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把握“中国自信”

论把握“中国自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中国自信思想对建设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梦”是牵引。其次,“中国梦”是现实实践。党对“中国梦”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的部署与安排,体现了它的实践性。

玉 香

关于中国自信的思想基本可分三部分,即中国文化自信、中国道路自信、中国力量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系列讲话,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体现了领航中国的大志、大勇、大谋。其中关于中国自信问题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信思想尤为重要,它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中国自信思想对建设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

一、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自信便指的是对自己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财富的珍惜、赞美、爱护、发现它的优良性、发扬它的独一无二的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达到更高的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其精神向导、道德遵守,优良传统等来体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也从这个几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与升华。

1.文化自信思想体现在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向导

2012年11月29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与其他六名政治局常委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后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就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到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之后在多个场合习近平多次提到中国梦的思想,成了我们建设国家,创新事业、开拓进取的伟大旗帜,使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能够很有干劲的去努力,去拼搏,去开拓与创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活力四射,精神抖擞的新气象。人们往往心里觉得有盼头、有方向、有支撑、有寄托时才会表现出强大的干劲,无限的潜力,国家、民族也是如此。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国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思想给了我们满满的自信、中国梦体现了强大的中国自信。

首先,“中国梦”是牵引。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时期的中国人都有着不同的梦想,旧的梦实现了、就会产生新的梦想。中国人始终有梦说明中国人始终在进步,始终不断拥有新的希望、新的理想。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中华民族就一路领先的在创造着在当时最先进、最进步的历史文明,如中国古代曾经的诸多辉煌,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虽说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然而英雄民族的后代从未放弃民族与国家的兴亡,前赴后继的救国救民的100多年的近代历史仍是一个追逐国家独立与富强的追梦史,特别是找到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与道路后最终使得民族独立、工业建设基本形成,新的中国诞生。而新中国在党的一代、二代、三代、四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与全民族共同努力下,仅仅用70年间,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把一个从世界排名几乎垫底的国家带领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国家。这是我们创造的伟大历史,我们很自豪。然而,中国越是强大,丑化中国、外化中国的外部势力也就越发不安与疯狂。受其影响如今部分的中国人不敢自信、自我精神矮化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精神导向显示了它的关键作用。习近平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时代的精神主题——中国梦思想。它是一种肯定、一种号召,是我们源源不断、不懈努力的自信源泉。

其次,“中国梦”是现实实践。党对“中国梦”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的部署与安排,体现了它的实践性。它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即1949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期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中国梦牵引下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不断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的研究多了起来,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赞扬者,曾经的“历史终结论”也不得不有了相应修改,如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2.文化自信思想体现在传承了我国优良传统,加固了我国文化与精神领域的“本”与“根”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文化从哪里来”,即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中华民族的漫长岁月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我们常说,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每个中国人在走向世界中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文化生命才能找到源头活水。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扎扎实实的努力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才是根本,“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述好中国特色”。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往往不是靠战争,而是强大文化做后盾。中国在近代史上的沉沦,不是因为这个传统彻底错了,而是因为我们没能及时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迅速适应另一种文化,我们或是全盘西化,或是犯了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状况。至此,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代价值。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自强不息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尚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操守精神,“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能动精神,“仁者爱人”的厚道仁义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厚包容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谐的时代价值。

这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又是对我们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国家的自信基础。文化自信要首先做到对自己历史文化的强大的认可与肯定,发现其内涵中的珍贵的时代价值,并在实践中做到把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始终相信我们的优良文化是永远光芒四射的,永远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有着与“他文化”的相互碰撞、博弈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这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中国道路自信

主要有三个内容,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开拓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1.道路自信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有过相关论述,如在他的《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出来。”之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经典的提倡和成功实践者便是邓小平,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习近平继承了他们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内涵,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有着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要素,提出了新的“五个现代化”的实现目标。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框架下,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后的又一个“现代化”提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五个现代化。”第二,有着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与政治优势,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强调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有着不断增强国际因素,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在国际事务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措施,如,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加强多国交流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与自觉。2013年6月,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中国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未来国家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中国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中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制度自信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的集会时发表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广泛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我们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制度自信”的伟大思想,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新时期加强“群众路线”,深化民主思想与制度的完善,接地气,讲群众话,做群众事,杜绝“空话、假话、官话”的作风,并努力使之成为“新常规”的体现。习近平在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强烈批评了党内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并指出“作风问题永远在路上”,同时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现阶段应该而且必须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重大决策和具体举措,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期盼,加强了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支持,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第二,新形势下加强“以宪治国”,从而保证人民享有的各种宪法权利,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与领导水平,真正做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与深化。习近平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并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各种制度紧紧围绕宪法,以宪法为核心,从而形成更科学、更民主、更具有生命力与无限的创新力的制度。

