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教学价值

提升教学价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往所理解的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利用学科教学服务德育工作,把课堂教学当作德育的阵地,很少认为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是并行的,是共生共荣的。与此同时,离开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在形式、内容各方面也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难以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终极目标。

推进学科德育 提升教学价值

曹 斌

不管是古人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还是“亲其师信其道”,都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欲做经师先做人师,欲传其道先立其人。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一名数学教师同时在两个班任教,但在其任班主任的班级中,班级成绩具有整体优势,因为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学生,也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而这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另一方面,当有班主任“承包”班级的德育工作之后,不管是今天的教学习俗,还是学校规定的教学责任,学科教师似乎都认为只需他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负责。可是,当学科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着多种需要的人时,学生就会离学科教师越来越远,对学科知识自然也就越来越陌生了。因此,教学的确是学科教师的职责,可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发挥教学价值,就有必要将教学扎根于学生的德育之中,而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学科德育工作。

一、学科德育的理念与目标

1.课堂教学:德育与教学的共生平台

以往所理解的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利用学科教学服务德育工作,把课堂教学当作德育的阵地,很少认为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是并行的,是共生共荣的。如果学科教学缺少了德育的要素,不但达不到德育的目标,就连学科教学自身的目标也难以达成。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德育,也是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

当我们把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融为一体时,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既不存在单独的学科教学,也不存在单独的学科德育;任何一项学科教学活动都存在学科德育的成分,与此同时,任何一项学科德育活动也都存在学科教学的影子。学科教学是把学科知识传授给作为人的学生,而学科德育是把接受学科知识的学生当作人来对待。

因此,学科德育既包括学科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专门开展的德育活动,也包括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内含的德育活动,我们把前者称为显性的学科德育,把后者称为隐性的学科德育。其中,后者虽然更难发现,但却更普及,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更大,学科德育是显性学科德育与隐性学科德育的总称。

2.学科德育:教“学生的”学科知识

教育教学一体化,既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正是教育教学一体化的重要表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成长而开展,只有与学生成长融为一体,才能实现教学任务,而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此同时,离开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在形式、内容各方面也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难以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终极目标。

我们认为,学科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教学生“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生的”学科知识,重点在“学生”而不在“学科知识”。也就是说,任何学科教师都不应该忽视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关心,不能只把学生当作一个学科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相反,而应首先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科知识。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对学科教师来说,将德育融入自己的课堂,融入自己的学科,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载体与阵地,更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找到了科学方法与教育归宿,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价值。按照“德育进课堂、德育进学科”的教育原则,逐步培养教师的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意识,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以深化课堂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生活性,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与行为素养的形成。

二、学科德育的基本要素

1.突出一个“本”字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最基本的方面就是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同时在具体教学中要立足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本,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德育的要求:既传学问之道,更传做人之道;既授学科专业,更授立身主业;既解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

2.抓住一个“情”字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既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又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不可分,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又需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因为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3.重视一个“研”字

任何一项工作只有扎实地去研究、去思考,才会做好,才能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推进学科德育,提升教学价值,要重视一个“研”字:一要研究形势特点,增强德育的时代性;二要研究环境特点,增强德育的实践性;三要研究青少年的特点,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4.做到一个“实”字

德育是一项渗透性很强的工作,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无处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无时不有。要做好德育渗透,关键是要真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行为中发生作用,并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学生的心理。要让学科渗透德育落在实处,不做表面文章,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解决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就要做到: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

5.凸显一个“润”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一个“润”字,而不能牵强附会,为教育而教育,只有“润物无声”,才能达到教者有意、受教者钟意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本”转向“学生发展为本”;从“补短教育”转向“扬长教育”;从“再现型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从“带着学科走向学生”转向“带着学生走向学科”。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备好每一节课;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上好每一节课;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做好每一次辅导;要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完成好每一次答疑;要精心设计,认真批改,落实好每一次作业;要有的放矢,细心分析,讲评好每一份试卷。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听课、作业情况,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现在未来的成长变化情况等全程把握,抓住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彰显学科德育的魅力,提升教学价值。

三、学科德育的实践策略

实践策略之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随着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的全面介入与逐步深入,学科教师离班级德育也越来越远。虽然大家都明白教师应以育人为最终目的,但当回到教育实践以后,只对学生学科知识负责又成了大家的共识。为此,就应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进一步发挥校级、区级、市级名师的示范功能,组成学科德育开发工作室,为学科教师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提供机会与平台。

实践策略之二:逐步制定学科德育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与引领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德育工作的考核机制,实行德育、教学“双考核”制度;学科德育并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一点德育内容,而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因此,学科德育既是对学科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学科教师群体提出的要求,它需要借助于学科德育管理制度来协调学科教师。为此,应逐步制定学科德育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与引领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

实践策略之三:构建学科德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学科德育的教师团队是提升教学价值的关键。经过努力,我校逐渐形成了由名师、区学科带头人、校学科带头人、区青年骨干教师、校青年骨干教师五级教师梯队网络。他们以问题为驱动,以课堂为阵地,关注全人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知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个性张扬、全面发展的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为宗旨,注重个人自培自研,初步形成了教师自研、导师引领、合作共赢、行政考核等形式的校本研修氛围,为教师实施学科德育,提升教学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校将校本研修与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建设融为一体,以研修为契机,进一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现状、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有意识地拓展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研训功能,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专业组织,并把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核心任务从帮助教师上好课,使课堂教学有效率、有质量,转变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教育素养。

