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损伤修复是修复哪里

神经损伤修复是修复哪里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围神经具有传导功能,各种致伤因素引起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均称为周围神经损伤。故周围神经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轻者可致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或轴索中断,重者可使支持组织损伤或神经断伤。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常伴有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缺血性损伤。神经受损范围多较广泛,有时甚至波及脊髓。

周围神经具有传导功能,各种致伤因素引起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均称为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

【流行病学】 造成骨折的暴力和骨折断端的余力,都可使附近的神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从牵拉、挤压以至完全断裂等。神经损伤后,造成运动、感觉、营养功能的改变,常常要比骨、关节、肌腱等其他组织损伤所造成的残废严重。故周围神经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伤因及分类】

1.损伤的原因

(1)切割伤:刀、玻璃锐利物所致的神经损伤,多发生在手、腕及肘部,不论完全离断或不完全离断,均属神经断伤;只要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即应做修复。

(2)撕裂伤:钝器损伤如挫伤、机器伤等,造成神经断裂甚至一段神经缺损,伤口多不整齐,软组织损伤较重。如污染不重可于6h内清创一期修复,否则留待二期处理。

(3)火器伤:高速枪弹当穿过组织的一刹那,产生组织内压力,若从神经附近通过,即使没有直接贯穿神经,也可因牵拉作用而损伤神经,致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或轴索中断,甚至晚期形成神经内瘢痕。不论神经完全或不完全离断,因损伤范围在早期不易决定,应留做二期修复。

(4)牵拉伤:周围神经的张力强度(tensile strength)较大,但弹性较小,牵拉后容易造成神经内损伤,如上肢绞轧或骑摩托时肩部撞击所致臂丛神经损伤较常见。轻者可致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或轴索中断,重者可使支持组织损伤或神经断伤。前者多可自行恢复,后者由于损伤多较广泛,不宜早期修复,二期修复也较困难。

(5)压迫伤:轻的神经压迫,可有麻痛、肌肉无力等症状,压迫重者可致轴索中断或神经内瘢痕形成。临床常见的情况,如止血带麻痹,胸腔出口综合征,肘部外伤后尺神经受压,腕管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以及骨折外固定物直接压迫神经所引起的。压迫原因如能及时解除,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6)缺血性损伤:周围神经较肌肉耐受缺血,单纯的神经缺血性损伤不常见,多因其周围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瘢痕形成,而继发神经损伤。严重的病例,神经本身可变成纤维条索。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常伴有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缺血性损伤。

(7)电烧伤:电流击伤,损伤组织较深,常伤及神经。神经受损范围多较广泛,有时甚至波及脊髓。如不能自行恢复,手术修复也常不可能。

(8)放射线伤:深部治疗用的大量放射线可产生周围神经损伤,病变发展缓慢,常在数月后逐渐出现症状。神经可沿纵轴产生神经内瘢痕。如周围组织也烧伤,可同时有外在瘢痕压迫神经。此类病例应及时做神经松解,以争取恢复功能。

(9)化学药物损伤:如在神经附近或神经内注射对神经有损伤性的化学药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若将一段神经完全破坏,形成瘢痕,须行手术截除,做神经修复。

2.损伤分类

(1)神经断伤(neurotmesis):神经完全离断,或外观连续性虽未断,但神经内有瘢痕间隔,阻挡神经纤维的自然再生。常由切割伤、牵拉伤,神经内或其附近注射有害药物,缺血等原因所致。需经手术修复,才有恢复功能可能。

(2)轴索断伤(axonotmesis):损伤处轴索及髓鞘失去连续性,损伤处远段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变。但由于神经膜(许旺)鞘及神经支持组织,如各层神经膜等未断,再生的轴索可沿原路长入末梢,功能恢复较快,质量较好,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但有时需做神经松解,以利于神经纤维的再生。在有些情况下,如闭合性骨折伴有神经损伤,在早期很难鉴别是轴索中断或是神经断伤,须密切观察在一定时间内有无恢复现象,以逐渐明确诊断,

