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建文化自信

重建文化自信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重建文化自信这种近代以来的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模糊中西冲突对立的心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西化派的缺乏文化自信心,可以说在深层与表层是一致的。不言而喻,这种文化不自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而是可理解的。

四、重建文化自信

这种近代以来的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模糊中西冲突对立的心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但这种缺乏自信心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层的。西化派的缺乏文化自信心,可以说在深层与表层是一致的。但文化保守主义的缺乏文化自信心却是深层的。这种深层缺乏的一个表现,是处处或明或暗地以西方为参照而比较中西文化。如前面提到的以“内在超越”胜“外在超越”之类。从表面看,这一比较似乎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所借以比较的问题却是从西方引进的“超越”概念。这种比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虚妄的。这一点只要回顾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真正强盛的时代有过这种比较,就不难明白。真正的自信者从来不会老想着与别人一比短长。汉唐时代的思想家们何曾想过此类比较,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任何外来文化,随心所欲地加以取用。只有不自信者才会借助比较寻求某种心理平衡。不言而喻,这种文化不自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而是可理解的。当中华民族尚未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她应有地位的时候,文化上的自信便显得是自欺欺人。但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重新雄起,迫切需要重建与之相匹配的民族文化之际,如果文化人还生活在自己造成的不自信心态之中,就不再是可理解的了。

这里所说的文化自信心,绝非那种动辄就表现为“可以说‘不’”、“不高兴”之类的浮躁爆发心态,而是一种时代使命感。这种自信心不是面向过去,炫耀祖宗的文化财富,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造与中华民族未来现实生活相匹配的新的民族文化。比照近代西方哲学数百年之发展才完成其转变便可知道,这种文化创造绝非易事,绝非仅凭一点激情呼喊便可成功,而是需要几代人持续的努力。因而,这里需要的便是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的诚实心态,一种对待外来文化不亢不卑的健康心态,一种坚韧持久的刚毅心态。一言蔽之,文化自信心绝非对于历史的自信,而是对于通过自己的辛劳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中华民族未来文化的自信。

因此,中国的哲学家们必须从正视文化冲突的现实开始,必须重新考量这种中西文化的胶着状态,特别是分析前贤们的哲学文本,发现其中对于中西文化冲撞的反映,客观地把握这种形势,不强求一种不成熟的统一,而宁可坦承这种分离。就此而言,当今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直面并把握和揭示出精神文化中深刻对立的康德精神的追随者,而不是动辄构造体系的黑格尔的肤浅的模仿者。在此意义上,李泽厚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口号“宁要康德,不要黑格尔”,虽然在言辞上失之于偏颇,且屡屡有人借国际学术时尚变迁加以非难甚至嘲弄,但对国人而言至今并未失去其意义。因而,笔者愿在此不避炒冷饭之嫌疑加以修改而重新提倡之:“先要康德,再要黑格尔!”

【注释】

[1][匈牙利]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7页。

[2][英]威尔逊著,翁绍军译:《简说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3][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4][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