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门径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门径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以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第八篇“地域文化”为例进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探索研究。提振文化自信,就要有充足的底气。本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栏,以达到“解读文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展开深入的教学,达到“保护地方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目的。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搭建了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门径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 陈亚红

美国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曾说: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将以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第八篇“地域文化”为例进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探索研究。

本篇分“文化与环境”“世界地域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三个专题,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尤其是“中国地域文化”专题有极高的德育价值。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价值多元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化自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人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落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光泽,这严重削减着文化自信。

提振文化自信,就要有充足的底气。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把握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做到认知、认同,从文化中寻找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地域文化”篇的教学,无疑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与责任。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使命与责任体现得并不充分。本人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教学实例,现选典型例子呈现如下:

(续表)

(续表)

从上述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都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无论是活动设计还是课堂分组活动,都在增强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增强爱国情感上做了积极探索,同时实现了认识和把握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达到认知、认同的目的。

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教学案例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认真研读教材体系后,我们不难发现,除正文系统外,上海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还设置了四种教学辅助栏目:专栏、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如专栏——“古代社会文明发源地与地理环境”;思考与实践——“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民族文化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与探讨——“如何建设上海新文化?”

这些栏目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这些教学辅助栏目的德育功能都是非常凸显的。

例如,教案1的教学内容包含专栏——“古代社会文明发源地与地理环境”,但教学过程中并未涉及。本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栏,以达到“解读文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一样,是人类最早创立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但和其他大约同时期起源的古代文明不同的是,中华文明不仅兴起早,而且流传久远。而古代埃及、古印度等地的古文明很早就灭绝了,直到近现代才在考古学家的发掘中陆续显现出来。还有稍晚出现的希腊文明,当时繁荣昌盛,留下深远的影响,不过到了中世纪,仍然归于中断。唯有5000年前始源的中华文明,尽管经过世世代代,风风雨雨,却能一直流传下来,不曾断绝。这难道不足以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吗?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辅助栏目的作用往往并不珍视。

又如,教案2与教案3都是以“中国地域文化”为教育主题,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或通过合作学习,或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不同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及传统民居等各类文化现象。教案2中还涉及金山区地方文化,相当不错,遗憾的是教师并未顺水推舟,进一步结合“思考与实践:1.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为什么既要推广普通话,又要保护各地方言?”展开深入的教学,达到“保护地方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目的。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两个问题,跳出教材中已有的文化现象,结合“保护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展开教学,可以开展“说说家乡话”“与众不同的家乡文化”等活动。文化体验要源于生活,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抛开对文化探索的羞涩,大胆走进生活中去了解文化、学习文化。这样的学习肯定更生动,更扣人心弦,更令人回味,也更能激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文化是沉寂的,但它的灵魂又是跃动的,如此一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悄然而生了。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多元的,地域文化亦是深厚的生活教育的土壤。在“地域文化篇”的教学中,除了教材正文的落实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栏目的作用,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以达到有效开发利用课内外德育资源、提升文化自信的目的。基于此,本人有如下四方面建议:

第一,走进“专栏”,品读文化提认知

教材中有专栏——“中华文化的传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材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万国衣冠拜冕旒”,从宋元时代火药、指南针的西传到明清欧洲各国的“中国风”,生动讲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四次高潮。

此外,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搭建了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而持久地传播,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第二,依托“思考”,探索文化添自豪

“思考与实践”中问到: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民族文化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课前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探究我国的双重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然后要求学生分工协作,收集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制作课件,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自主探索与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更拓展了知识,使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第三,落实“研讨”,弘扬文化塑胸怀

海派文化已经被提升为一种精神,即海派精神,也就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和永不止步。然而,作为海派文化根脉的上海话似乎在渐渐淡出。上海话的“处境”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年龄越小,讲上海话越少,因此亦可开展“学说上海话”活动。

第四,适度“延展”,感悟文化提自信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广阔的外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将学生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民间文化,走进高雅的文化殿堂,在参与和探究中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2012年7月,电影《赤壁》在欧洲取得的成功大大超出预期;2012年8月,电影《百万巨鳄》以开幕电影身份闪耀第36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石荷州音乐节选择“龙之年”作为活动主题,聚焦中国音乐;2012年10月,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上述种种有力地证明,一个民族的复兴,就是文化的复兴,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总之,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有地理学价值的精华,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甄别和探讨,根据时代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把地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