(3)神经失用(neuropraxia):又称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可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月,以后逐渐自行恢复。有时有轻度损伤,如局部压迫等,有时无明显外伤史。高速弹片从神经附近通过时,多可发生传导功能障碍。动物实验在此种损伤中发现有局限性失髓鞘改变。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感觉丧失多为不完全,可能与运动纤维较粗易受累有关。

(4)神经刺激(neurostimulation):为四肢神经受到不完全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多发生在正中神经及胫神经,可出现灼性神经痛、四肢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和营养改变等。

【生理病理】 周围神经断裂后,断裂处远段的神经,在3~4d发生华勒退行性变(Walle-rian,degeneration),即轴索及髓鞘先后崩解成碎片。约5d后出现吞噬细胞将崩解的碎片吞噬、消化、清除掉,只留下中空而塌陷的Schwann鞘。随后,Schwann细胞胞核变大,胞质增多,又使塌陷的Schwann管变粗。此种退行性变化,遍及损断神经远段。

神经断裂初期,远段内未发生退行性变时,神经纤维仍有传导作用,发生退行性变后,则传导作用消失。在损伤早期,在退行性变进行时,神经内出现早期炎性反应,神经干肿胀稍粗,待反应过后髓鞘塌陷时,神经鞘萎缩变细,等Schwann细胞肥大充盈Schwann鞘后,神经又可恢复原来的粗细。

神经远断端假若未与近断端缝合,由于Schwann细胞及支持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形成球形膨大的断端。

神经近断端,同样发生华勒退行性变,整齐的切割伤,逆行退行性变的距离较短;牵拉、压轧伤,退行性变距离稍长。神经断裂后,与断裂神经纤维相连的细胞一般无明显变化,但若损伤断裂处离脊髓太近,有时神经细胞可溶解崩溃。神经近断端若未与远端吻合,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其中包埋着大量的再生神经纤维,形成球状膨大,又称假性神经瘤。因为有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的关系,神经近断端的膨大较远端更为明显。断裂的神经如未修复,时间过长,由于失用近端神经纤维可以萎缩变细,传导速度减低;肢体截除后,在中枢神经中相应的部位也可发生萎缩。

断裂的神经修复后,两断端的成纤维细胞及Schwann细胞增生,以远断端较为活跃,生长较快,将断端的支持组织连接愈合,沟通Schwann管,近端的神经轴索开始再生长入远端。有的轴索长入Schwann鞘,有的长入间质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越往远端生长轴索数目越少。长入每个Schwann鞘的轴索不只一条,有的逐渐生长成熟,有的逐渐萎缩消失,原来有髓鞘的轴索,长入Schwann鞘后,可以再生髓鞘,原无髓鞘的纤维则不再生髓鞘。神经:修复对合得越准确,长入Schwann鞘并到达终末的轴索越多,功能恢复越好。但不论修复多好,最后生长成熟时,神经纤维的直径及数目均较正常者小且少。新生的神经纤维遇冷,生长成熟较慢,理想的温度是稍高于体温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很快发生萎缩,随着时间延长,肌横纹逐渐消失,间质组织逐渐增多,最后肌纤维消失,代之以脂肪及纤维组织。轴索退变后,肌纤维中的运动终板至少可保存1年,以后逐渐消失。神经损伤修复及时,若神经纤维很快长入终板,功能可迅速恢复。若时间延长,终板的入路受阻,或终板已消失,轴索长入肌纤维后需重新形成终板。则功能恢复将推迟。

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接受器,如Pacinian和Meissner小体,神经伤后9个月仍可找到,迟延数年的神经修复,有的仍可恢复感觉功能。

神经纤维的再生速度,每天约3mm。但断裂的神经修复后,吻合端有愈合的过程,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吻合点及到末梢的运动终板或感受器时,生长及成熟过程均有延缓。所以从神经修复到恢复功能计算,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平均每天1~2mm。

