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两种类型,而非两个层次。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自然它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但两者并非毫无关联。当然,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可同日而语。完整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应涵盖目前理论型

三、高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计算机工程系 刘 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对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状况的分析,由此对如何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什么是高职教育

什么是高职教育?这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讨论、争论多年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高职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点: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可见,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一是“高等性”。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需要从两个维度来把握:第一个维度是从职业教育系列,高职教育的“高等”,是相对于职业教育的初等和中等而言。第二个维度是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比较高职教育的“高”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有何不同。这是正确理解高职教育内涵的关键,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实践的混乱。普通高等教育的“高”主要指理论素养程度的高低,而高职教育的“高”是指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程度的高低。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平行的两大系列。总之,高职教育的“高”主要是针对初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在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并不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的高低位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两种类型,而非两个层次。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于构建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有重要意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只代表学历,而学历是根据学习年限及所学知识的内容来决定的。随着就业岗位科技含量的提高、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研究能力、理论基础等的要求也会提高。因此,高职教育也应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

二是“职业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自然它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但两者并非毫无关联。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专业教育。而专业是与职业相联系的课程体系,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无不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因此从广义上说,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当然,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可同日而语。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指向比较具体明确,基本上按照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而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针对的是某种职业岗位范围,只是指明了就业的大体方向。因此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所学专业可以覆盖多种职业,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幅度。而高职教育是我国一个特有的概念。在国外,“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分别代表了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这样,高职教育大概就是西方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即技术员、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我国的专科、工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针对具体职业类型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职教育范畴。因此,从“职业性”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概念十分丰富,“高职高专”实际上只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并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高职教育既可以由高职院校举办,也可以由普通高等院校举办;高职教育既可以是专科教育层次,也可以是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教育

众所周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缺少哪一级、哪一类人才都会受影响。社会人才分类为:学术性(理论研究性)人才;工程性人才(设计、组织性人才);技术性人才(工艺性、执行性人才);技能性人才(技艺性、操作性人才,如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这四类人才在许多行业有不少的交叉和重叠(如导游、会计专业既可有技术性人才也有工程性和技能性人才),而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和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以生产或者工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的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得以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经济原因。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高效益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导致了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技工素质技能达不到进行高科技生产要求的尴尬局面。二是社会原因。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扩大“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次就业时间;三是教育原因。我国发展高职教育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这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重视;二是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本科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对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它直接影响了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党和国家十分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三、怎样发展高职教育

根据以上对高职教育特定的内涵规定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之理解,要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起“大高职”的观念。完整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应涵盖目前理论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短期性的专科技术学院、大学教育中的应用性学科以及实践性强的专业研究生教育所依次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应属于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也不是个人学历教育的终结。由此,我们要树立起“大高职”教育的观念。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的高职教育只是“大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中学历层次最低的部分。国家应修订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学历层次;拓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功能,对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进行多种渠道的分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要继续扩大我国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使各地区发展趋向合理。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将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专业结构与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要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切实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扶持。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层次、面向社会下层的教育,但是几乎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尽量提升它的地位。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又深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需要得到政府的偏爱。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破除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心理。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予以高职教育适当的优惠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营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拓展服务功能。由国家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等重大工程,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要适当、合理;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多元化;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三)高职院校本身应该安于其位,办出特色,追求一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充实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行业、社会岗位灵活设置专业,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大实践教育的比重等。

转变高职教育的模式,丰富高职教育的层次。高职教育模式要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学习制度上,要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证书制度上,要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教学评估上,要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要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学习过程上,要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在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上,要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但实现了高职教育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它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跨越——转型——提升”,将成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单纯地以扩张规模为目的的跨越,而是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扫清了思想障碍

回顾过去,总结现状,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我国高职教育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必然成为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衍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教育研究,2009,6

[2]李均.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9,7

[3]毕家驹.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4]屠莲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思考.湖北社会科学[J],2006,12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

