廊道和人工/自然廊道交混为特征,它是平谷新城中轴线北端的一条绿带,也是平谷区中心区的一道绿色的屏障,不仅维护着平谷新城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而且增添了都市的动感与活力,是平谷区最宝贵的资源。“多脉”是指平谷区内的多条河流、干渠,河道改造和建设(包括两岸的绿化、净化、美化),提高其在平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景观和形象建设的功能与作用就成为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内容。“多基”是指河道与道路或者其他绿带的叠加与连接节点,具有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或基质的特征,成为调节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主要场所。“多轴”是指交通通道生态廊道建设,交通通道是重要的城市人工廊道,通道两旁的林带、绿地和植被则是人工一自然廊道以及景观带,它与七大河道共同构成了平谷区的绿色生态网络和不可替代的景观带。

在泃河、洳河、金鸡河、将军关石河、北干渠、南干渠主要水系廊道,包括两侧建设10米宽的生态水系防护林带,在河流交汇处的节点处进行湿地景观建设,以保护多样性的生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效率。同时要结合泃河河道清淤、河堤整治、建设河漫滩地带的天然植被恢复,加快河流的生态恢复,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构建近自然的水系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包括对铁路、公路的生态廊道建设。在京平高速主干道路的两侧,布设50—60米宽的绿化带;在平三路,顺平路,平蓟路,密三路、崔杏路、平程路、平兴路、昌金路、胡靠路、胡熊路、平关路的两侧布设10—30米左右的绿化带;在胡关路、熊南路、寅北路、夏鱼路两侧布设5—10米的植被花道。以道路系统为骨架,以提高近自然的生态连通性为目标,结合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交通廊道和绿色节点。

节点生态景观建设。节点是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通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在节点范围内,尽量减少人类干扰,维护其生态传输功能。在道路的交叉口,也可以作为节点,在这里的道路旁可以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使这里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成果;在自然河流的交汇节点处,或者公路和河流的节点处,建立野生动物巡游通道,保证生物迁徙和活动的自由。

8.2.2 退牧还林、退耕还林

针对当前京津冀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北京平谷区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的退牧还林、退耕还林的立地植被恢复技术、低效林生态改造技术的应用,保护水源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在各支流源头汇水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退耕、退牧土地的森林植被,构建生态平谷,发挥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

平谷区自2012年开始,按照上级指挥,进行平原造林。2012年完成:新平蓟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3040亩;城东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1798亩;马坊新城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1687亩;城南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2281亩。2013年完成:京平高速(马坊)通道景观防护林,面积1624亩;京平高速(东高村)通道景观防护林,面积6529亩;京平高速(夏各庄)通道景观防护林,面积3788亩;城西景观生态林,面积6066亩。

存在问题:一是土地流转、拆迁腾退、地上物补偿工作进展相对较慢,规划安排的造林地块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施工队伍进场。二是市、区绿化建设投入资金拨付滞后,施工单位购买苗木、雇佣劳动力等资金垫付压力大,人员力量组织不足,影响造林工程建设进度。三是因造林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项目有先开工、同步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四是后续养护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尽快研究出台。五是林下空间资源丰富,目前再利用的比例很小,开发与利用的办法有待尽快研究出台。

工作建议: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科学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办理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依法合规、规范管理。三是加快市、区绿化建设投入资金拨付,推进平原造林后续进度,确保质量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吸引社会资金的良性造血机制。四是尽早明确后续管理、养护资金的来源及分担比例,巩固绿化建设成果,促进农民绿岗就业。五是尽快研究林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办法,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8.2.3 建设生态公益林

公益林是指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平谷区201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面积3.3万亩,其中包括爆破造林1000亩、人工造林2000亩,封山育林3万亩,工程涉及镇罗营镇、大华山镇、王辛庄镇、峪口镇、南独乐河镇、黄松峪乡、金海湖镇、夏各庄镇等8个乡镇和兴谷开发区1个开发区。栽植各种苗木22.864万株,直播栓皮栎种子10万斤、山杏种子1万斤。修作业步道30千米;开设宽15米的防火隔离带30万平方米;设围栏5千米;建护林碑10个。各项指标完成率100%。