【临床症状及检查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损伤后所支配的肌肉即瘫痪(麻痹),数周后可见肌肉萎缩。临床上可见到各种体位畸形,如桡神经损伤后的垂腕、垂指畸形,尺神经损伤后爪状指畸形,正中与尺神经损伤后的扁平手畸形,腓总神经损伤后的垂足畸形等。如果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患肢长时间水肿,关节长期处于畸形位置,缺乏被动活动及控制在功能位置,时间过长后将发生继发畸形,如肌肉挛缩及关节固定畸形或关节脱位等。

检查肌肉是否麻痹,不能单纯以关节活动功能为依据,例如肱二头肌(肌皮神经)瘫痪时,患者可以利用肱桡肌(桡神经),旋前圆肌(正中神经)来屈肘。屈腕肌瘫痪时,利用屈指肌也可以屈腕。正中神经损伤,外展拇短肌及对掌拇指肌瘫痪时,利用尺神经支配的屈拇短肌也可以使拇指外展。所以要确切地了解肌肉的瘫痪情况,除检查与肌肉有关的关节活动功能外,还应用观察和扪触的方法,仔细检查每个肌肉肌腱的收缩情况。

肌力检查分为六级,内容见第2章第一节。

检查肌肉功能时,应注意区别—些补偿动作或假象等,以免混淆诊断。如手的骨间肌瘫痪时;利用屈、伸指肌可产生类似并指、分指的动作;桡神经麻痹时,用力屈腕,可相对地增加瘫痪的伸指肌的张力,而产生像是伸指的动作;腓总神经麻痹后,用力屈趾后突然放松即产生类似伸趾的动作;利用肢体重力,可使关节产生屈伸动作,如肱三头肌瘫痪后,可利用前臂及手的重力来伸肘。

2.感觉功能障碍 每个感觉神经在皮肤上的分布区域有一定的范围,且互相重叠,没有重叠的部位,称单一神经分布区。如正中神经感觉支分布在桡侧三个半手指上,尺神经感觉支分布在尺侧一个半手指上。但正中神经损伤后,只有示、中指远端一节半手指感觉完全丧失,正中神经分布的其他部位只是感觉减退。也就是说,正中神经感觉支虽然分布广泛,但其单一神经分布区只有示、中指远端一节半手指。同样原因,尺神经损伤时,只有小指远端一节多的感觉完全丧失。桡神经损伤时,只有拇指蹼背侧一小块皮肤感觉完全丧失。

单一神经损伤后,初期感觉丧失区较大,可能由于附近未受伤的神经末梢发生暂时抑制作用的关系。数天后感觉消失区迅速缩小,直至缩小到由单一神经分布区的范围,后者需待损伤的神经修复后逐渐恢复。

感觉功能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及实体感觉等。特别是手部,感觉非常灵敏,一旦神经损伤,即使修复非常理想,恢复也很满意,感觉功能也很难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程度。

检查感觉功能时,医师要非常耐心,患者要充分合作,不论检查者或被检查者,都要尽量做到客观。

检查痛觉,用的针如果过于尖锐,容易刺破皮肤;过于圆钝,检查结果不易与深部感觉相区别,二者都会影响检查结果,所以针的锐度应适宜。检查时从感觉消失区向四周检查,所得感觉障碍的范围较确切。检查皮肤触觉,宜用棉毛或软毛刷,而不用较粗重的物件做检查,以免所得结果与深部感觉相混。

两点区别试验,能说明触觉及痛觉功能,能代表感觉恢复的程度,在手上很有用。手部正常的两点区别能力在儿童约为2mm,在成年人为4~6mm。指端两点区别能力较强,越靠近端越差。

拾物试验:用患手从桌面上拾起小物,如硬币、螺母、曲别针、大头针等。首先在直视下操作,然后再在没有视觉的帮助下重复操作。这能代表手的感觉及运动的综合功能。

Tinel征:新生的感觉纤维有叩击痛,可用来判断神经再生的情况。Tinel阳性征若沿神经干前进过程中停滞不前,说明神经纤维再生受阻;若在神经损伤处或吻合处为强阳性,而远端反应微弱,说明神经再生不良。若远端反应也很敏感,而且越来越明显,说明神经正在良好生长。Tinel征只能作为判断神经生长的参考因素,因其只能了解感觉神经的生长情况,且不能定量,对位于深部的神经也不适用。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到皮肤上的纤维与感觉纤维分布相同;主要管汗腺的分泌和血管的舒缩,感觉消失区与无汗区相符合。神经中断后,其所支配的区域出汗停止;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纹渐变平,光滑发亮,指甲发弯、出现横嵴。在神经损伤初期,由于失去神经控制,血管舒张,支配区发热、发红或发绀,以后皮温逐渐下降,至2周左右降至稍低于正常皮温。