机电工程系 李 坤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给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机会。从本质上讲,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有识之士利用开放的环境和政策,把握了历史提供的一个机遇。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正在迅速发展,但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经费投入,而是采取举办者投入、境外捐助、收取学费、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等方式,从社会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现由于国务院条例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新的发展阶段。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涌现出一批艰苦创业、规范办学的典型,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适用人才。正如现在不断发展的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社会给予其不断地好评,正印证了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文达学院自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技能人才。2003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确定我院为国家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中国教育联合会给我院颁发“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荣誉证书和牌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下达我院32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现有六个系,一个基础课教学部,三个教育研究所,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开设28个专业,在校学生5600多人,专任教师348人,其中正教授21人,副教授10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6%,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106人,占教师总数的31%。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知识为基、技能为重、就业为上”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建有院系两级就业工作机构,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依托集团驻外省市就业办事处,努力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200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授予“全国学生就业示范民办高校”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自2004年以来,据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2008~2009年连续两年学院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8年6月,获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是唯一一所获得优秀等级的安徽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文达学院正积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几年来,文达学院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人们交口称赞。文达的毕业生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娴熟的操作技能,赢得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文达这些年来累积的成果以及其他学校成功办学经验告诉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

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增加了整个社会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不仅社会承认了利益驱动机制,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为人们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将被贯穿于终身学习的模式所替代,民办高等教育势必大有可为。因此,今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选择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沟通,参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衔接,为构建未来中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民办教育在这些领域有一些发展之后,对公办教育是会有很大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从核心上说,民办学校的功能是增加了社会的选择性,这是实质。公立学校,既然是用纳税人的钱、国家财政的钱,做事情相对比较慎重。民办高校就比较简单,只涉及若干集体。其次,民办高等教育在两个领域可以发挥作用,一个是公立性的领域,如果民办高校提供了即使是大专生,合格的大专生在国家教育资源分配的时候,怎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和经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弥补了公办高校在数量上、结构上、科类上、布点上等多方面的不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多专业、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充分利用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既满足了部分群众的需求,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安徽省民办高校近年来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是全省民办高校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几年来,安徽省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得到了提高。二是办学模式多样化,出现了特色化办学。三是学校结构更加完善化,各类学校正步入更加正规化更加合理化的结构模式。

在安徽众多民办高校中,文达的崛起,步入了全省民办高校的第一方阵,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赞誉,出现了独特的“文达效应”。这让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文达的办学奇迹?且看文达人用行动给出的答案:在讲究个性化的世界里,办学特色就是学校高扬的旗帜,抓住了特色也就抓住了学校的生存权,没有特色的学校很快就会被淹没在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汪洋大海之中。“创一流名校,培养IT精英”是文达学院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行“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依托文达集团的高科技实力,努力为国家培养紧缺的实用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是这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学院的创建者们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市场调研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家长与学生的就业期望,主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型人才。

民办高等教育对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诸如,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筹措了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资金,减轻了国家的经费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并发展了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大学;保证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十几年来各类民办学校培养和培训了数以千万计的毕、结业生,补充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拓宽了学路,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缓解了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也为部分离退休知识分子提供了继续发挥才智、为社会作贡献的场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选择学校、选择接受教育内容的机会。全国已经有1 300多个多所民办高校。有选择性不容易,多种选择是人类成熟和人类进步的标志,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多种需求与现有教育规模有限的矛盾。进一步挖掘了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潜力,使资源共享的成本降低,对优化教育资源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有效地增加了教育投入,补充了政府财政的不足,对吸纳社会教育资金作出了贡献,对维系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可看出,民办高校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主要是: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规模有限的矛盾,对保证社会稳定,减轻就业压力,起到了良好作用。第二,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方式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选择学校、师资和学习内容的机会。第三,进一步挖掘了社会资源的潜力,有效地增加了教育投入,补充了财政不足,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资源共享,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讲:它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教育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办教育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有利于改变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促进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实现;有利于吸纳资金,增大教育投入,对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消费的导向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

2009年6月在北京公布的《2009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79.7%的雇主对中国内地民办高校毕业生总体质量表示满意。2008年,雇主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甚至略有上升。在曾雇佣过民办高校学生的雇主中93.7%的人表示未来两年仍有意继续雇佣民办高校学生。这项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其教学质量和特色获得了社会和企业一定的认可。

总之,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办学体制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宏观结构的形成中起着积极作用。它已经在我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当前的发展已经离不了民办高等教育。因此,应当从教育制度结构中,从教育投资中,在教育的政策措施中,在教育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中,充分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

外语系 吴海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民办高校事实上相当于国外的私立大学,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校有很多恰恰是私立学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等。这些私立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校,甚至成了世界顶尖大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所需求的产物。

我国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像30年前民营企业一样,开始阶段如雨后春笋,民办高等院校很快就接近千所,民办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人数很快就接近200万。这些年来,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到管理体制、办学水平等内部因素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目前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遇到了宏观基础、微观基础、战略问题、管理问题、生源问题、师资问题、政策问题、经费问题等的困扰,而处于一个严峻的转型期。

