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个世纪的电视情缘

半个世纪的电视情缘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 娟双流电视台今年20岁,我今年50岁,贯穿着这一老一少时间坐标的竟然是半个世纪的电视情缘。这半个世纪,我见证了双流从广播到电视,以及电视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双流电视台已经迈入了中西部县级电视台的前列,虽然我已临近退休的年龄,但这份电视情缘还将在我的生命里延续。
半个世纪的电视情缘_相伴二十年

刘 娟

双流电视台今年20岁,我今年50岁,贯穿着这一老一少时间坐标的竟然是半个世纪的电视情缘。

我出生在华阳广播站,成长在广播电视大院,父亲是双流县第一代广播电视人,我从小就和广播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今年86岁高龄。1951年,父亲作为华阳政府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华阳广播站工作。父亲是干广播电视技术出身的,在双流县广播电视战线上是有名的刘广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亲手在双流县24个乡镇建起了第一张农村广播网,使全县每个乡镇都能听到农村广播。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我继承父业,1980年参加工作也踏进了广播电视行业。

最早的广播站在如今的双流县政府大门左边的一个四合院里,整个院落是砖木混合结构的,大门的左边还有一颗古老的豇豆树,后面有一堵厚厚的围墙。这个四合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流县的一个女子监狱。当时的工作条件可想而知。

尽管条件艰苦,年轻的我却对广播电视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当时我还是单位上唯一一位女维修员,很多人都亲热地叫我小刘师傅。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学的那点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了,于是我又参加了全川统考,考入了省广电校学习了两年广播电视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之后,我怀揣着梦想回到了广播局。当时,全县没有一张有线电视网,县委有一个几十户的电视用户局域网,广播站却连这几十户的局域网也没有。我梦想着双流县有朝一日能建起自己的电视台,全县有一张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梦想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变成了现实——经过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双流县建设自己的电视台,电视大楼由全县人民集资修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局干部职工非常兴奋,大家一起把当年每人的150元年终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修建电视台。

那几年全局干部职工到各乡镇宣传为何要修建电视台,让老百姓支持县委政府的决定,到各处募集资金。经过几年的辛勤奔波,双流广播电视台终于在双流的大地上诞生了,双流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随着电视台的兴建,我又成了幸运儿,被安排在电视台担任电视图像编辑员。电视台成立之初,办公场地是借用国土局四楼几十平方米的房子,电视台只有几个人。一台Z31摄像机,一台大1/2编辑机,一台借用组织部的Zone机,播音室里一张桌子,一块蓝布和红布做背景,这些就是电视台当时的全部家当。由于人手少,我们经常加班到半夜,第二天8点钟又来到办公室上班了,从没有人计较过报酬。当我编辑的第一个专题节目《美丽的棠湖公园》完成最后一个画面时,我竟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1993年10月1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双流电视台终于建设落成了自己的广电大楼,10层崭新的大楼高高地矗立在双流大地上,我们终于有了宽敞的演播室、编辑室和各自的办公区,也增加了不少新设备。随着电视台试运行的成功,我们终于搬进了梦寐以求的广电大楼。在这栋广电大楼里,我度过了20年的岁月,先后在图像编辑、保管、音像档案管理、文艺节目审片等岗位上工作过。这20年里,电视台摄像机更换了5次,制作编辑设备从线性编辑机到非线性编辑机再到三维动画制作,全台职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近90人。

这半个世纪,我见证了双流从广播到电视,以及电视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双流电视台已经迈入了中西部县级电视台的前列,虽然我已临近退休的年龄,但这份电视情缘还将在我的生命里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