检查出汗情况,可帮助判断神经损伤及再生情况,在儿童更为有用。检查出汗情况的最简单而实用的办法是用手触摸或用眼直接观察,用手触摸时,检查者首先将自己的手擦干,再检查患手,有汗者为黏涩感,无汗时为光滑感。用眼观察须在光线较好的地方,必要时用放大镜看,若出汗可在皮肤纹内看到亮点。

用淀粉和碘的检查方法可清楚地观察到有汗区和无汗区。将检查区涂布碘液,待完全干燥后再撒布上淀粉,出汗区渐变紫色。

茚三酮试验(ninhydrine test)检查指端出汗情况方便,且可保留记录,将患指按在印纸上,印纸遇汗浸染,经过处理可呈现紫色指纹。

4.肌电检查 用灵敏度很高的肌电图机,将神经及肌肉兴奋时所发出的微量生物电引出、放大,并描记下来,用以检查下运动神经元疾患及肌病,并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称为肌电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中,可用肌电检查协助临床进一步诊断及预后

(1)协助鉴别周围神经损伤与脊髓前角疾患所致肌肉瘫痪。

(2)当神经根受压时,可分别检查所支配肌肉的肌电反应,以确定受压的神经根及受压范围。

(3)周围神经损伤程度,临床诊断不清时,肌电检查有助于确定损伤程度、范围并可指示预后。

(4)神经修复术后,观察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外伤史,运动及感觉功能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肌电检查不难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可协助临床作鉴别诊断。当神经轴索中断时,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传导。但在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肌病、癔症等病例中,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变。还可协助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神经部分损伤,则传导速度减慢,若为完全横断,则丧失传导。在损害部位以远,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损害部位以近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变。

【治疗】 神经损伤后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或重建肢体失去的功能。因此,在治疗时,不能只局限于神经本身,而应以整个伤肢作为整体来考虑。

1.神经损伤的早期处理 是指闭合性神经损伤观察期间,相对开放性神经损伤未行神经缝合前对肢体的处理而言。正确的早期处理可为神经的传导功能和伤肢的功能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1)闭合性神经损伤:多为牵拉伤,极少或可致轴索中断或神经断伤。闭合性牵拉伤,以臂丛神经最常见。损伤早期一般不做探查手术,密切观察有无功能恢复。上干损伤恢复机会较多,中干及下干损伤则恢复较为困难,肩关节以下骨折及脱位并发神经损伤,一般多可自行恢复。当怀疑神经有可能嵌入骨折端间或脱位的关节内时,应行探查手术。当骨折或脱位本身需行手术治疗,应同时探查损伤的神经,并做适当的处理。髋关节脱位合并的坐骨神经损伤,常为单纯牵拉伤,如脱位同时有髋臼严重骨折,神经有可能嵌夹在骨折片中,必要时应行探查手术。股骨中段骨折,在少数情况下可损伤坐骨神经,最好早做神经探查,膝关节脱位所致神经损伤,如伴有血管损伤,亦应同时探查处理。凡闭合性神经损伤须注意防止以下两点。①防止关节或肌肉挛缩畸形:神经损伤后,由于所支配的肌肉瘫痪,致使伤肢肌力不平衡,易发生畸形,早期采取支架、石膏或夹板固定伤肢于功能位,可防止出现难以恢复的畸形。如下肢腓神经麻痹后,小腿伸肌瘫痪,由于跖屈肌牵拉而发生足下垂,早期石膏后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可以防止屈肌挛缩。固定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把不需固定的关节做固定,更不应做长期连续固定。固定期间为使伤肢得到主动或被动活动,也可夜间固定,白日松解锻炼。②防止肌肉萎缩:失神经的瘫痪肌肉会逐渐发生萎缩,电刺激疗法能促进失神经肌肉收缩,也可以防止肌肉萎缩。电刺激疗法越早,肌肉萎缩越少。一般每日进行1~3次,每次10~20min,刺激强度应以产生可见的肌肉收缩和趾、指活动为准。