3.理论自信

我们搞革命把黑暗的旧中国变成了光明的新中国,我们搞改革开放,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中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不难看出这些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理论在支撑,那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正是有了这样强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总是那么“自信”地勇往前进。但是随着进一步的与世界进行互动交流,文化融合过程中,我们的民众出现了理论多元化的倾向。就在此关键时期新一届领导集体果断、明确地做出了澄清思想,加强意识,对自己理论思想进行了强烈的维护与创新,这便是十八大后习近平思想中凸显的“理论自信”思想。习近平理论自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维护与传播,二是理论构建与创新。

首先在理论维护与传播。改革开放30几年我们要解决“挨饿”问题,我们要解决当时主要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提倡了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不要动不动就姓资姓社,我们集中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学会了“不争论”,我们相信即使没有天天挂在嘴边大提大倡,但好的东西永远是闪光的,永远不会被淹没的。正是这份“相信”,我们或许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太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然而我们的理论指导,不经意中变成了一种口头上的客套话,没有了实际感染,带动、熏陶、教育的功能。久而久之便造就了部分思想模糊、理论粗糙,是非善恶不明不朗的人群。加上现实中的西强我弱、资强社弱的格局与西方国家的种种毒瘤思想的影响下,之前我们坚定不移的遵守,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刻骨铭心的理论思想在部分人那里不断的被扭曲、被反思,进而导致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甚至出现能够产生自信精神的理论不断被淹没、被嘲讽、被歪曲、被抹黑。因此,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于自己理论指导的肯定、维护和最广泛加强与传播成了紧迫的历史任务。2012年11月17日,中共十八大刚闭幕,便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在这次学习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既要做到理论肯定,又要做到理论引导与正面传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一些社会思潮进行科学辨析,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习近平指出:“要建立责任制,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所在地方和单位要切实管起来,决不能让这些人在那里舒舒服服造谣生事、浑水摸鱼、煽风点火、信口雌黄。”还特别提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其次是理论构建与创新。实践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认识真理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今天,中国的理论体系处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因为中国的现实一直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对自己理论的合法性、必然性、正当性的确认。“老祖宗不能丢”,但也不是一味的原地不动的遵守和宣传,我们要传承的同时“又要讲新话”,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容和鲜活力量。有专家非常明确地做了这样的批判:“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不足,研究不深,传播不力,致使国内人才培养离心离德现象严重,出现‘端着碗吃肉,放下筷骂娘’的现象,打着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旗号,干着颠覆‘理论自信’的‘贱党、贱国大业’。”党的十八大后,我党在媒体与教育领域开始整顿、开始一系列纠正,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习近平特别强调,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的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更强大的作为。

三、中国力量自信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问题,同时揭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各尽其责,各守其职,才能最终实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对人民的责任”。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期盼过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郑重的宣示和庄严的承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的宗旨,更体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的根本立场。这便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习近平中国力量自信的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政力量,二是依靠力量。

1.执政力量自信思想

毛泽东曾经说:“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利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党不负期望,它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富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也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在及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我们有着举世瞩目的伟大发展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颇为明显和严重,如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的领导凸显出了“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执政风格与自信。

习近平执政自信的思想深刻地体现在其“四个全面”思想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并且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旨在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首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准确内涵。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

2014年年底,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先后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思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完善法治种种制度,从而继续保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而继续完成它的使命。

2.依靠力量自信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过:“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明显的变化,素质全面提高,结构更加优化,先进性不断增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国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八大报告曾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认为,把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就是要明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就是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党中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与灵活措施。如,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三化”带“三农”,“多予、少取、放活”。习近平非常重视政策的实践性,他强调不能光有理论口号,没有具体落实。在党中央的如此重视与实践上,中国农村,中国农业,最重要是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我们努力实现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城乡协调的发展体制”等都在收获着预期的成效。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人民群众里得到最广泛的拥护,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便是我们的依靠力量自信的最好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