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汉代中叶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不争事实。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儒学自身的特质。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政治文化方面。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_中国文化现代化史论

1.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

汉代中叶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不争事实。有人认为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此说不正确。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儒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道教、佛教等等,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相等同,但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无疑的。

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儒学自身的特质。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说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中国宗法制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够适应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因而,自汉代以降,历代王朝均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取得了独尊地位。同时,儒学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儒学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儒家还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取、融会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以及道教、佛教的思想精髓,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和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儒学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勇等,主要是儒学奠定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旗帜。它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使得中国未曾出现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大都有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事实上,儒学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的一整套核心价值深刻地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和器物、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各个层面,深刻地制约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离开儒学,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无论喜欢与否,这是一个事实,无法回避。

3.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领域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中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国民精神影响尤为深刻。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政治文化方面。不可否认,儒学与专制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它具有维护封建专制政体、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人治传统等弊端,与现代民主政治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流弊无穷。儒家学说长期以来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成为统治思想,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所御用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己任,其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儒家学说与专制主义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两者并不能画等号。建立在仁学之上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君权是相对立的,一定意义上具有防范君主独裁的效力。儒家的民本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2)民意即天意,重视民意。《尚书》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左传》中也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3)为政以德。《论语》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批评“苛政猛于虎”。(4)革命思想因素。倘若独夫当政,百姓绝望时,只好把它推翻。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155]这种民本思想虽然与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意义是不可抹杀的,与民主思想也并非水火不容,从民本发展为民主,也是一个顺理成章、顺水推舟的过程。

儒学伦理还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主体。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现象,与它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密切相关:一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二是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刻、较直接的还在于文化教育领域。儒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以诗文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三者并立为立国的根本政策,把教育看作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论语》作为孔子创办私学的明证,奠定并培植了中国的私学传统,从而使私学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发展和延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它作为孔子讲学实践的结晶,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此,儒学便日益切入中国教育,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汉代以后,随着儒学作为官学地位的确立,中国传统教育受儒学影响最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据传,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并以此作为从事教育的教材。西汉盛行今文经,由于《乐》亡佚,因称“五经”。至东汉时,于“五经”之外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扩大为“七经”。隋唐时期,为适应科举制的需要,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孔颖达奉命定《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读本。之后,又加入《周礼》、《仪礼》、《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尔雅》,于是有“十二经”之称。宋代把《孟子》并列于经书之列,于是成为“十三经”。理学家又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之中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朱熹作《四书集注》。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成为科举取士的根本依据。儒家学说通过科举这种形式使得儒学的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并被作为治国安邦的学说在整个社会推广开来。二是儒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主张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儒家不仅十分重视教育,而且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提出了极其丰富宝贵的思想见解,至今不减其色。诸如“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志于道”、“明人伦”的教学宗旨;“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的学习方法,以及“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的学习态度等等,对中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

儒学对国民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当然,不可否认,儒家学说对国民性形成的消极影响,其中包含了不少糟粕,以至于近代思想家梁启超、鲁迅等人曾对此大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把矛头集中于儒家,其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但从积极方面而言,儒学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诸如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热爱和平、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等等有重大作用。

随着封建主义制度的灭亡,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对现实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影响。从总体上说,儒家思想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民主性精华;它在中国历史上既起到了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的作用,又起到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作用;它既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不小包袱,又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基本依据和创造新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财富。

【注释】

[1]《论语·雍也》。

[2]《汉书·艺文志》。

[3]《论语·述而》。

[4]《论语·述而》。

[5]《论语·子罕》。

[6]《论语·子张》。

[7]《论语·微子》。

[8]《论语·宪问》。

[9]朱熹:《四书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10]《论语·为政》。

[11]《论语·宪问》。

[12]《论语·颜渊》。

[13]《论语·尧曰》。

[14]《论语·季氏》。

[15]《论语·八佾》。

[16]《论语·阳货》。

[17]《论语·述而》。

[18]《论语·为政》。

[19]《论语·八佾》。

[20]《论语·颜渊》。⑿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21]⑾《论语·颜渊》。⑿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22]《论语·子路》。

[23]《论语·颜渊》。

[2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2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26]《论语·学而》。