(2)开放性神经损伤:开放性神经损伤大致可包括切割伤、撕裂伤、弹伤等。锐利物切割伤,断裂较整齐,不论完全离断或部分离断,早期均应修复。如果是部分损伤,患者就诊又较晚,损伤部分的功能开始有恢复征象者,可继续观察。神经撕裂伤,如断裂比较整齐,可争取做断端彻底清创及早期修复,如在断肢再植病例中,神经断端常可随着肢体残端做较多缩短,达到能够做广期修复的条件,如果断端撕裂程度严重,则需待晚期修复。高速弹伤,对周围组织有较大的冲击压力,经过神经附近的弹伤,虽未直接接触神经,有时也可因冲击压力致成神经的牵拉伤。直接由弹片损断的神经,冲击压力给予断端的损伤,也远比肉眼所见者要广泛,所以均不宜做早期修复。在开放性神经损伤的清创术中,对损伤神经的处理应慎重。一般在8h内的切割伤,且污染很轻者,可行初期缝合。如为压轧伤、捻挫伤,或污染较重者,清创时不宜过分扩大伤口显露神经,神经的修复可留待以后解决。在伤口内已见损伤神经的断端时,可将断端用黑线缝合固定在附近肌肉上作为标志,并详细记录,待伤口愈合2、3周后,再行神经修补术。如神经已污染,一般只切除污染神经的外膜,而不切除神经束。如神经严重挫灭并污染严重者,可将其切除,以防感染。

2.手术适应证 周围神经损伤后,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1)开放性神经损伤:如神经断裂,创口整齐,污染不重,时间在8h以内者,可行神经缝合术。如时间超过8h,尚未超过24h,创口污染轻,估计彻底清创并应用抗生素不会感染者,也可酌情予以缝合。如创口为火器伤、捻挫伤等,并严重污染者,或患者全身情况危重,神经修复的手术待伤口愈合后方可施行,切忌在创口愈合前手术。

(2)闭合性神经损伤发生神经断裂的机会较少,一般不主张早期探查神经。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①神经干持续受压者,多为闭合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如X线片可疑骨折压迫神经者,可早期手术探查,根据伤情行神经缝合或松解术。②神经损伤后,—般常规观察6周,在此期间如运动、感觉、Tinel征及肌电检查均无恢复征象,即应考虑神经探查术。如已知神经损伤部位,可根据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每日约1mm来推测损伤部位到第一个运动神经分支进入肌肉处距离所需的时间,再加上3、4周(误差时间)作为神经恢复时间。如超过此时间,神经功能仍不恢复,即应行手术探查。对神经损伤难以确定部位,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超过5、6个月再行神经缝合术,神经功能恢复机会显著减少。③瘫痪症状继续加重,多为神经干受到瘢痕组织紧缩或再生骨痂压迫等原因所致,应及时行探查术。

【神经损伤的修复术】

1.神经松解术 神经受牵拉,长时间压迫、磨损后,可使轴索中断,如肘部尺神经炎或腕管综合征中正中神经所受损害等,产生神经内瘢痕,妨碍功能恢复。神经本身未受损伤或损伤较轻,而周围组织损伤严重,形成瘢痕,压迫或绞窄神经。如在肌肉缺血性挛缩中所见到的情况,间接导致神经损伤。这些都需做神经松解手术,将神经从周围瘢痕中彻底游离出来,并切除周围瘢痕组织,将神经置于血运良好的基床上,以利恢复。如有神经内瘢痕形成,应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神经内松解术,同时应去除压迫的原因,或将神经移位于较理想的基床上,以免再受压迫、牵拉和摩擦。

