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方式的变迁

生活方式的变迁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的生活方式显然开始突破古老的“男耕女织”模式。自来水技术引进中国后,各地争相使用。交通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传统代步工具。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第二天就全部在《申报》上刊出,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
生活方式的变迁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2.生活方式的变迁

近代科技文化的产生,以及科学技术的物质产品冲击中国社会,推动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出现,外国商品的倾销,大量机制品进入普通民众家庭。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消费品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生活用品从原来单调、简易、粗糙走向更为多样、丰富和奢侈。如湖北蒲圻县由于“民国元、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小康之家“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26)另一方面,则造成了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失业。“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27)失去原有职业的手工业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仅有的劳动力。如江苏川沙:“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28)同时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妇女走进工厂。如湖南和丰火柴公司“工人多是妇女,担任排梗、装盒、糊盒工作,至涂药等较细致的技术工作,则由男工担任。开工时在内做工的,女工约六、七百人,男工约百人,还有做包货的糊盒女工,不在此数。”(29)人们的生活方式显然开始突破古老的“男耕女织”模式。

西方的物质文明刺激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仿西式工业品和事业开始逐步普及,使国人无论衣、食、住、行、玩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衣,人们“争购呢绒,竞以西制,”(30)西服革履,招摇过市。至19世纪末,剪辫易服,呼声高涨,以至1903年广西梧州中学总教习胡汉民“岁时令节,容许学生披洋衣揖孔孟,”(31)比如食,西餐菜肴,西式糕点、罐头以及洋酒等“番餐之味,五方来会。”自来水技术引进中国后,各地争相使用。如广州1907年8月16日自来水正式启用,当月食水者有600户,至年终即达7500户。从此一改井水“藏纳垢污之苦,更免传染疾疫之虞。”(32)又如住,西式住宅建筑形式及技术传入中国后,各地城市竞相仿效,出现“多仿西式”的风尚。而且,中国传统的以平面空间拉开为基本特征的北方四合院、江南三合院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立体空间为主造型风格的西洋建筑。时人论道:汉口“屋舍极壮丽,且高楼大厦亦甚多”;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杭州“西湖多别墅,且大率为西式建筑。”(33)电灯的使用更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谭嗣同曾感慨电灯的益处。他说:湖南人原来晚上使用煤油灯,因“煤油性烈类硝磺,遇火而焰发,栋宇煨烬,时有遭其虐者,且其灯脆薄易毁,屡购则价转踰于常灯”。后于1896年由巡抚陈宝箴“命宝善成公司创造电灯,自于抚署试然之,数月而善,乃令民间皆得同其利,取费又甚廉贱。由是长沙一城,自学堂、报馆以逮通衢之大商肆,咸入夕炳炳然矣。”(34)当时“衙署街衢已安之灯八百余盏,而到厂挂号定灯者又不下一千四百余盏”,直至1909年由陈文玮、李达璋等筹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使电灯在长沙更为普及。(35)

交通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传统代步工具。1901年版,第一批两辆汽车输入中国;1905年7月,香港最早出现营业电车;1906年比利时人在天津铺设了有轨电车,1908年上海也建成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在1914年也出现在中国。同时,轮船、火车也相继出现。晚清时期,沿海外埠港口及长江沿线港口都有航运交通线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造船工艺的改进,各港口航行周期及航行时间都大为缩短。铁路线也不断发展,便利了长途旅行。一首《竹枝词》赞道:“报单新到火轮船,昼夜能行路几千。多少官商来往便,快如飞鸟过云天。”(36)另外,1862年上海出现第一条西式马路——静安寺路,天津华界马路也在1883年出现。此后,汉口、广州、北京等也相继出现西式马路,为日常生活交通提供了便利。

电讯技术和事业的出现,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自1865年,上海有了第一条陆路电报线后,出现了两条重要的电报线路,一条是由上海经厦门、香港至欧洲,一条由上海经长崎至太平洋各地。这是早期电讯的主干。1881年,清政府成立电报总局,同年12月,上海和天津间的有线电报线路也铺设竣工,交付使用。1882年1月16日,《申报》首次刊出了一条新闻专电,是驻京记者经由天津拍发的关于清廷查办一名黩职官员的电报消息。因当时电报只通至天津,故记者于1月14日用快马将消息送至天津,发至上海,消息虽在16日才见报,但其迅速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需要七、八天乃至半个月时间,大大加快了电讯事业的发展。此后,国内又有多条电报线路建成。如1882年,上海到镇江、南京的电报线开通;1884年,上海到汉口等地开通电报线路;同年还开通了上海经天津到北京、保定山海关的线路,上海到宁波、福州、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的线路;1897年,上海经天津、北京、恰克图到欧洲的线路开通。到1909年,上海已可用电报与全国20个省份和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进行通讯联系,(37)新闻电报更为普遍。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于此日刊诸报端,大大方便了诸考生。中法战争期间,越北谅山一带的战讯,也是通过龙州用电报传到上海,使以前需要40多天才能知悉的战况,这时只需要1~3天。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第二天就全部在《申报》上刊出,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同时,有很多重要消息等不及第二天见报,于是还产生了“号外”,使人们能及时了解各地消息。人们赞叹:“最巧而适用,最速而无滞者莫如电报。千字万字皆可传,千里万里不可隔,凭一线之长,虽中华以外西瀛东海,举地球而赅之,皆能顷刻往还,鹰足鱼鳞恍阵于几案间,翘足以待,百不一爽。……呜呼!古今来天下之事,熟有便利于此而不为之称快哉?”(38)科技发展加快了生活节奏,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娱乐方面也一样,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娱乐形式更为新奇,也更受欢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的观赏节目是西洋电光影戏,即早期的幻灯片,1875年在上海首次出现,此后几十年中兴盛不衰,上座率很高。报称:“奇巧影戏,并用电器引火,格外光明,从此,领导标新,争奇斗胜,想阅者必更为眉飞色舞矣。”(39)1898年九江放映美国电光影戏,“观者咸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莫不鼓掌称奇。”(40)19世纪90年代,电影技术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首次放映法国影片,那“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蜃楼海市,……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41)的景象,令观者大为感叹。后来在很多城市出现正式电影和电影院。辛亥革命后,最早出现中国人自拍的电影。同时,中国戏剧舞台也开始采取新的技术,采用各种天幕机关布景,配上各种灯光、烟火,使舞台表现力和观赏效果都大为改进,令人耳目一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娱乐形式相结合,使中国人文化娱乐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走向生活的多样化。北京灯市口的灯市“已随世变一一衰息,代兴者电影、跳舞,穷欲疲神,方不限于岁时令节。”(42)“将科学作嬉游”的气球“为最易销卖之物”,而街头的西洋景哈哈镜则更是常围满了追求新奇的人们,各种音乐会、跳舞会等也纷纷开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