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治不是空洞的教化

德治不是空洞的教化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孟子讲的“求其放心”,都是要求发扬人心的道德本性,使社会成员和睦相处。孟子更是反对君子言利,认为这会遮蔽人的道德本心,为利而不择手段。因为上千年的儒家影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利益的都是无耻小 人。他和管子的理论殊途同归,但却比管子整整晚了两千 年。所以说,德治不是一种空洞的教化,是要有物质基础的。管子没有这么说。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千古名言。这句话反映了管子的高明之处。儒家都是从人性的角度为自己提倡的“德治”、“礼治”找依据和途径。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孟子讲的“求其放心”,都是要求发扬人心的道德本性,使社会成员和睦相处。孟子更是反对君子言利,认为这会遮蔽人的道德本心,为利而不择手段。两千年来,中国人总觉得把利益挑明了说出来很不光彩。合作做生意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不事先说好,你分多少,我分多少,其实心里算计得清清楚楚。生意做不成大家还是朋友,如果做起来、赚到钱就容易闹翻。外国人有契约精神,做事情会先把利益讲清楚,后面问题就容易解决,大家照规定办事。为什么中国人不这样做?因为上千年的儒家影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利益的都是无耻小 人。

管子很不同,他把老百姓看成受利益支配的个体,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管子在《禁藏》篇里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尽管通过后天修养可以改变,但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作为人,首要的和基本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才能考虑精神需要。粮库里空空的,眼看要饿死人了,还说什么礼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都是儒家嘴上说的,很虚伪,靠不住。管子就看得非常清楚,“衣食足,则知荣辱”。要对老百姓行礼教,首先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 穿。

西方也有“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的需求,也就是“衣食足”;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后面四种都是精神上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他和管子的理论殊途同归,但却比管子整整晚了两千 年。

饭都没有吃,衣服都没有穿,还谈得上什么德治?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人一顿饭只有二两面粉,自己都吃不饱,却还要你想着解放全人类。人家大鱼大肉的,谁愿意被你解放呢?所以说,德治不是一种空洞的教化,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不过,也不是说生活富足了,人的道德水平就一定提高。管子没有这么说。“衣食足”只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谈不上德治。有了基础之后,还需要做道德建设的 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