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的界定和理论

创造性的界定和理论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创造性的界定和理论一、创造性的过程说关于创造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过程说根据创造性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创造性视为问题解决中的有不同质的几个阶段所组成的过程,其中以美国实用心理学家杜威和华莱士各自提出的五步问题解决和四步问题解决过程为代表。显然,它并未接触创造性的实质。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同属高层次的学习,奥苏贝尔和鲁宾逊的有意义学习将创造性列为学习的最高层次。
创造性的界定和理论_外语教学心理学

第一节 创造性的界定和理论

一、创造性的过程说

关于创造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有人曾统计出80多种有关创造性的定义。

人们对创造性的界定,总体上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创造性看成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关于创造性的过程说。过程说根据创造性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创造性视为问题解决中的有不同质的几个阶段所组成的过程,其中以美国实用心理学家杜威(Dewey)和华莱士(Wallas)各自提出的五步问题解决和四步问题解决过程为代表。

杜威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阶段,由产生问题、界定问题、借助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假设、产生迁移组成。华莱士把问题解决描述为:准备阶段(对问题的意识和明确)、孕育阶段(解决问题前的相对静止的潜伏阶段)、明朗阶段(经过潜伏准备后的突然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明了)、验证阶段(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四个阶段。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阶段步骤说。

创造性的过程说实际上是把创造等同于问题解决,即把创造性看成是具体完成某一件事情。显然,它并未接触创造性的实质。但是,从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和思考创造性提供了一些参照,为从一定侧面了解创造性提供了一些帮助,让我们看到了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同属高层次的学习,奥苏贝尔和鲁宾逊的有意义学习将创造性列为学习的最高层次。在他们的理论中分为六个层次,创造性被列为第六级,问题解决列为学习的第五级,仅低于创造性。可见,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的相关之处在于:(1)创造性在一定甚至相当程度上是通过一个人的问题解决行为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的特征,如问题解决的敏捷性、新异性,问题解决的低价性,即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最简单可行等反映出一个人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另外,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相关性也反映出了创造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即一个人的创造性不是有或无的关系,而只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创造性可以是相对于一个人学习或人生时间经历的先后而言的,例如,当一个人先前只能以一些较笨的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可是随着后来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突然想到了一种新的简捷的办法,这其中实际上也包含了创造性的成分;创造性可以相对于年龄段而言。例如,某媒体报道美国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他的家里研制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微型原子反应堆,而整个微型原子反应堆的建成竟是在该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建成的,并且这个微型原子反映堆的完善程度令科学家感到惊异,因而该大学生的创造性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其优秀的创造性在于其他同龄的学生不能达到这一程度。另外,创造性还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因素而言的,例如,世界上有些同样的重大发现或发明产生于一些彼此较少关联的时空环境中,甚至在诺贝尔奖的授予中,也有过两件发明或发现几乎同时发生而把诺贝尔奖同时授予给两个人的情况,这时,我们却不能说发明或发现稍后的人的创造性要逊色于做出发明或发现稍前的人。(2)高的创造性能够影响甚至决定良好的问题解决。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关联着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的因素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思维策略、思维方式、能力等,这些因素既影响一个人的创造性,又影响一个人的问题解决。离开了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过去的问题解决的经验和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创造性和问题解决却不是一样的。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的相关之处易于模糊人们对创造性和问题解决的认识。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却是具有质的不同的两码事,这好比说一棵桃树是桃树与桃树上是否结有桃子的关系,桃子树上结有桃子证明和反映出这棵树是桃树,而当桃树上没有桃时我们显然不能说这棵树不是桃树。说一棵树是桃树可以通过树上结有桃这一现象表现出来。同样,创造性可以从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中反映出来,创造性体现在问题解决之中,但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在没有进行问题解决时我们却不能说此人没有创造性。因此,不能将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等同,它们相互联系却又是不同的两码事。