我们文达学院自2001年创建以来,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已经成为一所省内著名的民办高等学府。我们文达同国内其他民办高校一样,尚处在发展与规范、提高与完善的探索发展期,处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转型的关口,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经验与教训十分必要。相信通过学校的各位同仁的齐心协力、在政府和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的格局向前推进,成为国际知名院校,谱写文达新的篇章。

一、国内民办大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民办大学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有1300多所,在校总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37所。

1.政府高度重视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发布一些同民办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体现了政府对发展民办教育的高度重视。

2.民办教育发展的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程逐渐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民办教育发展的速度慢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但这种不平衡在其发展进程中仍是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审视林立的民办高校,我们发现其基本状况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20年民办教育历程如大浪淘沙,一方面,一批高质量、高信誉的优秀学校或脱颖而出或历久弥坚,如北京海淀走读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等,另一方面也不乏经营无方、管理不善、盲目开办悄悄倒闭的各类高校。有些学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渴望国家给予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主权,渴望能得到与公办学校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但更多学校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被资金、生源、设备等问题团团困住,左冲右突寻求出路。

(二)国内民办大学发展趋势

(1)民办高校数量将会得到限制。

(2)民办高校洗牌即将开始。

(3)民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重组。

(4)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规范化、优质化、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

二、国内民办高校发展之路

(一)国内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方向不明确,直接导致工作的无计划性、随机性。我们不能不看到,有些民办高校的领导人在学期开始无计划,学年结束无总结,工作重心只是招生,学生招进来了怎么培养怎么引导无计划;有老师上课就行,上得好上得差过一段才知道,实在不行再换掉;只是拉赞助,建校舍,扩大规模,面面俱到,结果却导致忙得团团转,学校的质量还是上不去。

(2)经费问题。办学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多数民办教育的难题,从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历史看,历来如此。

(3)政策问题。各省市对社会力量办学的配套政策措施并不齐备;规范性不强,致使有的方面约束太多,有的方面又管理不够。另外,税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4)师资问题。投资者从经济角度考虑,为节约教育成本,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任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匮乏、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等问题。

(5)生源问题。随着一些公立学校改制和更多的民办学校崛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优秀生源不足,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已成为大部分民办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国内民办高校发展的探讨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并肩负的历史使命。现阶段我国民办大学发展目标和并肩负的历史使命有:

1.培养社会新型高级实用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科技的研究型人才重要,但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更为重要。市场经济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该拥有现代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有奉献精神、有创新能力、有战略眼光、有团队意识,这才是真正能适应新世纪的高级专业人才。我国大多数民办大学都正在培养这样的劳动者和专业性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也正是我们民办大学能做到的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之一。

2.负有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使命

办学理念创新:打破了高等教育职工的铁饭碗,取消领导人的上级任命制;建立了落榜生免试入学的求学制,确立了学生毕业能适应社会的出路原则;扩大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范畴,走上了市场竞争与发展的健康道路。

办学模式创新:改变了公办大学的“国家拨款建设,校长教授任命,统一计划招生,带着指标就业”的固定模式,走出了一条民办大学的独特道路,现有四种模式:①租房、积累、发展的个体滚动模式;②合伙、合股、联合的群体支撑模式;③融资、贷款、赞助的借助力量模式;④企业投资一步到位的强力后盾模式。

教育管理理念创新: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就业作为质量要求”、“一切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等管理模式。

教育方法创新:改变了某些公办大学管教书不管教人的旧习惯,加强了入学教育、纪律教育、思想教育、团队教育、成功教育等,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新的教师聘用制度,提出了“聘用老年教师,依靠中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从而活跃了高校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批新型教师人才。

通过创新,才有可能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办出新型的高质量的民办大学。

3.负有与公办大学一道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拥有国际一流大学,不仅是所在国的荣誉和骄傲,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和民族文明的体现。中国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必须有自己的国际一流大学,这一重任,不仅依靠公办大学,我们民办大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世界—流大学中,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而且最多最好的还是民办的,如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都是私立的。

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奇迹,是东方新巨人的形象,民办大学虽在规模上或者声望上还比不上公办大学,但它比公办更有发展势头和潜力。在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大学走上了有法可依的康庄大道,一定会创造出令中国乃至全世界吃惊的奇迹来,世界优秀的大学一定在不久的将来写进中国的民办教育史!

