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何以可能

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何以可能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人的存在和生存,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39]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可以将技术看作是与人相联结的耦合,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客体。因此,技术必须从人的活动中才能深刻理解,探讨技术,在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可以深刻地洞悉技术的本质。马克思生存视域的技术,就是把技术放到人的历史生存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来认识和理解。

四、合理性追问: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何以可能

技术哲学是元哲学的一个分支,如果从分形理论来理解,技术哲学必然全息元哲学的所有元素。如果抛开元哲学的视角和思维研究技术,我认为是残缺的。因此将技术的研究放到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视域之下,是有坚实的理论资源支撑的。

E.舒尔曼曾这样评价马克思的哲学:“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技术的发展,那么任何对技术和未来的研究都将是不完备的。”[35]本书不直接探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主要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哲学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技术的思考打开了方法论的大门。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围绕两个基本质点展开的:一是客体向度,即对以一定物质生产力为前提的社会存在基础和运动发展规律的关注;二是主体向度,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人类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地位的实践辩证法逻辑。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的辩证统一是通过生成性的创造活动完成的。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生成的创造性是通过一系列对象化活动完成的,按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理解,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自自然之中,“因此一方面为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6]对象化活动展现出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性。“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就是非存在物。”[37]

人类同自然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永恒的和即与的关系,自然物质世界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劳动对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首先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通过改善自然世界的面貌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自然世界构成人类共同利益存在的首要基础,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是全部历史活动展开的前提。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生产方式,即技术方式而展开的。

对于人的存在和生存,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理解这种社会性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造世界,即创造人化世界使人的内在丰富性得以形成和展现。从这个角度看,正如王若水先生强调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技术是人的最典型的对象化的存在形式。技术的本质首先应当从人的类本质中去寻找,或者说,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技术是人用以改变客观环境的工具或活动,其表面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或其他欲望的满足,但其实质却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存在,即是类的存在物。虽然在技术中,人的感觉和特性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技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技术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始终与人的生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工业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界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38]

技术是人的重要实践活动。“马克思没有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以实践为基点的哲学思考却使技术与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39]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可以将技术看作是与人相联结的耦合,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客体。在马克思生存论的视域下,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是知识,而是人在生存过程中与人不断生成整体,理解人必然要通过技术,而认识技术必须要理解人。因此,理解技术的本质的逻辑前提是理解和追踪人的本质。而人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与人性,因为人的本质与人性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规定,他们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实践活动铸就了人的本质,也可以说实践活动就是人的本质。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物质承载,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观;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形式。人在技术活动中产生、形成、生存和进化。恩格斯早就论证过——劳动创造了人。但劳动从来都是技术性活动,即使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器都具有技术性因素。技术因素的增强是随着工具的复杂性不断累积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关于人的定义也是从工具方面定义的:人是能够制造与使用工具的动物。工具就是最直观的技术物。因此技术与人是一种互为过程,人与技术活动同时发生,可以说,人创造了技术,同时技术也创造了人。人的本质是在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是技术活动所规定的。技术的本质是人所赋予的,没有人的现实生存,技术也就无从存在。当然,没有技术也就没有人的生存,也就没有人。两者是双建构关系。

因此,技术必须从人的活动中才能深刻理解,探讨技术,在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可以深刻地洞悉技术的本质。从人的生存这一角度去把握技术,从技术作为生存的建构环节来达到对技术和人的本质理解。人类的感性生活方式和技术体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回馈关系。人在技术中生存又在技术中发展。从生存理解的角度就是要从人的生存及其历史性的生存意义出发来理解一切存在物及其价值。马克思生存视域的技术,就是把技术放到人的历史生存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来认识和理解。正如有些学者而言“从康德到马克思,竟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预言。历史性的界限或许正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原因所在。今天人们捡起马克思的话题,犹如‘新左派’掀起的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一样,目的无非是想寻求一种出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40]

因此,马克思生存论为技术哲学研究开启了新的视域;同时,马克思生存论的运思方式使对技术的本体论追问得以可能;马克思生存论也打通了技术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建构论之间范式跨越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