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菊香书屋,在这里他一直住到1966年8月。全面地说,毛泽东一生做了三件事。从时间从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的是第二、第三件事。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很少有人否认毛泽东确定和实行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1949年9月,毛泽东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于过分集中,一切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一直是不赞成,怀疑和反对的。

3.“中国道路”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菊香书屋,在这里他一直住到1966年8月。

菊香书屋在中南海丰泽园内。

丰泽园建于康熙年间,正门上所悬匾额“丰泽园”为乾隆手书。门外原有稻田桑树,是清王室每年仲春亥日演耕的地方。进入丰泽园庭院,通过一条不长的甬道,迎面就是颐年堂。这是毛泽东的书房和会议室,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召集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会议。颐年堂之后是澄怀堂,澄怀堂之后为遐嘱楼。

穿过颐年堂东侧,有走廊通往东面的一座四合院,就是菊香书屋,康熙题联为:“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净香”。菊香书屋实际上由南北两座四合院组成,北院又名“紫云轩”,院内有数棵百年苍松,十分幽静;南院称“松寿斋”。南北院结构大致相同,有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北院南房即是南院北房,中间的过厅通连着两院。北院的北房五间,中间是过厅,东头两间是毛泽东的起居室,西头两间是江青的起居室;北院东厢房五间,北侧两间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及餐室,南侧两间为贮藏室;北院西厢房也是五间,北侧两间为毛泽东的藏书室。南院松涛斋是为毛泽东的亲属、子女及警卫、工作人员居住。

img322

1951年6月5日毛泽东和李敏在中南海划船

!丰泽园出南门就是南海,南海到菊香书屋有一片田,这是北京内城里最后一块耕地,西南方向的水边,还有一座不高的小山,这种格局很容易使毛泽东想起他家乡韶山的故居。或许这是毛泽东喜欢住在菊香书屋的原因。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住了17年,但毛泽东对自己这17年的评价并不高。

1976年6月13日,毛泽东对华国锋等4位常务看护的政治局委员交代后事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80多岁了,人老了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件事,持异议的人甚少。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把那几个海岛收回罢了。另外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两件事涉及的时间,不包括17年。毛泽东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全面。

全面地说,毛泽东一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件事是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件事是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时间从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的是第二、第三件事。三件事任务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寻找一条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

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很少有人否认毛泽东确定和实行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1949年9月,毛泽东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他又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1980年,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又一次社会制度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78年以来的改革也可视为一次革命,但它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社会制度本身的变革。”

1956年后,毛泽东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很长时间搬用苏联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是最明确地主张不要照抄苏联模式的。毛泽东确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找出自己的道路。为此毛泽东用“大跃进”来冲破计划经济。这是不搬用苏联模式的错误,是毛泽东在探索中所产生的错误。“大跃进”没有成功,所以实际的经济工作还是搬用苏联模式。对于过分集中,一切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一直是不赞成,怀疑和反对的。他引用李清照的词,叫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964年他还强调指出:“要改变计划方法,这是一个革命。学上了苏联的方法以后,成了习惯势力,似乎很难改变。”毛泽东始终没有找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正确答案,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

在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中,革命被视着一个仍在进行的过程。而政治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至于经济,毛泽东在“大跃进”期间关注得太多,而其他时期又关注得太少了。在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之间,毛泽东相信,只有在上层建筑领域中不断进行斗争,才能保证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放松警惕,以前取得的一切革命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循着这一思路,阶级斗争被不断地扩大化,毛泽东的探索由此误入歧路。

17年中,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毛泽东为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但他的探索最终误入了歧路。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错误,乃至“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

“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毛泽东搬出居住了17年的菊香书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