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与人为演变

自然与人为演变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汈汊湖,由于府河、澴河、天门河、皂市河、应城河来水汇入,来水面积与湖面面积的比值为32∶1,远远高出一般湖泊的比值,汈汊湖成为有名的“统水袋子”,湖区渍涝灾害严重。由于府河、澴河改道,开挖汉北河,汈汊湖来水面积减少到1 936平方千米。汈汊湖高程在23.5米以下,有低湖田10 000公顷,几乎年年受渍,需提排才能保收,因而增加了低湖田的生产成本。
自然与人为演变_汈汊湖

汈汊湖初成年代在晚更新世后的云梦泽分离时期,那时浅湖沼泽普遍发生,气候潮湿,河流摆动,下切加强,使此处地势低沉,此雏形的形成有1万多年。

宋代以后,人们在此大举围垦,相继建成了许多圩垸。17世纪中叶,这里曾是“千里沃野”,为有名的“红粮官垸”,因刁姓居此,称刁家大垸。1980年4月,汈汊湖养殖场挖修精养鱼池,在湖内中心地带茅草岭发现的明代水井,即是当时围垸开垦的证明。明代开始,汉江开始筑堤,但上游地区的天门河、溾水、大富水及涢水等流域来水汹涌,汇入洼地,加之汉江筑堤后,汉江河床逐渐抬高,使内院之水无法排泄,形成了汉北地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刁家大垸成为刁家汊。由于上游来水量大,洪水泛滥时,洼地面积广达1 000多平方千米,形成汉北“巨浸”。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水泛涨,堤垸溃漫,民力难支,地方官员申奏朝廷,请求将垸废修,以红粮改为鱼粮。时东西汊湖、老观湖、中柱湖、沉下湖、大松湖、汈汊湖连成一片,成为独立的汈汊水系。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总面积达426.5平方千米,承雨面积达16 821平方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汈汊湖,由于府河、澴河、天门河、皂市河、应城河来水汇入,来水面积与湖面面积的比值为32∶1,远远高出一般湖泊的比值,汈汊湖成为有名的“统水袋子”,湖区渍涝灾害严重。

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将156个民垸合成59个垸子,缩短防洪堤线约200千米。针对来水面积大,汉江倒灌顶托现象严重,先后疏挖汪家河、张家河、汉川河,兴建了汉川闸、涂潭闸和老新沟闸。从1957年起,汈汊湖区围垦中洲垸、解放洲垸、汈东垸和顺河垸,围堤长度38.05千米,完成土方270.8万立方米,增垦面积11 964公顷。1959年,府河、澴河改道,两河8 321平方千米的来水不入汈汊湖,并堵塞了县河口、新沟口、曹家口,解决了历年来江水倒灌问题,减轻了汈汊湖洪水的压力,防洪水位较改道前降低了1.52米。1969年开挖汉北河后,上游来水一部分入汉北河经新沟镇入汉江,一部分流经沦河、府河、澴河由谌家矶入长江;还有两部分分别由曹家河和汉川河经县城附近的汉川闸两地入汉江,截走天门河、皂市河、应城河3条河流6 566平方千米的来水不入汈汊湖。由于府河、澴河改道,开挖汉北河,汈汊湖来水面积减少到1 936平方千米。

20世纪70年代初,始对汈汊湖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971—1973年,汈汊湖周围开挖了3条引水渠(南支渠、北支渠和分水渠);3条排水渠(汉川泵站电排渠、汉川闸排水渠、民乐闸排水渠);兴建了3座排水闸(汉川闸、汉川泵站自排闸、民乐闸,总设计排水流量800立方米/秒)和东、南、西、北4条排涝结合的连通渠(渠底高程18.3~20.5米,渠堤顶高程27.0~28.0米),形成了一个长16千米,宽6千米,总蓄水面积86.7平方千米的人工湖。其西半部为调蓄区,固定水面48.7平方千米,在此区西北面建有进泄洪闸,总泄水能力为400立方米/秒。东半部面积38平方千米,原划定为垦殖区,开垦耕地3 200公顷,湖水分别由民乐闸和汉川闸排入汉北河和汉江。当外江水位顶托、内湖水位达23.5米时,可开启汉川泵站和9座中、小型泵站,提排水入汉北河和汉江。1973年,湖内开挖10条干渠,总长163.2千米,其中汉川境内长108.7千米,天门境内长54.5千米,一线防洪堤长242.82千米,实现了河、湖分家、田湖分家,“统水袋子”汈汊湖从泛水湖转化为全封闭型调蓄的养殖湖泊。为调节和改善整个湖区农田排、引、蓄、降、提的能力,湖区59个民垸分成6个大垸系,先后兴建了汉川一、二泵站、分水泵站;开挖深沟大渠390条,总长11 45千米。为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了新型生态农业、养殖业、交通商贸和旅游业等。每年向市场提供成鱼和水产品达40 000吨以上。湖区周边基本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病得到控制。

汈汊湖分为调蓄区和备蓄区后,因保留调蓄水面太小,蓄泄不平衡,导致1980年和1983年四周高湖田严重水灾。1984年起退田还湖,原有的38平方千米的垦殖区辟为备蓄区,建有一座泄洪闸,泄洪能力为200立方米/秒。当水位达25.0米时,东西调蓄区的调蓄容积共5 400万立方米。1986年,毗连汉川一站,增建汉川二站(排灌结合),提排流量140立方米/秒(提灌流量最大可达120立方米/秒)。至2012年,汈汊湖区共开挖深沟大渠390条,总长1 145千米,基本形成“沟渠纵横,留湖调蓄,辅以电排,灌排结合”的新型水利化格局,实现河湖分家、田湖分家。

汈汊湖高程在23.5米以下,有低湖田10 000公顷,几乎年年受渍,需提排才能保收,因而增加了低湖田的生产成本。由于围垸将湖面分割,蓄水面积减少,湖水水位抬高,高程25米以上的高田排水不畅反而受渍。1980年、1982年、1983年3个丰水年受渍面积分别达32 933公顷、24 467公顷、33 000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1%、61%、81%。

1983年9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汉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将垦殖区退田还湖作为备调区的请示。1984年,退田还湖、退耕还渔面积64 118.7公顷,占低湖田总面积的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