二、思维方式或思维策略说

创造性的思维说源于创造性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关联。实际上创造性正是思维特性的一项品质描述。创造性的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谈不上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观强调创造性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有联结观、顿悟观、信息及加工信息论等观点。创造性的联结观认为,创造性就是大脑中的观念和关系的重新建立和组合,是大脑内一种新的关系的联结。联结说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例如,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人的行为在经过大量的尝试错误之后所获得的正确的或优化的问题解决的目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的联结,就是创造性的体现;顿悟观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创造性就是人建立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理解基础上所获得的突然的或顿悟的问题解决方法,类似于灵感的思维方式;另外,也有从信息及信息加工论观点出发,提出创造性的“信息转化说”[1],认为创造性就是进行信息转换,揭示事物新关系的思维过程。

总之,创造性的思维观通常认为创造性是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或思维策略的结果,或某几种思维方式策略组合的结果,因而,将创造性与某种思维方式或策略,或某几种思维方式和策略等同起来,在这方面,主要有:发散思维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统一说、形象思维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说、非逻辑思维说、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说、联想思维说、直觉思维说以及灵感思维说等等。

三、创造性的能力说

创造性的能力说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发现新联系,产生不寻常观念的背离传统思维方式的能力说”。该观点通常认为创造性是某种特定思维能力或一系列心理特征,特别是思维特征群所构成的能力,前者如吉尔福特的以发散思维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本质学说,该学说提出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当然,后来出现了一些不支持此观点的实验研究,因而又有人提出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统一说;后者如前苏联A.H.鲁克的创造能力说,A.H.鲁克认为,创造能力是一系列思维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探索问题的敏感性,压缩思维操作的能力,经验迁移的能力,知觉的完整性,概念的接近性,记忆的准备性,思维的灵活性,评价的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思维的敏捷性,预见能力,语言的流畅,完成的能力以及能力和创造潜力。[2]

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在采用群因素分析法研究人的能力构成时,将人的能力分为智力操作(intellectual operations)、材料(content)以及产品(product)三个基本参变量(parameter),或三个基本维度,其中智力操作分为认知力、记忆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求同思维能力、聚合能力、评价力;产品分为单位、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个子项;材料分为图形、符号、语义、行为四个子项。基尔福特因此将这三个维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有名的能力结构模型,如图11-1所示。

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纬度中的每一子项分别与另外两个纬度中的任何一个子项相结合,于是就构成了4×5×6,共120个基本的能力因素,但对创造性而言,基尔福特则只注重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认为其他能力因素对创造性具有作用,后来,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研究的质疑。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周冠生在吉尔福特的能力结构基础上认为,创造性是人将一种或多种智力操作运用到某种特定的心理活动而产生成品的过程。他将心理活动分为形象的活动和概念的活动两种,进而将人的创造能力分成5×9=45种特殊的能力,如图11-2所示。

四、创造性的人格说

人格说强调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

在人们研究中,人们发现了高的创造性者所通常具备的一些人格特征。这些特征有:独立性,思想作风不受他人左右和支配;灵活性,能从多角度或变通地看待问题;宽容性,尊重他人看法并从他人看法中吸取智慧,同时也能宽容自己的挫折和错误,在挫折和错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直到找出真知灼见,获得创造的灵感;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成就欲望,或强烈动机。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都具有无限操作的创造性潜能,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潜能被压抑着,被压抑的创造潜能表现在为人的自卑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成就欲望就会让被压抑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而获得创造,另外还有幽默感、冒险感、易冲动、阵发性、兴趣广度、自信心、独创性等等。

img65

图11-1 基尔福特的能力结构模型[3]

img66

图11-2 周冠生的能力结构模型[4]

专门以研究创造性人格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根据对62项个性特征进行研究,获得了美国、德国、印度、希腊、菲律宾五国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个性特征等级表(如表11-1所示)。

表11-1 托兰斯的个性特征研究[5]

img67

另外,托兰斯还编制了测量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相关量表,当然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相关量表,如里姆和戴维斯合编的《发现才能问卷》和《探索兴趣问卷》等。

结合上面四种主要的对创造性的观点,即创造性的过程说、思维方式策略说、能力说和人格说,创造性实际上可以界定为:进行问题解决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和创造性个性特征的总和。对创造性的如此界定,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创造性虽不同于问题解决,但创造性与创造性问题解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且一个人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反映出来的。创造性是属于个体的心理属性或心理特征,而问题解决是指实际解决某一问题的行为。(2)创造性作为人的心理属性,既包含一个人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又包含一个人的个性方面的特征。对创造性而言,思维特征与个性特征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而是共同产生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