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教育看职教

走出教育看职教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师出高徒”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以缓解企业用工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走出教育看职教

在职业学校,不像校长的校长才是好校长,不像老师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名师出高徒”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不受种族、年龄、性别、出身、贫富等限制,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职业教育就是学习型社会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性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甘肃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颁布了《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旨在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的劳动者,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以缓解企业用工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

多年来,庆阳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职业技能的较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庆阳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特别是近几年,区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中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逐步完善,人们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许多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职校不再是不得已的选择,而是面临升学时的众多选择之一,就读的目的很明确,找一条有前途的出路,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到了18岁就有责任在经济上帮助家庭,上职校,学技术,早就业,做有用之人,同时能早一点学习自己喜爱的实用专业,早成器,不浪费时间;文凭并不重要,学一点技能才重要,如果想深造,有的是机会。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数量迅速增长,劳动力素质和职业培训再度成为热点。统计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中,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偏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核心技术太少,特别需要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才创造各牌。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如工业性服务业、技术复合服务业、经营和管理类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业营销和厨师长等专业的就业率正在向上攀升,机械加工、高级焊工等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一方面是技能人才奇缺,社会出现“技工荒”,一方面却是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因没有技术而为就业发愁,大批大中专学生工作难找,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发展良机。从就业形势来看,有一技之长的高职、中职学生的签约率大于普通大中专生和研究生,个中原因除了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之外,高职中职学生对岗位、薪酬的心理预期比研究生、本科生更低,更符合实际。企业的老总感到职校毕业生踏实肯干,没有过高要求,管理起来比大学生相对容易。闻名全国的山东蓝翔技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但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广东省自2000年以来,职校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5%—98%。

(二)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运用技术和技能、进行现代管理、运作、生产的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可预见的10年到30年内,职业教育是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贫困群体(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生存现状能否好转、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竭力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职业教育的前景一片看好,但选择上职业院校,尤其上中等职校的人不多。其中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社会观念普遍存在,教育界、用人单位和年轻人都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一些学生宁愿上三流的学校,也不愿就读一流的职业学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自觉低人一等。这既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又使他们虚度了4年光阴,学不了真本领,到时候干不了体力活,又不能养家糊口,生命和钱财双重浪费。看重普通院校的学历,导致普通教育成为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唯一选择,这也是当前大中专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与此相反,在德国,16-19岁的青少年有超过70%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高中教育中,接受职业课程教育的达到89%;在英国,很多孩子16岁后不准备上大学,选择了职业教育,甚至从14岁开始就进行免费的职业教育;在日本,高职的生源质量比一般大学工学部的都高,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除了学专业,就是做实验和现场实习,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高职的师资力量优于一般大学的工学部,有博士学位、有大企业现场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当老师。

第二,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个行业、企业各自为政,导致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专业重复、资源浪费,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综合充分利用,形不成合力和优势。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整体效能,不愿积极认真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差。职业学校的校长深有体会,校企之间的人脉关系是影响职业院校就业率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师资力量弱、办学经费少和教学评估标准缺失,是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职业学校招不到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在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责任心欠缺,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没有针对性,方法不适当,效果欠佳;职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被忽视的群体,学习上是后进生,因而心理问题多发易发,心理障碍引起行为反常:学习自信心不足,没有目标,没有兴趣,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得过且过,甚至逃学、厌学,为所欲为,网络交往多,早恋现象较普遍。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与普通学校相比,对师生的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特别是对教师水平和职称的评价体制仍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制度,这就很难调动现有教学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难吸引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以上三个因素归结到一个很现实的因素是,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地位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强了,生源自然就足了。

(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县(区)一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其中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是关键,办学条件是基础,管理制度是保障。目前全国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尚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无论向城镇转移,还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仅凭初中文化程度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务之急是让他们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位,提高就业队伍的素质。这个问题在我们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发展农村职教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继续完善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化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的功能;实行“三教”统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增强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和功能。在谈到如何改革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时,鲁昕强调,要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学校和专业布局的优化,实现结构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管理;通过专业和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质量的提高。他指出了“校企一体化”的具体方法: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运作,实现政府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优势互补,打造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就是抓“两头”。一头抓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预测各个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行业职业规划和技能标准;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加强职业教育环境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激发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自己技能的愿望。一头抓办学单位:要积极建议政府加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例,要重视发展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失败失意者聚居地;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日制与业余制并重;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流动、兼职或再学习。根据基层实际,应做的工作是:

加大培训规模 职业教育要做教育开放的领先区域,应完全向民间、社会及外国开放办学,特别是加强与德国等职教搞得好的国家合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区职业学校要对接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好石油、煤炭、化工、能源、旅游、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等专业,培训一批产业开发急需的人才。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面向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青年、再就业职工、农村青壮年劳力等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的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分散在其他部门的职业培训项目和经费统筹到职教中心,不断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镇原县开办成人职业高中班,开设刺绣、舞蹈、农村信息应用等专业,既落实了国家职教惠民政策,为城乡劳动者搭建了学习技能、学习知识的平台,为他们的创业和再就业打下了基础,又丰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结识了新朋友,开阔了眼界。这个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国家已经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按一定比例逐步实行免学费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加快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争取在三年内全面普及中职教育免费教育,为更多的城乡青年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在这期间,需要市、区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为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技能教师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确保各类职业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与快速增长的办学规模相适应。庆阳市政府应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列入对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督促市、区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有关经费投入的政策规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注意扶持民办、合作办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老师呼吁,将国家补助给职校学生的学费变成奖学金,以利调动学生求学上进的积极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生源素质的逐年提高,对职校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与教育部规定的1∶1要求差距较大;专业课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教师奇缺,“黑板上修电脑、开机器”的现象存在;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教研活动死气沉沉,等等。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20%左右。“名师出高徒”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部门,要把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市、区人才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订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补充配备实施意见,按需配备专业教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广泛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条件限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外籍专业教师到市、区从事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聘请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民间艺人等兼职专业课教师,报酬应由同级财政列支。职教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办,职业学校的校长、老师要明确,开放式办职教,学生才有用。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让学生有一份职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份长久稳定的事业,国学赏析、音乐欣赏书法乐器、舞蹈形体、演讲表演等都是重要课程。在这里,不像校长的校长才是好校长,不像老师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加强校企合作 由于职业教育是再造生产力,企业又是需求方,是客户,是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的主体,所以必须把他们拉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实行教产合作。校企合作,能沟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保障职校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实习就业渠道的畅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资源结构,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优质化,培养对象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提升职校的核心实力。校企合作,就是职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及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开发专业和课程,共同设置方案,开发一个成熟一个。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教学使用的实训设备,在课堂结构上采取兼顾通用性技术和专业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观察庆阳和温家宝总理针对庆阳建设的批示中,都明确提出油田要为庆阳经济建设服务。市、区政府要积极协调长庆油田,尽快恢复并增加长庆石油学校面向庆阳籍学生的大、中专班招生计划。四大支柱产业的开发,必将带动更多大型企业落户本地,要广泛动员各界的力量,积极穿针引线,推动驻地各大企业与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推进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建设,落实培养培训任务。动员有条件的企业出资在本企业或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打造企业与学校招生、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平台,以求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建设 就业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目前,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林立,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民办培训学校,申办的门槛低、没担保、财务乱、缺监管,培训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只管收钱,不管教学质量和就业状况。为此,职教中心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用人单位要优先录用已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劳动保障、教育、人事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推动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紧密对接,使经过培训的劳动者顺利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