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唯才是举,识人用人有原则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唯才是举,识人用人有原则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唯才是举,识人用人有原则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宋太祖用人非常谨慎,第一关就是这个人的品行问题。赵匡胤善于谋略,对人才的使用原则虽然是唯才是用,但这个人才必须是有利于自己统治的。两人一路顺风,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赵匡胤所赐,因此忠心耿耿。即使史珪和石汉卿二人以私人特务的身份对赵匡胤打小报告,其他一些有实力的将领也对其敢怒不敢言。后周时期,他在赵匡胤帐下充当亲随人员,后赵匡胤娶了其姐王氏。

唯才是举,识人用人有原则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宋太祖用人非常谨慎,第一关就是这个人的品行问题。品行不端者,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会用。

灭南唐之前,宋太祖派人出使江南,说服李煜进京。使者不仅要忠于本朝,还要机灵。赵匡胤想到了卢多逊的门生李穆,又担心李穆不适合做使者,就试探着问卢多逊,李穆这人怎样。卢多逊回答说:“李穆品行端正,遇到大事能做到不辱使命,是友善而又勇敢的人。”

五代时有个人叫陶穀,自幼喜好学习,他“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纵览”,在北宋初期是数一数二的文士,“文翰为一时之冠”。北宋开国后,他做翰林院的学士。他自认为声望颇高,文采也不错,地位却在那些宰相之下,心中不平。宋太祖对他解释说,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没有什么功劳。他却发牢骚说:

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其实,宋太祖不用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小人。当年,宋太祖兵变后回到皇宫举行禅位仪式。当文武百官排列已毕,禅位仪式即将开始,赵普发现没有准备禅位诏书。在众人着急之时,陶穀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了一张草稿,说道:“诏书已拟好了。”可见陶穀心里早就背叛了后周朝廷。提倡忠义的宋太祖对他有了厌恶之意,这才不用他。(www.guayunfan.com)

不用小人,就要用正直之士。曹彬原是郭威的小舅子,世宗在位时对他也非常尊敬。宋太祖一直欣赏他的正直,曾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这源于一件小事。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管皇帝的饮食茶酒之用。当时,宋太祖为后周大将,经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后来才知道,这些酒都是曹彬自己掏钱买的。曹彬解释道,自己掌管的是官酒,岂能私自动用。

曹彬为人不谄谀,不趋炎附势。后周时,赵匡胤为禁军统帅,很多官员都来巴结,唯独曹彬除了公事外绝不登他的门。后来,曹彬解释道,自己秉公办事,心不挟私,何必一定要互相交结呢!宋太祖非常欣赏他的正直和正气,因此就重用了他。

宋太祖仁厚的性格,来源于他宽阔的心胸。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容人的度量。

这里我们要提一下王彦超。当年的宋太祖尚为一个江湖小混混时,为了寻找出路,投奔到父亲的同僚王彦超那里,没料到却吃了闭门羹,连面都没见上,只拿了几串钱。当时,宋太祖心中愤恨,并发誓要报此仇。不过,他那时只是一个武夫。到做了天子,宋太祖就对这些事释怀了。

史载,宋太祖刚建立大宋后,就召见王彦超。王彦超看到当年投奔自己的小混混而今坐在金銮殿上,吓得不轻。皇帝问他:“当年我投奔你,你为何不收留我?”王彦超平静了一下心绪,战战兢兢地回答:“为臣我当时那洼浅水,怎么能容下您这位真龙。假使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就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如果是心胸狭窄之人,听得出王彦超话中的逢迎成分,肯定会想办法整一下他。但是,宋太祖听了王彦超这风趣的话,淡然一笑,便不再追究。

再提一下董遵诲—董宗本的儿子。我们回忆一下,当年宋太祖被王彦超打发之后,只好来到随州,投奔随州刺史董宗本。董宗本还是重情义之人,不仅收留了他,而且还对他照顾有加。谁知道,赵匡胤的绝世武艺引起董遵诲的嫉妒,想方设法把他撵走了。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董遵诲正好任骁武指挥使。有一天,宋太祖在偏殿召见他。见了宋太祖的董遵诲,相当惶恐,像砧板上的肉,除了等人家拿刀来剁之外,毫无办法,只是叩头请罪,都不敢抬头看。宋太祖问他,可记得当年之事。董遵诲叩头说道:“臣愚昧,不识真主。今蒙陛下赦罪,定当做牛做马,衔环以报。”太祖大笑,让他走了。

时隔不久,董遵诲被控告做了十多起违法事件。宋太祖亲自审理此案。出乎意料的是宋太祖又赦免了他。宋太祖对他说:“朕对你已经赦过赏功,怎么忍心再追究你的旧恶呢?你不要怕,但以后必须改过自新,朕还是会破格重用你的。”董遵诲非常感动。

