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看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佛教,它所祈求的终极目的,同样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即人的心理和情绪之中。而佛法中泛爱众生、三界火宅、万法唯识等思想,恰好在伦理、政治和哲学三个层面上具有满足上述认同的条件,因此被思想家们用作批判的武器,而形成了他们多维的宗教向度,同时又赋予佛教新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才使得20世纪佛学问题变得多姿多彩。

二、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16)

近代中国社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佛法自空门释子涌入居士长者之间,知识界竞相研习佛理而进退佛说,思想家公然为佛弟子而兼治佛学。佛学也由来世往生、极乐净土为终极追求的外在超越和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一变而为直面惨淡人生和对现实世界密切关注的世俗化的人文精神。佛法的空无旨趣、众生平等的信念、万法唯心的心性学说和普度众生的菩萨行,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争取民权的平等要求、实现个性解放和意志决定论的倾向,以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显而易见,佛学的转向说明宗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和佛教日益中国化的历史事实,而思想家和佛学的亲合却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革命的还是反动的,包括曾国藩、洪仁玕乃至孙中山、陈独秀),固有一种潜在的宗教势能。无论是信佛、佞佛,还是用佛、排佛,或我注佛经,或佛经注我,都表现了他们对佛学的极度热情。尤其是对现存社会持深刻怀疑和否定态度、意图变革现实的思想家,虽然不是宗教信徒和纯粹的宗教学者,其兴趣尽管也不在宗教的神秘殿堂,但他们对佛学的利用、改造和研讨所付出的努力,无处不反映他们意识中多维的宗教向度。

应当看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佛教,它所祈求的终极目的,同样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即人的心理和情绪之中。所以,上述佛教从形式到内容的入世转向,不仅说明有适合它自身转向的内在契机,有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而且从根本上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人,特别是这一群体中的精英,毕竟有促使上述转向的心理机制。具体地说,近代思想家不但趋向于个人生命的安顿,整个社会出路的解决,而且也关注着自然和一切存在的问题,存在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它表现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即心灵和实在界三个方面复杂微妙的辩证关系。而佛法中泛爱众生、三界火宅、万法唯识等思想,恰好在伦理、政治哲学三个层面上具有满足上述认同的条件,因此被思想家们用作批判的武器,而形成了他们多维的宗教向度,同时又赋予佛教新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才使得20世纪佛学问题变得多姿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