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到九龙坡,除同来的一位燕大同学外,一人不识。这位燕大同学不甘寂寞,两个月后便离去了。九龙坡的生活,同学们都知道是相当艰苦的。我们这些学生当时20出头,而这些老师较多在35岁左右,大多从美国或其他国家深造回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吹白了我们的头发,国内同学都在极“左”思潮环境下度过20余年。我在中央单位工作,政策掌握较好算是幸运的。

胡世平

我1940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二年级时,发生了“珍珠港事变”,燕大被迫关门,学生都被转到伪政府办的北京大学,我被分配到工学院土木系。1942年听说燕大在成都复课,乃于11月与人结伴到大后方,1943年1月抵达成都。燕大初办,开课不全,无课可选,经向教育部申请,转入九龙坡交大土木系二年级,时为1943年4月。

初到九龙坡,除同来的一位燕大同学外,一人不识。这位燕大同学不甘寂寞,两个月后便离去了。到九龙坡时,已开课一月左右,一门重要课程“材料力学”由王达时先生教课。我除去要补交留下的作业外,还要应付每两周一次的小考。当时与同学不熟悉,只好晚上一人到教室做功课。至今尚记得在桐油灯暗暗的灯光下在类似手纸的作业纸上做习题。回宿舍时戴上斗笠,一手提桐油灯,一手拎着布包。校园的小道坡陡路滑,我在毛毛小雨中一走一滑,天黑如漆,桐油灯多半已被吹灭。这样的日子长达数月,我一世难忘。

九龙坡的生活,同学们都知道是相当艰苦的。宿舍中地下有老鼠、床上有臭虫,一不小心肥皂便被老鼠咬去一半。食堂吃饭站着吃,每月只到月底才能吃上几顿带肉的菜。洗脸水是在一水池打上来的黄色水,要奢侈一下便用明矾在水里转两圈来沉淀泥土。

在设施方面,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大地测量要向同济大学借仪器,水力实验要去沙坪坝中大。但是九龙坡交大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系都有一流的师资,大多是“少壮派”的老学长。我们这些学生当时20出头,而这些老师较多在35岁左右,大多从美国或其他国家深造回来。他们精神充沛,思想新颖,学生们受益匪浅。根据我的记忆,电机系有张钟俊、倪俊、张思侯等教授;航空系有季文美、曹鹤荪、马明德、许玉赞等教授;机械系有柴志明、陈大燮两位年龄较大的老师;管理系也有好教授。

我们土木系的教师都是我的恩师,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上面提到的王达时教授。王老师的特点是所用教材新、讲课清晰、考题难。由于考题难,大家均不敢怠慢,唯恐过不了“鬼门关”。他教我们的“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我受用一辈子。

清华留美的人寿教授教我们“土壤力学”“水文学”“水力学”“海港工程”。徐老师的特点是许多教材不是来自书本而是自编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海港工程”一课中谈到潮水之升降时,提到阴历与阳历的关系,算出年初一一定落在阳历某月某日及某月某日之间。

庚款留英的童大勋教授教我们“铁路工程”,他的特点与徐老师相似,教材许多是自编的。他在做实习生时曾在平绥铁路工作,他教我们詹天佑如何选的路线,又提到另外还有一条更节约、坡度更小的路线。

汪菊潜教授教我们“钢桥设计”,那时候他已是一位全国著名的钢结构工程师,解放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当时他是一位兼课教师。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讲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他一周来一次,九龙坡同学都记得,天下雨,由重庆到九龙坡的公路只通到杨家坪。一日天下雨,大家认为今天可放一天假,不料到10点左右,工友来宿舍通知我们去上课。原来他是步行两小时由杨家坪走到九龙坡!解放后我参与北京车站工程的设计,汪老师作为铁道部副部长前来视察工作。我提起这件往事,他已忘怀,直到我说我与李沅蕙同班他才想起来。

杨钦教授教我们“给排水工程”,他也是一位留美生。

我用了较多篇幅谈九龙坡交大的师资,因为这些老师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教我们将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近耄耋之年,诸多老师恐怕大多已谢世,饮水思源,我们会终身怀念他们。

1945年我班毕业,我因为是二年级下学期转来交大的,在伪北大读的二年级课程均不被承认,“测量学”则没有学过。这些均需一一补上。到了大家毕业时我尚有“电工学”及“微分方程”待补。因此我比其他同学晚卒业半年。因此我只能算忝居我班之末。

毕业后我在石家庄平汉铁路局北段工作一年有余,1947年赴美读书

在九龙坡时,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今天我们都已接近耄耋之年。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吹白了我们的头发,国内同学都在极“左”思潮环境下度过20余年。其间的悲欢离合,波谲云诡,无需多说。诸同学各个遭遇不同,一帆风顺者恐怕不多。我在中央单位工作,政策掌握较好算是幸运的。九龙坡同学中不乏天赋极高、才华出众的人才,只因种种原因被磕磕碰碰或受不白之冤的不在少数,未尽其才,这是他们本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每思至此,使我感慨万分。有一对联所表达的情意或许适合我的许多同学: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注释】

[1]原载:《同窗回忆录——交通大学1944、1945届毕业同学纪念册》,2003年4月,第245—2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