平谷区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面积3.3万亩。其中完成爆破造林1000亩、人工造林4000亩,封山育林2.8万亩,工程涉及峪口镇、金海湖镇、东高村镇、山东庄镇、南独乐河镇、大华山镇、夏各庄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熊儿寨乡、四座楼林场及丫髻山林场。栽植各种苗木27.784万株,直播栓皮栎种子11.12万斤、山杏种子0.7万斤。修作业步道50022米;开设宽15米的防火隔离带10千米;防火道(封山育林工程中)28万平方米;修枝定株1.4万亩;林地清理1.4万亩;补种1.4万亩;围围栏5千米;修建护林碑14个,建立健全了管护机制,制定了管护制度,聘请护林员14名,对各封育区进行看守。

平谷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干旱问题。工程施工期间,工程用水与老百姓浇果树等农作物用水矛盾突出严重。气候干旱,造林成活率下降,造林成本提高。第二,生态公益林建设与老百姓承包荒山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第三,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平谷区的林木覆盖率已经接近70%,远远超过国家水平,造林面积接近天花板,造林后续空间不足。工程地块越来越向深山远山靠近,且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水、电、路等条件基本不具备。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综合利用抗旱技术的应用,真正做到抗旱造林。引进抗旱能力强的树种进行栽种。第二,提高对当地百姓的生态补偿标准,实施绿岗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地吸纳失地农民参与后期林木养护、林下经济发展,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第三,加强生态公益林精细化管理,制定生态公益林规范性文件及相关管理办法,规范平谷区生物公益林管护工作。在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渐扩大的趋势下,认识造林面积与造林质量的关系,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提质增效。

8.2.4 恢复与治理湿地

湿地是平谷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湿地可以为解决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湿地能提供水资源,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污染,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多样的生境。城市湿地主要有环境、生态、资源、旅游休闲、经济和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平谷区现在建设有马坊湿地公园,位于马坊镇小龙河下游河道两侧,城建区中心区,东西长3100米,南北长230—390米,总占地面积1400亩。一期工程位于铁路以东至泃河,占地面积865亩,于2012年4月开工,2013年12月底竣工。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开挖、地形处理、给水排水工程、溢水坝工程、园路、栈道、休闲广场、绿化美化、景观照明等,总投资8000万元。二期工程位于铁路以西,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530亩,建设内容包括池塘开挖、土方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绿化美化、园林栈道、溢水坝工程等,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土方,地形,给水排水工程,正在绿化施工。计划2014年底竣工。

此外,计划在王辛庄平谷区城北湿地公园,项目用地面积83.5公顷(1251亩)。项目位于平谷区王辛庄镇,四至范围为:西起平关路,南邻平瑞街,东北两侧为现状村级道路,涉及王辛庄村、小辛寨村、大辛寨村三个村193户。现状为鱼塘、林地、农地以及少量建筑。

本方案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两大部分,北部休闲度假园和南部景观湿地园。现已完成对小辛寨石河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建设区的拆迁腾退工作,目前已签约182户,占总户数的94%,腾退180户,占签约数的99%,发放拆迁补偿款2361万元。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方式不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平谷区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与湿地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饮用淡水资源快速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河湖、水库水质恶化,多数只有IV类、V类水质;城市中心区有效水面面积小,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城市固体废物问题、土地资源问题都很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及水体;同时由于城市空间有限,用地十分紧张,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被挤占吞食的现象严重,有生物多样性降低的趋势,未来平谷的发展也会遇到这些问题,高度的人工化,加上不合理的破坏、吞占,使本就所剩不多城市野生生物更加稀少,甚至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会对城市生态系统本身产生威胁。

未来,在平谷区大力发展城市化过程中,要重视湿地的建设和维护,充分认识湿地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本规划建议:第一,综合治理湿地水体污染。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水质普查,搞清楚各个湿地水体的污染物种类;尽量选用适当的生物技术,因为可以去除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湿地植物种类很多,不同污染类型的水体,栽植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也能增加景观的多样性,提升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第二,建设洳河、泃河、小辛寨石河环城水系。将洳河污水处理厂达到再生水标准的出水引入环城水系中作为景观用水,减少废污水排放的同时营造城区周边新的景观水体和水生态系统防护圈。第三,坑塘湿地化建设。平谷区马坊镇(22处)、马昌营镇(25处)、夏各庄镇(22处)等都有废弃坑塘,对废弃坑塘进行恢复、建设,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有效利用雨洪水、中水进行乡村绿化、农田灌溉、环境景观等,能够减缓乡村自然坑塘和湿地的消亡。对于东高村藕塘地的种植则根据“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着力把藕塘地改造成湿地公园,主要栽植白蜡、垂柳等耐水湿植物。藕田鱼塘等湿地恢复和建设实现了土地整治和改善环境的双赢局面。第四,强化湿地环境监控网络。通过现有的高新技术,加强湿地普查,建立湿地数据库,通过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湿地环境时时监控网络,动态监测和管理湿地。第五,加强湿地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湿地保护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间断的管理和维护,因此,湿地保护和建设需要有短期和中长期的规划作保证,才不会重蹈“破坏—功能丧失—保护—再破坏”的覆辙。

