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变量界定和计量

变量界定和计量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变量界定和计量一、竞争程度过去许多会计学者通过问卷提问的方式对竞争程度的计量有不同的尝试。②《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包含的指标较多,而且有的指标相关性很强。说明企业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评价指标的采用程度。

第二节 变量界定和计量

一、竞争程度(COMP)

过去许多会计学者通过问卷提问的方式对竞争程度的计量有不同的尝试(Hoque,2001;Zahirul Hoque and Wendy James,2000;Khandwall,1977;Lokmam Mia and Brian Clarke,1998;Khandwall,1972)。他们通过对有关竞争程度的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再把几个问题的得分汇总得到竞争程度的得分(见表8-1)。

本书借鉴了Lokmam Mia and Brian Clarke(1998),Khandwall(1972)的计量方法给出了7个问题,分别从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情况、生产(或服务)技术更新速度、新产品出现的速度、竞争对手的数量、公司占所在行业的市场份额、公司所在行业受政府管制的程度、公司所在行业价格竞争的程度等七个方面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根据七方面的得分汇总得到每个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COMP。每个方面的得分范围均为1至6,因此,COMP的取值范围为7至42。

表8-1 以往的研究对竞争程度计量的不同尝试

二、评价指标的采用程度(USE)与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IMP)

Hoque和James(2000)在对BSC使用程度的研究中采用了Hoque et al.(1997)曾经使用过的20项指标的方法。这些指标分别是经营利润、销售增长、投资回报率、劳动效率差异、材料报废率、生产准备时间、优等产品产出比率、次品装运百分比、新产品开发的个数、新专利个数、新产品的推广时间、客户满意度的调查、客户抱怨次数、市场份额、由于质量问题造成退货的百分比、发运及时程度、产品保修费用、回复客户的时间、从签订订单到产品发运的周期。他们将20个指标采用程度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到综合指标(BSC)使用程度的得分。之所以可以这样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20个指标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而且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本书借鉴Hoque和James(2000)的问卷调查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问卷中列出了9个方面的指标。它们是,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内部经营管理的指标、客户方面的指标、质量管理方面的指标、员工方面的指标、综合社会贡献方面的指标(2)。综合评价指标的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按9个方面的指标得分加总,财务指标的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按财务效益状况等4个方面的指标得分加总;非财务指标的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按内部经营管理等5个方面的指标得分加总。

我们请企业回答:①有哪些指标在日常管理或薪酬管理中被采用,采用的程度如何,分别按1—6选择;②各项指标被认为重要的程度如何,分别按1—6表示由不重要到至关重要分别填写。只要公司采用了某方面的一个指标,就视为已采用该方面的指标。采用的程度和重视的程度按该方面的指标中取值最高的指标得分(1—6)代表。这样做的原因在于:①使用综合业绩评价指标并不等于使用更多的业绩评价指标,而在于包含各个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②《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包含的指标较多,而且有的指标相关性很强。企业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指标都纳入日常管理中。这样,有的企业采用的业绩指标数量并不多,但包含各个方面,它的MULTIUSE反而高于另一个采用的业绩指标数量较多却集中在某个方面的企业。表8-2列示了指标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的各变量界定和描述性统计。

表8-2 评价指标的采用及重视程度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8-2中发现,MULTIIMP的均值、中位数、众数均大于MULTIUSE的相应值,CWIMP的均值、中位数、众数均大于CWUSE的相应值,FCWIMP的均值、中位数、众数均大于FCWUSE的相应值。说明企业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评价指标的采用程度。我国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实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公司业绩(PERFORM)

对于企业业绩的定义很多(如Simons and Merchant,1987;Miller and Friesen,1982)。Govindarajan和Gupta(1985)、Govindarajan(1988)、Govindarajan和Fisher(1990)的研究用了10—12个度量来定义业绩,通过对这些度量的加权来反映它们对相关业务的重要程度,他们采用的是一种主观方法来评价综合效益。虽然这种自我排列打分的方法由于有时潜在宽松的偏见而被批评,但由于其中的评定需要相对而不是绝对,而且该偏见是广泛存在的,每个企业的代表都可能对自己有潜在宽松的偏见,因此也就减少了对相关性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引入与同行业比较的“相对业绩”概念可以剔除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低评价误差。

这种方法也被其他的许多研究者(Abernetby G LilIis,1995;S.Perera,G.Harrison and M.Poole,1997;Hoque and James,2000;Abernethy and Lillis,2001)用于评价业绩。与这些研究者类似,我们对公司业绩的计量采用的也是一种自我排列打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要求应答者评定在过去的三年里,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自己所在企业每一个方面的相对业绩。然后将各个方面的得分加总,从而算出企业的Performance值。

Ittner et al.(2003)将业绩指标划分为短期财务成果、客户方面、员工方面、经营管理、质量、外部联盟、供应商关系、环境业绩、革新、社会等10个方面。本书采取了类似Ittner et al.(2003)的研究方法。我们请被调查者在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到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之间按1—6选择。根据研究特点,考察了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平均销售毛利率、设备有效利用率、总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客户满意度、职工满意度、产品质量、综合社会贡献、产品合格率10个方面的业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COMP)、业绩指标的采用程度(USE)、业绩指标的重视程度(IMP)和企业业绩(PERFORM)等变量的计分,本书采用了6点计分制。而国外的许多研究都采用奇数计分制,如Hoque and James(2000)采用了5点计分制,即按1—5选择,Abernethy and Lillis(2001)采用了7点计分制。本书采用6点计分制,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情况,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因为中国人常常喜欢中庸,如果采用5点积分制(奇数),被调查者最容易选取3(不好也不坏),采用6点积分制就迫使被调查者在3和4中做出选择(到底是好的多一点还是坏的多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