[27]《孟子·告子下》。

[28]《论语·颜渊》。

[29]《论语·公冶长》。

[30]《论语·里仁》。

[31]《论语·阳货》。

[32]《论语·阳货》。

[33]《论语·述而》。

[34]《论语·卫灵公》。

[35]《论语·卫灵公》。

[36]《论语·子罕》。

[37]《论语·八佾》。

[38]《论语·颜渊》。

[39]《论语·公冶长》。

[40]《论语·述而》。

[41]《论语·雍也》。

[42]《论语·先进》。

[43]《论语·述而》。

[44]《论语·子罕》。

[45]《论语·阳货》。

[46]《论语·泰伯》。

[47]《论语·子罕》。

[48]《论语·先进》。

[49]《论语·尧曰》。

[50]《论语·季氏》。

[5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2]《孟子·公孙丑上》。

[53]《孟子·离娄下》。

[54]《孟子·尽心上》。

[55]《孟子·公孙丑下》。

[56]《孟子·尽心下》。

[57]《论语·乡党

[58]《论语·乡党》

[59]《孟子·滕文公下》。

[60]《孟子·梁惠王下》。

[61]《孟子·离娄上》。

[62]《孟子·离娄下》。

[63]《孟子·尽心上》。

[64]《孟子·尽心下》。

[65]《孟子·尽心上》。

[66]《孟子·公孙丑上》。

[67]《孟子·尽心上》。

[68]《孟子·公孙丑上》。

[69]朱熹:《四书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70]《孟子·尽心下》。

[71]《孟子·告子下》。

[72]《孟子·尽心上》。

[73]《孟子·尽心上》。

[74]《孟子·离娄上》。

[75]《孟子·尽心上》。

[76]《孟子·滕文公下》。

[77]《孟子·公孙丑上》。

[78]《孟子·公孙丑上》。

[79]《孟子·尽心下》。

[80]《孟子·尽心下》。

[81]《孟子·滕文公上》。

[82]《孟子·滕文公上》。

[83]《孟子·滕文公上》。

[84]《孟子·公孙丑上》。

[8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86]《荀子·性恶》。

[87]《荀子·正名》。

[88]《荀子·性恶》。

[89]《荀子·性恶》。

[90]《荀子·性恶》。

[91]《荀子·性恶》。

[92]《荀子·礼论》。

[93]《荀子·议兵》。

[94]《荀子·君道》。

[95]《荀子·劝学》。

[96]《荀子·天论》。

[97]《荀子·天论》。

[98]《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99]《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00]《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01]《春秋繁露·郊语》。

[102]《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103]《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104]《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105]《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106]《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107]《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15页。

[108]《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109]《韩非子·忠孝》。

[110]《春秋繁露·基义》。

[11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112]《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18页。

[113]《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0页。

[114]《史记·秦始皇本纪》。

[115]《朱文公文集·读大纪》。

[116]《朱文公文集·答刘叔文》。

[117]《朱子语类》卷一。

[118]《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

[119]《朱子语类》卷四。

[120]《朱子语类》卷四十。

[121]《朱文公文集·答陈同甫书》。

[122]《朱子全书》卷四十六。

[123]《大学章句·补格物传》。

[124]《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125]《象山全集》卷三十三。

[126]又称《王文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127]《阳明全书·传习录下》。

[128]《阳明全书·传习录中》。

[129]《阳明全书·传习录下》。

[130]《阳明全书·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131]《阳明全书·大学问》。

[132]《阳明全书·传习录上》。

[133]《阳明全书·传习录下》。

[1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135]《论语·阳货》。

[136]《论语·述而》。

[137]《孟子·梁惠王上》。

[138]《孟子·尽心上》。

[139]《论语·为政》。

[140]《论语·宪问》。

[141]《论语·泰伯》。

[142]《论语·公冶长》。

[143]《论语·公冶长》。

[144]《孟子·尽心上》。

[145]《论语·雍也》。

[146]《易传·乾·彖传》。

[147]《论语·子路》。

[148]《论语·学而》。

[149]《孟子·公孙丑下》。

[150]《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151]《论语·子罕》。

[152]《论语·述而》。

[153]《论语·子路》。

[154]《论语·先进》。

[155]《孟子·万章章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