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存世。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老子的哲学思想。

请先看一则故事:

人死了,亲友都要去吊唁,一般都会痛哭流涕,表示哀悼。但有一个人死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相传春秋时代有一个老人,叫老聃。他不是一般的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邻居们就不乐意了。大家拦着秦佚,问他为什么这样不礼貌?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秦佚又说:“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

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相传,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辞官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

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心想莫非是有大圣人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老子来后,关令尹喜知道老子要远走高飞了,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

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出现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风俗。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老子主张“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老子》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它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以诗的笔触、情致写文,使文章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句子以三言、四言、五言为主,短促错落,随处用韵,读起来有节奏感。《老子》中还有大量押韵、重叠、往复的章句。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次,《老子》的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常常简短几笔就能点出深意,传达出精深的道理。言简意赅,蕴含了很深的哲理,又带有浓郁的文学意味,使人能从鲜明的自然景象中产生联想。《老子》中有一些文字看似平淡质朴,却寄寓很深,耐人寻味。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再次,《老子》散文的论说艺术也有较高的成就。它往往赋予理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比喻等方法直接深化论点,显得雄辩有力。《老子》对论说的逻辑性也颇有讲求,往往层层推进,条理分明。

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爱好大自然,而对人事交往不甚经意,所著《五柳先生传》中也有真确表露:“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种好“闲静”的性格因素,也有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成分。他回归田园,只是与他所不满的现实断绝了某些方面的接触,他仍须继续生活在其所不满的现实生活中。为了对待人生和现实一切,这时他以道家思想“顺应自然”来看待人生,如他在《归去来兮辞》及《形影神》诗末端所表示的。至于世俗的是非、荣辱、物我、生死之见,他都以道家的齐物思想一概加以泯合,这些在其《饮酒》和《拟挽歌辞》中都有较集中的表现。

唐代大诗人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天道自然的无为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其次表现在他反抗腐败的现实,冲破一切人为束缚的精神上。他写了大量反对腐朽统治,轻视尧舜、破弃礼法,指斥不合理现实,嘲笑鲁儒、追求自由的战斗诗篇。他接受了庄子等人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并把它注入自己的作品中去。与此同时,李白思想上也受到道家消极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态度和访道求仙的愿望上,反映到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便是消极颓废,觉得世事无常,一切皆空。

以唐代大诗人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不仅将山水景物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在自然中表达一种回归自然、释放自由之心的情感。王维的交游及“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表明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待失意之事的淡然态度,这都显示了王维对“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观”及“隐逸”思想的接受。王维诗歌对道家典故的运用,对“青”“白”等朴素之色的偏好,对空灵、淡远诗歌意境的追求,以及诗歌的空白性与尚简的文风等,都是与王维接受、发挥道家审美思想分不开的。

(王宏明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