实践策略之四:人人都是班主任。学科德育与全员德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只能逐步渗透而无法直接展现。“人人都是班主任”,把德育的任务给予每一位任课教师,就实现了“德育进课堂、德育进学科”。面对学生,教师思考的重点不再是“如何教学生”,而是“这样的学生如何教”。任课教师不再是德育的评判者,而是德育的实施者。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生活性,并通过德育与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学生博雅素养的形成。

实践策略之五:创建学科德育的实施平台。(1) 挖掘“小学科”的育人潜力。“小学科”通常指中学教育中除语、数、外、理化以外的其他学科。迫于升学的压力,它们在中学常被一部分学生所忽视,而鉴于其学科的特性,其中却蕴含着独特的育人魅力。在挖掘“小学科”育人潜力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其一,参与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凸显“小学科”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德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的建设中,让艺术、体育、劳技、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科学等学科积极参与组织和策划,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凸显了这些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育功能,而且有效促进了学校博雅教育提出的“精深广博之学问、高尚儒雅之举止现代中学生”目标的实现。其二,筹划和组织学生的主题活动,“润物无声”,提高德育效能。比如春游活动,科学组筹划了预备年级的春游主题:在“走进大自然”上,历史组和政治组筹划了初一年级的春游主题:在“了解上海的变迁”上,化学组和生物组则筹划了高二年级的春游主题:以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三,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发挥“小学科”的学科优势。德育校本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校本化的重要途径。我校以人文教育见长,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所以开设相应的“博雅”校本课程十分必要,而“小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建立课程项目组的形式,以教师个人开发、教研组内合作开发、跨教研组联合开发和学校行政主导开发为主体,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比如,艺术修养课堂,以艺术教研组领衔,组成项目组开发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修养,让高雅艺术走近学生;再比如,风采礼仪课堂,由政治组、体育组、语文组的部分教师组成项目组共同开发并实施,凸显礼仪、形体、语言。又比如,国际视野课堂,我们以政治组和地理组进行合作开发和实施,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怀和高远的理想。还有传统文化课堂,以历史组和语文组进行合作开发和实施,开设校史、中华节日风俗、中华戏剧、中华衣食住行、中华古诗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提高文化底蕴。(2) 发挥“大学科”的隐性育人功效。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其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与不可测量性。为充分发挥“大学科”的隐性育人功效,要求学校:第一,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把德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之中,认真挖掘学科教材的德育内容,并找出最佳的教育点,把德育与传授文化知识、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分层指导等教学策略,开发学生的交往潜能,实现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和谐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主动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追求真知和享受生活的过程;第四,教师在学科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热情洋溢的正面鼓励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正确看待自我与他人,认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人格。(3)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一种良好情感的获得,一个深刻认识的强化,乃至个性品质的最终形成,都需要经过个体多次反复的实践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更能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设施和文化资源,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力争获得最佳的育人效益。依据我校实际,目前我们构建的师生互动平台主要有三个:学生社团活动、校园四大节日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三个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德育的发展与深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生活性和灵活性。

实践策略之六: 营造学校德育环境,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我校依托校园环境建设,在营造“博雅教育”的氛围中充分彰显学校物质环境的德育魅力。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主题:(1) 钢琴角。以音乐沙龙的建设为抓手,让高雅艺术走近学生,由艺术组负责管理和实施,学生会协助完成;(2) 民族角。由地理组负责策划,发挥民族角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3) 民防展示厅。由化学组策划,定期对全校各年级开展防灾减灾的有关教育;(4) 屋顶花园。由生物组策划,政教处协助,发挥屋顶花园在学校“博雅教育”中的作用;(5) 自助图书廊。由学生会负责,语文组指导,将自助图书廊打造为我校校园环境的精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6) 科普角。由物理组、化学组、劳技组共同负责和协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完善学生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的精神环境是渗透于学校的精神氛围,包括学校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学校的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为此,我们大力以人文管理来锻造组织品质,积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人文管理的价值在于尽可能激发全体师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让每个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群体间的协作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氛围,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品质。

实践策略之七:建设拓展型校本课程,提高学科德育实效。学科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课程。我校结合自身独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兼顾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自主开发、教研组内联合开发、跨教研组合作开发与学校主导开发等形式大力拓宽校本课程,提高德育实效。经过几年的开发积淀,目前我校的拓展性课程(高中)主要有人文类、鉴赏类、艺体类、科学类等四大类,约40~50门,学校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想出发,特别注重拓展型课程的德育功能:人文类课程着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科学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热爱、尊重、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艺体类鉴赏类课程在强化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拓展型课程分领域设置,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实践策略之八:完善学校评价制度,促进学科德育持续发展。虽然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制度去规范与引领学科德育,但学科德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只能逐步渗透而无法直接展现。为此,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年度优秀教育人物评选等活动,张扬大教育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展学科德育提供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上海市民立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