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人用人之能

识人用人之能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孙权深谙用人之道,对所用之人,都能充分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一天散朝后,孙权留鲁肃共饮,晚间两人同榻而卧。他主张乘曹操无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分而取之”的策略,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诸葛亮的。

  孙权的善于决策与他的善于识人、用人紧密相连。

  在用人方面,孙权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敢于不断地、连续地起用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干。委周瑜以大任,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伍,起陆逊于危时,这都是孙权远见卓识的表现。

  周瑜推荐鲁肃的时候,鲁才是个年仅20多岁的小伙子。孙权一见就很敬重他,与之谈论,终日不倦,夜间又是同榻抵足而卧。鲁肃跟他分析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形势,提出了“榻上策”的战略决策,以及“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的具体步骤;后来又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正是有了鲁肃和周瑜的辅佐,有了孙刘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巩固了江东基业。

  拔吕蒙于行伍,更能看出孙权的胆识。

  吕蒙本是一个低级军官,因有勇有谋,治兵很严,二十七岁就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虽然文化不高,但孙权有意指引,终于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吕蒙设计白衣渡江,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实现全据长江的目标立了大功。

  总之,东吴四帅,连续不断,一代胜似一代,都为东吴的发展、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二,善于驾驭人才。

  孙权深谙用人之道,对所用之人,都能充分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如任命周瑜、陆逊为都督时,都是授予佩剑,赋予他们“先斩后奏”的权力,对他们的决策不过多干预。同时,孙权还善于掌握人的心理,懂得运用荣誉、金钱等手段笼络将士。

  鲁肃到合肥去见孙权,孙权一听鲁肃来了,立即从马上跳下来,站着等候鲁肃到来,接着又和鲁肃一起骑上马,并肩而行,一边悄悄对鲁肃说:我下马等候你,足够让你感到荣耀吧!虽然只是朋友之间的一个小小的游戏,但却使全军将士为之动容。

  周泰拼死将孙权从魏兵的围困中救出来,身上伤痕累累,回营后,孙权亲自把盏,抚摸着他受伤的后背,泪流满面,说了一番很感激的话,数一处伤,赐一杯酒,最后还把青罗伞赐给他,以示荣耀。而在任命陆逊为都督时,孙权学着刘邦的样子,筑坛拜将,给予他统帅的一切荣耀。

  陆逊大胜而归,孙权又领文武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自己的伞遮盖着他进城。总之,孙权的行为显得入情入理,就像他说的:“说是君臣也不为过,但我们更是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使将士们深受鼓舞。

  当然,孙权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能够稳坐江东,仅靠一些武将是完全不够的,孙权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慧眼识鲁肃。

  鲁肃是周瑜所荐,他投依孙权后,很得孙权敬重。一天散朝后,孙权留鲁肃共饮,晚间两人同榻而卧。聊至夜半,孙权问鲁肃说:“当今汉室倾危,四方英雄纷纷揭竿而起,我承父兄打下来的基业,想做齐桓、周文之事,你能教我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吗?”

  鲁肃想想说:“昔日汉高祖刘邦想尊事义帝而没有结果,是因为有项羽为害。当今的曹操可比项羽,将军怎么能成为齐恒那样的事呢?我想汉室已经不可复兴,而曹操羽翼已丰,不可消除。将军要想长久之计的话,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的争斗。现在正好乘曹操事多,首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正是高祖之业。”

  孙权听后大喜,披衣起来谢鲁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榻上策”。

  因鲁肃献“榻上策”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虚不足”、“年少粗疏”不可用。但孙权并不因为张昭的诋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以图天下。

  鲁肃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形势的,是当时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跟始终能把这个策略贯穿在所有的重大活动中大有关系。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诸葛亮、鲁肃已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

  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曹操抗衡,除了联盟之外别无他策。诸葛亮与鲁肃都不约而同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后,江东上下震悚,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了“人人皆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我所见相同。子敬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啊!”

  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终于形成孙、刘联盟抗曹的局面,并最终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鲁肃从前线回到建业,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我持鞍下马相迎,已经足以显示我对你重视了吗?”鲁肃不疾不徐地说:“愿至尊和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努力成就帝王之业,到那时再以更豪华的阵容来接我,才显得出不同。”

  不卑不亢、胸怀大志、宠辱不惊,这就是鲁肃。

  鲁肃深深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唇亡则齿寒,他从不像周瑜那样,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散联盟也在所不惜;也不像诸葛亮那样,使尽诈谋拒不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比周瑜看得远,比诸葛亮站得高,是一个真正具有雄才大略的战略家。

  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但他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诸葛亮为拖延时间,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是“贪而背义”。

  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为自己树敌,便劝庞统投刘备,并作书推荐,嘱咐他说:“你辅佐刘备,必须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

  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分而取之”的策略,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诸葛亮的。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

  韩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将默默无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