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树立正确科学环境观的策略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树立正确科学环境观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对环境教育的引导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环境观。地理是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学科,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当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观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让正确科学的环境观深入学生的身边,进入学生的生活。

汤俊彪

【摘 要】 环境观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要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进而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对环境教育的引导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环境观。本文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环境观,发表一些个人意见。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科学环境观 建议

地理学科是学校环境观教学的显性学科。教材中往往蕴藏着许多环境观的内容,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而这些也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和基础。然而教材在实际编写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蕴含环境观的每个现象和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列举并在课本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主体环境观素材外,同时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补充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以开放性的讨论或辩论形式放置于课堂中。

一、注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观的挖掘

高中地理新教材特别注重深化及挖掘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许多的相关知识。

我们可以深挖教材中的环保内涵。如中图版高一地理第一册自然地理部分第三篇“大气、天气与气候”篇,专题12的内容为“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材中主要列举了四个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与城市热岛雨岛。教师在教学前要自己先吃透教材,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然后针对学生情况制订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初步的环境观。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比如,在全球变暖的这一环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专栏,或是利用时事新闻中的报道,去挖掘、解析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以及与全球变暖成因联系较紧密的其他大气和气象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之多、关系之紧密。在了解自然联系整体性的同时,塑造和构建其自身的环境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环境观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在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目前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教育体系,成为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是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学科,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当前的高中环境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当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观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对环境教育认识不够

学生对环境教育认识不够,掌握的程度一般,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有部分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环境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学生认为环境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和无所谓,反映了高中学生在环境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程度的多与少、好与坏,并不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所以学生参与意识自然减少。

2.教师对环境意识不够重视

地理教师本身对环境意识不够重视,开展环境教育过于单一。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形而上学,空洞乏味。部分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结果与学生成绩并没有直接相关,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教师通常不注重环境教育。一些地理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环境教育的认识甚少,还停留在以前的地理教学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也影响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观教育的时候,往往纠结于一个点,而忽略了地理教学的真谛,而地理学科的魅力,就体现在其描述事物的整体性及差异性特征方面。通俗地讲,即“牵一发动全身”,造成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因为自然界某一个条件的改变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俗称“蝴蝶效应”。地理的环境便是最好的佐证。

3.学校缺乏环境教育的设备、条件和氛围

学校对于地理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展环境教育,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氛围,又不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条件和设施,是很难开展和落实的。据了解,大多数学校少有关于促进环境知识的宣传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很少有学校人做关于环境知识的宣传,这反映了学校的环境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成就和学校的入学率不直接相关,一些学校只是把加强环境教育在口头上,而不是实施它。学校是一个大环境,班级是一个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下的小环境,如果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教育在课堂上还如何能够真正地落实和普及呢?

4.教材缺乏系统性的梳理

中图版的地理教材,环境教学内容是分散在各个章节,只有专题12“人类活动与大气”只是树立学生环境观的其中一个载体,而非全部,若只是停留于此,就是以偏概全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和整理,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合理运用地理教学的优势、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环境教育,将环保教育与地理教育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环境观。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如何保护人类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地理学科德育在环境观梳理方面所欠缺的问题便在于此。成功的教学案例数量不多。

三、提高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观教育的策略思考

针对时下地理环境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经过个人思考及学校地理备课组内教师的探讨,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针对性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应该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与乡土地理相结合。我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很多,同时更面临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另外,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江浙地区的孩子,对自己所居住的乡土地理较为熟悉,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域差异性较大,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环境问题。所以,在树立学生环境观的时候,在对全国整体性认识的同时,更要贴近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体现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让正确科学的环境观深入学生的身边,进入学生的生活。

2.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时代性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今天环境教育的含义已经从早期强调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发展为培养学生及下一代年轻人正确的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把正确的科学环境观念及环境行为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目的是在教学地理基础常识和地理原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使我们、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后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足够的环境承载力而不断努力。

3.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学习性

目前国内的地理教学,还是以考试大纲为主,旨在应对激烈的升级选拔考试。注重学生的成绩发展而忽略了他们作为国家公民以及自然人的环境义务。在各级学校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的环境教育的经验。国际上环境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不少国家已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的科目,单独设课。地理教学应从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材料上吸取经验,来丰富地理教学本身。地理教育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应重视环境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民族心理、提升环境义务、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

4.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持续性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我们在课堂中侧重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地理教学中许多问题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去挖掘课本材料中所隐含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另外,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不是一节两节地理课能够完成的,地理学科的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其内在联系。新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地规定,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环境观教育不能至局限于“大气、天气与气候”这一篇章,还应在宇宙地球、岩石与地貌、水循环、人口与城市、产业区位与分布、地域文化及地理信息技术所有地理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并加以实施教学和落实目标。

5.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有实践性

科学环境观的树立,不能纸上谈兵,要付诸行动,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课堂中应杜绝“假、大、空”的环境教学,一定要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课堂完不成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放归自然,通过学生自主,教师组织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科学环境观的教育目标。

地理课程是环境教育渗透的核心科目及现行课程,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正确和科学的环境教育模式的形成,也有助于地理教育本身价值的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前沿阵地,地理教育在21世纪应当和必须承担起环境教育及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的责任。环境意识及科学环境观的实现必须依靠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参与。通过地理教育要使学生——未来的公民深刻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教育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地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强国情与忧患意识,指导学生在了解国情和国策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科学环境观,明确只有更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才能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为此,必须教育学生杜绝那种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惜与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做斗争,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资源与环境,自觉地用科学的环境观处理生活、指导学习。地理教育也要使学生产生一种环境危机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及环境民族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