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高深的智慧哲学

老子高深的智慧哲学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善与恶,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品质所具有的特征。难与易,主要是指人们对做事情心中所具有的态度看法而言的。“扬长避短”的意思是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刘备在投靠曹操后,为了避祸,实行种菜韬略。但是曹操还是怀疑其有大志,进行了以“天下英雄为谁”的对话。

第一节 老子高深的智慧哲学

一、关于老子的生平和思想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益没落,便骑青牛而去。讲解点为:老子出身有其神话色彩,相传出生时就是一个小老头,白发白眉,据说太上老君就与老子有一定的关系。

2.思想表现。第一,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道是自然,是万物的来源。例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老子认为自然界是运动着的,运动着的双方是相互转化的。第三,小国寡民的思想。例句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作品:《道德经》。

二、对立统一思想

1.矛盾对立的双方有哪些:

老子在第一则材料里面提出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老子在第三则材料中提出自见与不自见,自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

2.上述对立的双方的基本含义讲解:

美与丑,文中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善与恶,文中讲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恶了。

有与无,文中讲到“有无相生”意思是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

难与易,文中讲到“难易相成”意思是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

长与短,文中讲到“长短相形”意思是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

高与下,文中讲到“高下相盈”意思是高和下是相互补充的。

音与声,文中讲到“音声相和”意思是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

前与后,文中讲到“前后相随”意思是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自见与不自见,文中讲到“自见者不明”意思是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

自是与不自是,文中讲到“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

自伐与不自伐,文中讲到“自伐者无功”意思是自我夸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

自矜与不自矜,文中讲到“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3.运用相关事例和人物来明确以上几组对立统一的双方相辅相成的关系。

美与丑,《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就是一个美与丑的统一体。文中对加西莫多的外貌进行了描写,长得很丑,天生一双罗圈腿。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吉卜赛女郎免遭大主教克洛德的伤害。

善与恶,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品质所具有的特征。《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指人做善事需要逐步积累,不要认为一件善事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小而要去做。正如古人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难与易,主要是指人们对做事情心中所具有的态度看法而言的。首先来看难事与易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亦。”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难和易都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次,认识“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

长与短,我们认识事物时要运用比较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去对待,世间存在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我们祖国语言中产生了很多涉及这组矛盾的成语:取长补短、问长问短、扬长避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三长两短。现在我们以“扬长避短”这个成语来说明问题。“扬长避短”的意思是发扬长处,避免短处。我们以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说明,齐国贵族田忌曾经多次跟齐国王公大臣一起赛马,每次都以大败而告终。后来,在著名兵家孙膑的指点下,以自己最差的马与齐王的上等马对阵,以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对阵,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最终做到三局两胜。

自见与不自见,自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正如“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就厌恶它。这些是有道的人不会忽视。正是因为这些是人身上的缺点,所以,作者通过缺点来强调我们应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三、胜人与自胜的关系和知人与自知之间的关系

文中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具体说来就是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这里老子认为知人与自知之间的关系中自知要强于知人,胜人与自胜的关系中自胜要强于胜人。总之,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四、为人处世之道

1.天下大事都源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老子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够成其大。”意思是把有所不为作为有所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作为有所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行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去考虑问题,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去考虑问题。天下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细小的事情。

2.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和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文中的原话是:“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讲的是轻易给别人承诺的人也一定缺少信用,过多地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使困难增多。所以有才德的人遇到事情容易时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最终就没有困难。强调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要轻易给人承诺。给人承诺,就给人以希望,却最终以失望而告终。所以一般口惠而实不至是取祸之道。

五、做事情要有预见,要防患于未然

文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事物安稳时容易把持,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时解决问题,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在还没有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在还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也就是说老子主张我们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时时谨慎,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之心。(注:此文言含义是选修教材第75页课下第15个注释和第16个注释的融合。)

六、守弱处下的思想: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在老子论述的一系列矛盾对立项中,老子关注的是矛盾对立项中处于弱势和简单的一方,具体就是在“柔”与“刚”之间选择了“柔”,在“弱”与“强”之间选择了“弱”,在“贱”与“贵”之间选择了“贱”。但是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对立项太多,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老子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中,最为我们常见的思想就是,表面处于弱势的一方正是因为其弱势才成就了其强大的一面,这与我们普通人对于“强势”的理解和认识有着显然的差异,这体现了老子“守柔曰强”和“守弱曰强”的思想。在此列举以柔克刚的观点在《道德经》中的反映:“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克刚,即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2.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能够过分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主动去竞赛或竞争。因为在古人看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太优秀容易引起别人对你的妒忌,因为人是不能够离开社会独立存在的,个人会受到他人在不同程度的制约。举出实例:《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与曹操在许昌的一个故事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在投靠曹操后,为了避祸,实行种菜韬略。但是曹操还是怀疑其有大志,进行了以“天下英雄为谁”的对话。当曹操说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吓了一大跳把筷子掉到地上了,适逢天要下雨,打起了雷,刘备借势捡筷子躲到桌子下。后人有诗为赞:“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吓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3.如果说“知足常乐”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话,那么本文中的“知足”就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懂得知足后我们就能够想方设法去保护自己,自己的存在就能够持久而又有韧性,就能够不断地战胜对方而自己却不被转化掉。

4.我们要懂得委屈和忍让有其重大的作用。具体就是在委屈和忍让中求得生存,以便积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具体体现:第一,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对于此点让我们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不可以抢先做事情呢?我们说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先有优势,但是我们这里主要是从先的危害入手去思考的。俗语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锥子先乱”吗?第二,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于此点我们可以举出韩信宁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