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创造性生存理论

马克思的创造性生存理论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马克思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预示着他的哲学必然会超出理性主义传统。马克思从黑格尔主义的理性迷梦中惊醒后,他走到了概念论的反面——注重对现实的考察。注重感性现实,无论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多少次转折,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通过人类力量的创造性维持或改变当前的生存状态,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创造性生存理论。我们将通过以下的阐述来分析马克思创造性生存理论的特征。

在前几个章节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力量形而上学的发展线索,无论是远古神话诗歌对自然力的歌颂,还是希腊竞技艺术对人类力量的陶冶,还是希腊哲学对践行力量的重视,都体现了古希腊社会独特的文化特征,这是以农耕方式为主的东方社会、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的文明形态所难以理解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溯“潜能”、“意志”、“欲求”等貌似非理性主义的力量形而上学的发展线索,反而能更有效地使人领悟西方理性主义的本质特征。中世纪主要处理的是“意志自由”问题,即个体的意志决断和无限的绝对意志(上帝)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屈从于上帝,意志屈从于理性。但从这个问题出发,产生了司各脱以个体意志的绝对自由为理论基础的意志主义。意志主义独树一帜,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把意志当成始源性的东西置于理性之前。另一方面,理性主义在近代的发展,也极力想弄清意志的结构,进而使理智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直接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熏陶,他的哲学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哲学明显带有黑格尔式的“理性把握意志”的结构。他对于黑格尔的观念主义(Idealism)的颠倒,“现实高于概念”的基调,强调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历史起点等等,都很难不与意志主义哲学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至于马克思哲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有的只是推断而已,事实上也只能是推断。比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很希腊化的题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他仍然坚持的理性主义结构来源于柏拉图主义;他的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目的——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几乎就是希腊精神贵族所期望的理想城邦政体。当然,有的哲学家如阿伦特说,马克思和希腊哲学之间的距离要远远小于他和恩格斯之间的距离。类似这种独断的意见也可稍微作为我们论点的佐证。

本书并不想别出心裁地将马克思解读成一个意志主义哲学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与“柏拉图—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传统相一致。然而,马克思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预示着他的哲学必然会超出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可以从他不成体系的哲学中找出意志主义甚至是存在主义的成分。

马克思从黑格尔主义的理性迷梦中惊醒后,他走到了概念论的反面——注重对现实的考察。特别是在《莱茵报》当主编期间同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施蒂纳、梅因、布尔等人)决裂,马克思感到了对“抽象问题”的苦恼,并且认真地注意到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由于报社主编会接触大量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林木盗窃法案”之后,马克思思想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这是他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题: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不能由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们根植于物质性的生活关系中。在此之后《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主义的影响,认为唯心主义只是借助主语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人”变成了观念的宾词。要理解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只能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

注重感性现实,无论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多少次转折,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人类力量的创造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维持或改变当前的生存状态,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创造性生存理论。通过感性原则而达到最真实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接近意志主义的思想成分。创造性生存理论并非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泛活力论和近代生命力主义(Vitalism)的简单继承,虽然它们共同主张超自然的能动性。我们将通过以下的阐述来分析马克思创造性生存理论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