董宗本过去曾是辽将赵延寿的部下,赵延寿战败以后,董宗本带着儿子南归,妻子却陷在幽州。太祖惦念此事,命人多方打听,将董宗本之妻,即董尊诲之母从辽国赎回来,并送到董尊诲的防地。宋太祖对他重用,后来授他为通远军使,镇守环州。如此以德报怨,董遵诲对宋太祖感恩戴德。他在环州勤政爱民,深受百姓好评。

不滥杀无辜,这是仁爱。不杀当初羞辱过他的人,并且还重用他,这叫风度。宋太祖对董宗本如此优待,一方面念他确实是个人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自己能容人的度量和宽阔的胸怀。

赵匡胤善于谋略,对人才的使用原则虽然是唯才是用,但这个人才必须是有利于自己统治的。为此他又不惜使用“特务”对人才加以监视。

宋朝开国时,赵匡胤为了防止他的兵将们重蹈“拥兵自立”之旧辙,对禁军进行改革,其中就有禁军人事的调整。他罢免了功高权重的宿将,起用自己的嫡系亲信和亲兵卫士。但是,这些亲信和亲兵很多都没有打过仗,甚至没有军事才能。

史珪、石汉卿是赵匡胤的亲兵卫士,二人在后周时期就在赵匡胤身边,凭借精明强干、善于逢迎而得到赏识。陈桥兵变后,史珪由宋太祖的亲兵晋升为御马直的队长,后连续四次得到晋升,官至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兼殿前司的控鹤弓弩大剑都指挥使;石汉卿则是出任殿前指挥使都虞侯,都成为殿前军中的中级将领。两人一路顺风,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赵匡胤所赐,因此忠心耿耿。经过赵匡胤的人事调整,他们虽然只是中级将领,但在禁军中耀武扬威,气焰嚣张。为何?其实,赵匡胤明知道这二人没有统兵能力而安插在殿前军中,目的就是充当他在军中的耳目,专门负责监视禁军将校中的可疑分子和可疑动向,随时把将校的一举一动向皇上汇报。这种安排,让赵匡胤对殿前军乃至整个禁军系统所有大小事全部掌握。即使史珪和石汉卿二人以私人特务的身份对赵匡胤打小报告,其他一些有实力的将领也对其敢怒不敢言。殿前都虞侯张琼是宋太祖的亲兵卫士出身,他忠诚、勇武有谋略,因不满史珪、石汉卿二人的特务行为而被暗算,落了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在侍卫亲军中,有个人叫王继勋,他被提任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彭州防御使。此人毫无军中资历,从来没有打过仗。后周时期,他在赵匡胤帐下充当亲随人员,后赵匡胤娶了其姐王氏。陈桥兵变后,王氏为皇后,王继勋就成为皇亲国戚,被提拔为内殿供奉官都知、领溪州刺史。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对其小舅子更是重用,提拔他为侍卫亲军的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当时,王继勋还不到20岁。赵匡胤知晓其能力,之所以给他一个那么大的头衔,不是让他去统兵,而是让他充当自己在侍卫亲军中的可靠耳目。毕竟王继勋是自己的小舅子,当然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人,也绝对不会被别人收买。

王继勋身为国舅爷,有皇上和皇后的强硬后台,又少年得志,在侍卫亲军中当然是目空一切,连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等大将都对他唯恐避之不及。马仁瑀是后周时与赵匡胤并肩作战的兄弟,被称为神射手。大宋开国后,马仁瑀又在赵匡胤平定“二李”之乱中立下战功,被提拔为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马仁瑀对王继勋不屑一顾,他自恃自己是有实力的战将,便敢同王继勋叫板。二人明争暗斗。

乾德元年(963年)八月,赵匡胤命令禁军举行演习。二人便趁此机会对垒起来,各自命本部士兵购置木头棒子,准备集体械斗。赵匡胤得到密报后,赶紧加以阻止。在处分时,赵匡胤明显偏袒王继勋。他处分了马仁瑀,把他外放为密州防御使。王继勋不仅没被贬,还被提升,官至虎捷左右厢都虞侯,代理侍卫步军司的一切事务

作为一个谋略家,赵匡胤深谙帝王之术。史珪、石汉卿和王继勋这些既无资历又无战功,也没有多少统兵才能的人物,却能够长期在禁军中颐气指使,大权独揽,将校们敢怒不敢言。赵匡胤对此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不过是为了他本人的利益考虑。他纵容他们利用特务手段来把持禁军大权,把他们凌驾于骄兵悍将的头上,就是想通过他们来控制其他骄兵悍将,从而牢牢控制禁军的指挥权。

不仅在自己的军中设立特务,赵匡胤还在敌国设立耳目。收复后蜀后,宋军实力大增,赵匡胤打算对北汉用兵。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派遣惠璘、侯霸荣混进北汉军中,一方面收集情报给他汇报,另一方面制造混乱,为宋军进攻赢得机会。两人成功地拉拢了北汉宰相郭无为,再由郭无为拉拢北汉其他文臣武将。在他们二人以及郭无为的撺掇下,北汉朝中形成了一股降宋派。刘继恩被杀,正是他们三个人的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