2.神经吻合术 过去都用缝合神经外膜的方法吻合神经,自从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到临床上以来,开始用缝合神经束膜方法吻合神经。从理论上来说束膜吻合较单纯缝合外膜更为理想,且在临床应用上也取得较好效果。

(1)神经外膜吻合法:用细尼龙单丝间断缝合神经外膜,以吻合神经断端、神经干。断端的形状,神经束在断面的布局情况,神经表面营养血管的部位等,吻合时可用这些作为标志,使神经断端对合得尽量精确,以利神经的再生。尽管如此,神经吻合后也不能保证神经束对合得很好。如外膜较松弛,神经束较短,吻合后神经束断端间会有间隙。如外膜较短,神经束相对地长,吻合后神经束断端会发生卷曲;而且吻合后断端间有时有血肿存留,机化后也会妨碍神经再生。由于以上原因,近几年来,缝合外膜吻合神经的方法,有逐渐被束膜吻合法所代替的趋势。

(2)神经束膜吻合法:用细尼龙单丝线缝合神经束膜,吻合神经两断端的相对应的神经束或束群。神经束的吻合平面最好相互错开,以减少彼此粘连的机会。神经断端附近的神经外膜应做适当切除,以避开神经束的吻合点,因有人认为外膜可生长较多的瘢痕组织,妨碍吻合的神经束的神经再生。

束膜吻合时,断端的神经束分离不可过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缝合处应避免有张力,因神经束膜较薄,不能耐受张力缝合。如神经断端经适当游离,关节适当屈曲后,神经两断端仍不能在无张力下吻合,则需做神经束移植,避免在张力下缝合。

3.神经缺损的修复 损伤的神经有缺损,不能直接吻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修复目的。

(1)游离神经断端:神经有缺损时,松解游离两断端,有时可获得一定的长度,以达到直接吻合的目的。游离神经断端时,应尽量保存神经外膜及系膜,使其带在游离的神经干上,以保存血液循环。游离过程中遇到肌支,不重要的可以切断,重要的可沿纵轴切开,从主干上分离适当长度,以使主干获得较多的延伸。

(2)利用肢体关节可屈性:利用关节的屈曲,可使关节远近侧的神经断端接近。但只允许关节在适度屈曲下吻合神经。如需极度屈曲才能吻合时,则需选用其他方法以达到神经修复的目的,否则会妨碍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且在术后锻炼关节伸直的过程中,会过度牵拉修复过的神经,也不利于神经再生。

(3)利用神经球形断端缝合及牵拉:二期神经修复因神经缺损过多,可先将近断端的假性神经瘤与远端的球形瘢痕组织缝合在一起。术后通过肢体伸展的缓慢牵拉,可逐渐延长损伤神经的远、近两端。再次手术时,切除神经断端瘢痕,往往可以直接吻合。

(4)神经移位:某些神经转移位置后,可相对地增加长度,如将桡神经从肱骨的后外侧转移到前内侧,又如将尺神经从肘后转移至肘前等。

(5)骨干缩短:伴有骨折的神经损伤或肢体离断伤时,如神经缺损较长,可适当缩短骨断端,以争取吻合神经。

(6)神经移植:有带蒂神经移植及游离神经移植两类。较粗的神经干做带蒂的移位,可保持移植段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如前臂部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缺损较多时,做带蒂移植用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又如坐骨神经损伤,缺损较多时,可利用坐骨神经的一半做带蒂移植,修复远端的腓总神经或神经。肢体上的神经缺损,适于做带蒂移植的情况及部位不多。多数的神经缺损,需用游离移植神经修复。

游离移植的神经,因已断绝血液供应,需靠由周围组织长入血管,始能建立血液循环,故移植的神经不宜太粗,否则,因血液供应不足,会发生中心坏死。为此,多用较细的神经,按缺损所需长度截成数段,组成电缆式移植段修复缺损。近几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用电缆式移植段来桥接神经两断端相应的神经束或束群,即将移植段的神经外膜与神经断端的束膜缝合。这样,更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再生。

【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的修复比较慢且不完全,有人通过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组织学和形态分析方法评价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局部肌注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的研究,认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可能成为治疗这类损伤的较好候选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