4.负有“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在2010年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15%毛入学率)的任务,民办大学将有其独特的作用。我国现有的财力绝不可能包揽下全国13亿人口基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实施“穷国办大教育”的策略,这是我们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历史的使命将毫无疑问地落到我们民办大学的肩上,我们应责无旁贷地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与公办大学一道担负起历史所赋予我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光荣使命。

三、文达学院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文达人,为文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为现阶段处在中国民办高校转型期的我们文达学院发展之路深表关切,以下是我为文达学院发展之路提出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战略

我们文达学院要借鉴国外私立大学的宝贵经验,仔细分析他们的发展背景和所处时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密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需求、社会责任和未来的社会责任,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我认为,目前阶段我们文达学院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培养社会新型高级实用型人才,未来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培养精英人才,所以,我们文达学院的发展战略是以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为主,以培养精英人才为辅,逐步转变为培养精英人才的一所一流的有自己特色的高等学府。

(二)创新发展模式

1.定位要创新

目前我们文达学院主要定位在培养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有着同样定位的民办大学不在少数,都是大而全,没有太多的特色。我建议我们文达学院一方面深挖信息技术方面的特色领域,培养特色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做到国内领先水平,例如,我们可以挖掘信息领域的电子商务领域、网络游戏领域、3D影视特效领域、物联网领域等特色领域,形成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深挖前瞻性,未来急需人才的非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域,以独立系或学院的方式扶持性发展。

2.融投资模式要创新

我们文达学院要做强做大,必须有很强的融资渠道作为支撑,我们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资金筹集与运作问题,广泛拓展筹资视野,不断开辟新的融投资渠道。如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制订筹资策略,搞好公共关系,争取政府财政拨款、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等各项财政支持,改革融投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股份制或者上市等各种模式拓展融资渠道。

3.办学模式要创新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应该走出去,更多的与社会一流的企业接触,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可以尝试与他们联合办学,联合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实用性。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与阿里巴巴接触争取电子商务领域人才的联合培养,与盛大接触联合培养网络游戏领域人才,等等。

(三)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的管理和运行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由于缺乏经验,一味地抄袭公办高校的做法,丧失了民办机制特有的活力;有的过分强调民办,导致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办学不规范、运行混乱。管理水平提升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另外我觉得我们文达应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少而精,兼职教师多且相对稳定。

(四)整合更多的资源

1.加大国际资源的整合力度

通过校际协议与外国高校建立教育与学术交流,包括学生交流、学者交流,合作研究,合作举行国际学术会议或专题研讨会。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和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学科建设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体验,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不断增加教师、学生的互换,进行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举办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弥补自己办学资源的不足,增强办学实力。

2.加大与企业间的资源整合

企业可以为我们提供市场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实用性知识最好验证的场所,也拥有一批我们高校所不拥有的实用性知识与技术,可以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提供帮助,因此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多赢的结果。

(五)创立新的就业渠道

要保证毕业生继续升学和充分就业。为此,除了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外,还要与企业密切互动,有的放矢,加强实践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所有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可以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增加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以至帮助学生深造和出国留学。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黄惠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逐步规范,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竞争更加激烈,教育质量必须提高。如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仅就这项系统工程提出其中几点思考,以期共同探讨。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民办院校与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的是,按国家民办教育法规定,民办院校实行企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虽然领导体制不同,但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等院校。我认为民办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坚持教育规律和遵循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明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市场经济发展见效很快,但教育成果往往不能马上看到。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不能办学,如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一定会走入歧途。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把握两个规律,站高点,看远点,沉住气,咬紧牙,两手抓,两手硬,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失去平衡,难以持续发展。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面对民办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基础差、学制短、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成功自信等实际情况,举办者与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因此要把转变学生思想,健全学生人格放在首位。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教育教学,把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同样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让社会认同民办院校,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民办院校同样治学严谨,同样保证质量,同样塑造人才。

(三)毫不动摇地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虽然基础教育中有政治课,但不够全面、系统,同时,党的十七大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之一。新形势下,同学们思想上出现的许多困惑,都可以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答案,必须从加强领导、精心选聘教师、不断培训提高、改进授课方式、加大投入等多方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四)建设一支了解民办院校实际与特点,忠诚民办教育事业、讲政治、顾大局、业务精、能力强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这是民办院校管理的一支中坚力量,是加强民办院校学生管理不可缺少的特殊群体,是各级领导与广大师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要求队伍稳定,必须舍得投入,精心选聘,加强培训,纪律严明,奖惩分明。