8.2.5 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就是指土地由于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造成退化,丧失了生产能力水土流失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下降或丧失。水土流失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平谷的东南部山区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生态治理,采取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防治水土流失。在平谷的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区,由于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原因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平谷区水土流失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多种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桃园,基本农田建设试点选在大田作物面积最大的峪口镇,蔬菜种植建设试点选在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东高村,桃园示范地选在桃产量和质量较好的大华山镇。在建设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技术,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以便日后大面积推广。第二,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改革投资体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资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平谷区水土保持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户自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以物代补,以奖代补、以息代补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开展竞争,实行奖励。第三,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在农田周围及田间,种植林草。向农民发放林草籽,给予种草农民物质奖励,增强公众对于水土流失的认识。

8.2.6 建立山区平原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

山区的生态保护为平谷平原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山区平原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即平原区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保证山区生态保护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山区河平原的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共同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8.2.7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手段,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平谷区主要通过发放生态林管护工资来实践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在各个乡镇,生态补偿的方式也有一些区别。

根据各个乡镇提供的资料,东高村大秦铁路、京平高速永久绿化带每亩补助1050元,平原造林每亩补助1050元,退耕还林每亩补助20元,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助24元。马昌营镇退耕还林第一轮(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每年每亩发放面粉70公斤、管理费20元;进入第二轮,面粉减半。马坊镇生态林每亩补助24元。山东庄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第一轮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每亩补偿原粮200斤,每亩补助20元。第二轮补偿年限同第一轮,每亩补偿原粮100斤,每亩补助20元。平原造林生态补偿办法是市财政每年每亩地补偿1000元,区财政每年每亩递增50元。夏各庄镇生态林每亩补偿24元。此外,护林员每月工资400元。各个乡镇在生态补偿工作中,做到了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平谷区自2004年以来,每年享受生态林补偿资金的生态林管人员达到2459人。由平谷区园林绿化局临时管理机构(生态林管护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平谷区生态林管护人员以森林防火为主要任务,兼顾有害生物防治、中幼林抚育、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当前,生态林管护机制为保护平谷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林管护员已经成为平谷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关键力量。生态林补偿的方式主要是采取优惠政策补偿和资金补偿,对山区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实行“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的方针。以山区公益林所在乡镇为单位,按一定条件配置生态林管护人员,补偿资金由乡镇财政以直补方式发给管护人员。生态林补偿对象主要是负责山区公益林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具有本地户口的管护人员。

经过多年的实践,平谷区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已经为平谷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森林管护力度提高的同时,为闲散农户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平谷区还存在管护标准偏低、管护人员年龄偏大、管护工作效率低、人员配置不合理、管护工作的监督和奖惩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完善北京市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精简管护人员配置,适当提高补偿标准。虽然管护标准是国家制定的,但是对于人力成本较高的北京市,补偿标准有待提高。同时,对于管护人员的配置一味按照公益林面积划分,导致人烟稀少、管护任务较轻的地区出现职位空缺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减少管护人员编制,来提高管护人员工资,精减人员能够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补偿标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青壮年参与到山区生态林管护工作中。

第二,明确补偿奖惩标准,激励农户参与意愿。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管护人员反映现行员工管理规范相对于严格,长期惩处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森林的管护效果和效率。因此,需要明确制定客观、公正的奖惩标准,做到功过有别,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更为重要应建立标准的奖惩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坚持功绩原则,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将工作绩效与管护工人的薪酬挂钩,并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辅以精神奖励,使管护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可以实现自身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增加他们对管护工作的参与度、积极性甚至创造性。

第三,优化管护人员年龄结构,提高管护工作效率。当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农村人力资本大量流转到城市和周边创收机会多的地区,参与山区生态林管护工作的人员便出现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政府在考虑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分配给老龄化护林员相对简易的工作,这也使得管护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平谷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应优化管护人员的年龄结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青壮年参与到管护工作中。同时,加强对管护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认证上岗,提高管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