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化的目的

教化的目的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教化的目的关于教化的目的,可以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进行审视。内在方面是“开内”儒家认为,圣人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其本性是在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实践中,人随时都面临着欲望诱惑的挑战,如果不接受教化的引导,那势必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可以说,“开内”是荀子教化的目的设计。据此,不难推测,荀子的立足点仍然在个人素质的开发,而上面孔子则侧重在社会方面的要求。

3.教化的目的

关于教化的目的,可以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进行审视。

(1)外在方面的“致其道”

儒家看来,社会教化的目的主要是抵达道的境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第200页),在“致其道”的前提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第215页);对做官的人来说,工作以外,如还有余力的话,就投入学,学好了就去做官。在孔子的时代,私学刚刚产生,在社会的层面,还没有形成如以后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孔子一方面把学作为追求仕途的余事,另一方面又把它作为实现仕途的条件。在“学”与“仕”的关系里,我们仅凭此实在无法确定他更重视哪一边,结合其时代的实际情况,似乎还应该从文章原有的顺序来理解为合理。因为,在孔子或稍前的时代,官与学是统一的,一般的人是无法问津学的,官的位置对他们自然也是无法企及的,孔子也正是站在这一现实的土壤上,展开以上的议论的。

(2)内在方面是“开内”

儒家认为,圣人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其本性是在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实践中,人随时都面临着欲望诱惑的挑战,如果不接受教化的引导,那势必鼠目寸光,唯利是图。人在出生的时点上,仅仅是“小人”,而且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在后天的生活里,“无师无法”即没有外在教化的话,再加上遭遇乱世、乱俗,就是“以小重小”、“以乱得乱”,即乱上加乱,就无法开启内在的素质即“开内”,那“小人”就只能“唯利之见”(《荀子·荣辱》,第64页)即唯利是见,也就无法变成圣人了。可以说,“开内”是荀子教化的目的设计。

“开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开发内在的潜力的意思。据此,不难推测,荀子的立足点仍然在个人素质的开发,而上面孔子则侧重在社会方面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