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大都沿袭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习俗的变化。总之,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导读提示

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生活态度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变化,还体现了人伦关系的进步和对他人、社会的接纳与包容度。

研学内容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大都沿袭传统。达官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服饰有明显的区别,那是等级的象征、贫富的区分。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变动的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洋布”“洋纱”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随着西装传入中国,中国的服饰也随之进入了“土洋结合”的时代,而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方服饰相结合的产物。

辛亥革命以后,因孙中山认为应当有一个代表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中山装便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之一,并具有了新的寓意。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口袋盖设计为倒笔架形式,意为以文治国。中山装的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左右袖口分别有三粒纽扣,用以表达三民主义及“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理念。中式装的后背不破缝,以表示国家和平统一。衣领设计为封闭式翻领,以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融合了中国传统服装和西装的优点,适应了当时中国近代化的要求,很快流行开来,成为近代中国男子服装的代表。

中国有着繁荣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东西南北各有特色。鸦片战争后,随着大批西方人来华,西方的饮食文化也随之传入,吃西餐、喝咖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西餐、西式糕点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近代文明猛烈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社会习俗。随着留学生游历西方,扩大视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也就成为资产阶级开展反清革命在社会生活上的必然要求。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也渐渐地由烦琐愚昧向简约文明方向发展,这无一不是社会生活的进步。

在近代,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一批受到过新思想洗礼的年轻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当时的报纸上出现了新式青年的征婚广告。简洁、文明的西式婚礼也备受推崇,甚至还出现了集体结婚、茶话结婚、旅行结婚等。不过,在当时,仅有少数机关公务人员和知识界人士举行新式的文明婚礼,一般老百姓仍沿袭古礼。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也进入了新的时代。“老爷”“大人”等称谓被明令革除,政府官员间均以官职相称,民间则普遍以“先生”或“君”相称,一些政党、政团内部则一般互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为夫人、女士、小姐等。而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这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法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国庆、元旦等节日成为中国新的节日。跳交谊舞、搞各种派对也成为年轻人乐于接受和参与的交流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当时女孩子喜欢穿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布拉吉”(俄罗斯语“连衣裙”的音译)。“文革”后,衣服式样和衣着习惯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广大青少年以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接触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衣服色调从素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服装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此外,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人群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住房。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政府对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以使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及外出旅游,等等。

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上网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前的书信交流被越来越进步的移动通讯交流所代替,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互动逐渐成为现在主要的交流方式。人们还逐渐适应了网上购物,并越来越多地享受网上银行等服务。这些变化,均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接纳。

内容赏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动打破,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侵略,随着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传入我国,中国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直接表达。在中国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下尊卑被平等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鉴赏升华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西方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开始发生变化,出现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局面,但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仍大多沿袭传统。中国近代的这种变化,反映出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中走向交流与融合,也反映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接纳,折射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这正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对而言,社会习俗的变化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运动联系更为紧密,突出表现在社交礼仪、婚俗和丧葬习俗等方面。与传统习俗注重等级相比,近代以来的习俗变化融入了很多西方文明的因素,彰显出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与国际接轨,这对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人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风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热”研究出现了,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地方生根发芽。这些现象生动地告诉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和平崛起之路,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

总之,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努力奋斗,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追求精神生活的纯洁高尚,追求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后思考

作为青少年学生,你在面对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时,会怎样对待? 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