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谭嗣同的心识本体论,到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便是贯穿近代思想家以佛学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思辨形式的主线,也是近代哲学革命的主线。这是近代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也是近代思想家宗教向度在系统论述人和自然关系方面创造性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为主观吞没客观,在强调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的同时,否认自然界的实在性。

4.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哲学思想

近代思想家,由于佛教思想在他们头脑中的潜移默化和不断膨胀,趋向于把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视为某种统一体的统一观念,逐渐达到“神我合一”、“个体与本体合一”的境界,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明显地反映了他们的终极关怀,表现出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宗教向度。他们不仅以佛教的思维方式探求事物的本源,而且从佛法中关于“空”、“无常”、“中道”、“无尽缘起”、“万法唯识”、“识有境无”诸如此类的概念的论述,作为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思维资料。同时,借助上述统一的观念,揭示非神圣形象异化的本质,透过佛的佛性显示人的人性,建立起人为本位,从本体高度反观人生,且具有西方理性思辨内容,即兼顾名理和人事的哲学体系。

近代中国,整个社会急剧变革和重新整合,使固有的思想观念及共同奉守的伦理生活日趋瓦解。思想家有感于“精神饥荒”,力主“用宗教发起信心”,点燃了“创造精神”之热情。他们开始由皓首穷经,以经学形式论证王治问题,转向辩证思维,以哲学形式探讨世界本源、人的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由谭嗣同的心识本体论,到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便是贯穿近代思想家以佛学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思辨形式的主线,也是近代哲学革命的主线。

谭嗣同从禅宗的“本心”、华严宗的“真心”、法相宗的“质多心”,即阿赖耶识构成他的心识本体论,并以心为基点,以仁为势用,冲击网罗,然后复归于一心。如此一环一环的圆圈运动,便形成了他那多环式的“仁学”逻辑结构。这是近代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也是近代思想家宗教向度在系统论述人和自然关系方面创造性的表现。

章太炎取佛家真如,建立起他思想上的终极依托形式,即可以认知的真如本体,并把阿赖耶识作为真如的显现物,确立了以“自识为宗”的“万法唯识论”;基于一切物、规律“皆在阿赖耶中”,形成以佛解庄、庄佛结合的“齐物观”。真如本体论、万法唯识论、齐物观构成其法相唯识哲学的三个支点,终于完成了他的哲学革命。

熊十力以毕生精力“进讨竺坟”(47),“评判佛家空有二宗大义,而折衷于《易》”(48),以“反本为学”,强调“反求实证”的创造性思维,用主体构建客体,形成以本心为本体的“新唯识论”,即本心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他强调本心不是外在的事物,也不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是无形无相却遍于一切的真实和绝对。同时指出,这一真实和绝对是一翕一辟,恒转变化的统一体,即本心。它既是体,同时又是用,即所谓体用不二。由此证成心境浑融的哲学思想,说明人的认识,只有靠“反求自识”,“求诸本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把握一切,创造一切。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对佛法进行专门剖析是梁启超佛学思想的一大创造。他从“五蕴皆空”、“唯识所变”、“一切皆幻”三个方面说明自然界的本质,展开了“境由心造”的论述,从理性层面上为其认识世界、人生,以及“人类心能”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确立了根本指导思想。至于严复的“不可思议”说,则是对禅宗直觉体悟的认知过程的肯定。这些无疑是佛教辩证思维的方法在他们头脑中的再现。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的哲学体系以及其他思想家的哲学研究,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佛家“破对待”的相对主义方法,把一切差别泯灭在心识之中,从而突出了个体的主体意识,进而达到与本体的合一。但这种具有丰富辩证思维的方式,又包含了明显的病态的我向思维倾向。它突出表现为主观吞没客观,在强调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的同时,否认自然界的实在性。这既与无限膨胀心力,以心力战胜物力的近代社会思潮相吻合,也不可否认它是近代思想家宗教向度的创造性思维的直接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