(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政治核心作用

实践证明,虽然举办者是民办院校的最高领导,这与重视加强党组织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按照民办院校节约高效办学要求,党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交叉任职,深入实际,紧紧围绕院校建设中心工作,求真务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维护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维护稳定不仅是政治责任,也会产生经济效益。事实说明,如果不稳定,往往损失惨重,代价巨大,改革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历史较短,经不起折腾,一旦出大事,就会伤元气,必须从战略发展高度重视稳定工作,警钟长鸣,一天都不能松懈。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

许多血的教训和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告诉我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要结合典型、具体、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例经常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都要提高警惕,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二)密切关注与稳定有关的信息

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稳定与政治息息相关。大到世情、国情、省情,小到校外周边环境、校内外人员动态都在关注之内。

(三)建立一支以保卫干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各系紧密配合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能战斗的维稳工作队伍

为加强师生联系,促进校园稳定,对于远离都市的院校,应出台鼓励干部教师住校的政策。

(四)加强统筹协调的管理力度

办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在同一校园内,管理必须一元化,尤其在后勤、保卫、交通,包括招生等方面要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信息不对称,必然出问题,缺乏统一管理,必然政出多门。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切实保障后勤服务是维稳的基础

民办院校正在发展之中,一些设施尚没完全到位,但维护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包括水通、电通、交通等基本条件必须尽快具备。服务态度要以人为本,善待师生,微笑服务。服务质量要以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底线。

三、实事求是,打牢基础,无往而不胜

民办高职院校特别强调提高动手能力,这是无可置疑的,现在是能力社会,缺乏能力将寸步难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切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教育管理服务对象,认识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高考入学分数低、基础差、部分同学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在“知识为基”上下工夫、做文章。实践中有以下思考:

(一)进一步了解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虽然基础差,但大多数学生想学可教,充满活力、聪明可爱,积极向上。比如,许多同学一入学就要求入党,踊跃参加培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学制短,大多数同学能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积极参加大学生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红歌会、运动会、登山比赛等精彩纷呈,生动感人。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等原因,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读书习惯,更谈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过且过,或者经常旷课,或者上课心不在焉,学习效果较差。就要有针对性地深入过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二)补缺补差,从实际出发,缺什么补什么

文科学生学习理工科专业,理科学生学习文科,都要按照测试结果相应地补习高中文理科基础知识。文科学生学习工科专业有一定困难,从一进校就要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夯实文化基础,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三)开展系列知识讲座

在对新生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开展一系列知识讲座,包括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诸多领域。开展系列知识讲座与开设专业课同等重要,要同样重视,同等对待,留出时间、空间,形成制度。这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打牢基础,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将无往而不胜。

(四)积极探索调动民办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

针对民办院校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自信至关重要。在学习专业课同时,一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聪明才智的舞台,体现他们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凝聚学生思想,鼓励表扬先进,增强成功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更需要使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争做学习型干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能力

大规模创办民办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原来长期在公办学校工作,退休后来到民办院校,虽然有一些工作经验,但面对不同的领导体制,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不同的教育服务对象,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水平与能力?首要任务是加强学习,争做学习型管理干部。依笔者之见,宜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充分认识争做学习型干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大到国家,小到我们个人,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在新形势下担当教育使命的干部,要想跟上时代步伐,把本职工作做好,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成了第一责任、第一需要、第一境界。学习是源泉,是动力,学习能振作我们的精气神,学习能克服我们的片面性,唯有加强学习,才不至于知识退化、观念老化、思想僵化,才能紧紧跟上时代步伐。

(二)集中精力学习最重要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要学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太多太多,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能有选择地学习。作为一名民办高校管理干部,除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学习优秀的思维方式,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鲜经验,学习符合实际能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学习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与办学经验,探索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目的是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下,争做学习型干部,理论联系实际,一个特别注重的问题就是克服形式主义。解放思想的基础是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大敌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学习方式,同时要特别重视以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为中心,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比如,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多数学生基础差、学制短、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学习热情与成功自信心等特点,探索一条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的新路子。

(四)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为民办教育事业发挥主人翁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无论带着什么求职目的,不管遇到多少暂时的困难和问题,既然自愿来到学校,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凭良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争做学习型干部最起码的态度。如果只凭老经验,发挥“余热”,显然是不够的,唯有加强学习,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把民办教育事业当做一个神圣的事业做,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可持续发展负责,才能真正找到快乐和幸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