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拓展中国道路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拓展中国道路中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国家的强盛,文化自信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4]文化自信问题既是一个主观认识问题,也是客观实践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主观上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也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在继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奠定文化自信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5]国家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近代之前,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几乎没有人对中华文化产生过怀疑,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外交、政治的失败,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从器物技艺到社会制度,再到民族文化,曾经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切要素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整个民族逐渐失去了自信、迷失了自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国人第一次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体系下挺直了腰杆,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文化虽有发展但也说不上真正自信。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对自身文化评价才逐渐走出自卑的泥沼而回复自信心态。纵观近代以来国人所经历的文化心路,不难发现其跌宕起伏总是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兴,则文化兴;国家衰,则文化衰。没有国家的强盛,文化自信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16]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现代化仍是未竟的目标。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丝毫的自满和点滴的懈怠,都会给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添障碍,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唯有如此,才能为文化自信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在实施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理念中坚定文化自信。列宁曾说:“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信念的,他们不相信书本和空话。”[17]但在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却往往被遗忘掉。20世纪5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公开宣称,改善人民生活就是牺牲我们的未来;波兰共产党总书记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号召人们要勒紧裤腰带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由于忽视人们生活的需求,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先后爆发了“面包荒”“肥皂荒”“药品荒”,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理论的支持程度,也取决于生活的支持程度。忽视百姓生活,就难以有效引领大众思想观念,就难以形成文化认同。《人民论坛》杂志发表的《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6)》显示:不同收入人群的文化自信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长期失业者的文化自信得分最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民生措施,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等。这些工作看似和文化建设无关,但实际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自信的程度。

第三,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得到人民群众认同,党员干部形象至关重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抽象的存在。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和判断,以及心理上的认同,进而在理想和信仰上的追随,主要是通过同党员干部接触实现的。党员干部出问题,影响的不仅是人们对党的认同,还有对文化的认同。原苏共中央委员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中讲到苏共信仰危机时认为,特权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人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党、政府、整个领导层的威信不断下降,同时作为一种自然反应,右的和左的平民主义都冒出来了”[18]。在思想价值多元、考验多样的社会条件下,解决文化自信不足问题,必须实现两个结合:一是把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把理论正义性和实践正义性结合起来。文化建设只能解决文化认知问题,解决不了文化认同问题。革命年代,人民之所以信马克思主义,既在于它有感人的社会理想,更在于有无数真诚信仰并愿意为之奋斗牺牲的践行者。今天之所以出现文化认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干部中出现的各种消极腐败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注意整党整风”。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让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追求,真正转化为我们的执政行为,让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行为彻底消失。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主导文化的认同感。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第8页。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3]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6]习近平:《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7]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9]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24页。

[1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1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3]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22页。

[15]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17]《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74页。

[18][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第3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