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也可以说,万物生成于“空”,这种本然之空的非相之性,便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生发的源头,是事物生成的逻辑起点,就是本体!当然,这里老子说的空并非禅的本然之空,更不是旧约中世纪之初空虚混沌之空。就本体论而言,冯氏之见显然与僧肇《不真空论》遥相呼应,把

第二节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非相之性

如前所言,“空”是佛法,也是禅的重要范畴,但决非佛门专有。事实上,基督教也认为,宇宙之原初无形无相(Formless或者Without form),空空如也(Empty或者Void)。“地是空虚,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11)天地山河,日月星辰,花鸟虫鱼,以及人和世间一切精灵,都是上帝自“空”中所创。换句话说,世间万物的“有”,都来自“有”之外的“空”,因此从思辨逻辑上讲,“空”同样是基督教超越有限的范畴,是生成万物的本体。所以中文《新约全书》凭借对英文“言”的深层次的理解,参照希伯来文圣经,希腊文Logos的原意,索性将其译之为意义模糊、内涵宽泛的“道”,所谓“太初有道”,以此体现本体超越万有,与“有”相对的“空”的性质,并以“道与神同在”的界说,与基督教神本体的观念不离不弃。英文版本以Word译之,与中文“道”的翻译几乎是不谋而合。于是,创世之神,或者说上帝,就在神、神之言、言的概念转换中,一变而为具有“空”的性质的“道”,有形之神变成了非相之性,上帝创世的神本体也就成了抽象的“道”本体论了。

众所周知,“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老庄等道家代表人物用“道”标志宇宙万物发生的总根源和发展的总规律。《老子》中多处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12)。它的意思是氤氲,混沌,恍惚,混而为一,不可言传和名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者。它是宇宙万象生发的根本和源头,空无一物却又能化生万物。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空”自然有颇多相似之处。

其实,就基督教信仰而言,“三位一体”的核心教义,突出说明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的三个位格。圣父,或者说上帝,是超乎万物之外,贯乎万物之中,无形无相,无在无不在的“灵”。圣子基督则是“道”借圣母玛利亚感孕而生,形式是“道成肉身”,内涵还是肉身之“道”,是在永恒之中闪烁着的圣灵。圣父、圣子的有形之相,本质上还是与Logos相通的“道”和“灵”。英文《圣经》说“I am the way,the truth,and the life”(上帝既是真、生,又是通往万物本源之“道”。老子如果懂英文,他也会说“Dao is truth,Dao is life,Dao is way”),更明确地告诉人们,基督宗教的创世之神,也是作为终极关怀的普遍概念,是超越一切,至上的存在,是与“有”不同的“无”,是空,是太初之道。如此空灵拙朴,出神入化,与禅的本然之“空”异曲同工,实在也是一种非相之性。

正因为如此,基督教神学对神本体的论证,即本体论,无论是安瑟伦先验论的最完备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的“无因之因”,还是托马斯的五项论证,特别是康德依据伦理生活的需要,以实践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的道德论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善、美、幸福最终、绝对统一的前提与保证(直接说,上帝的存在服务于人的需要,这一存在事实上是不存在),都更接近佛法的本然之空。

不过,与基督教“空”的观念不同,佛法不把“空”作为事物生成的逻辑起点,缘生的理念突出的是万物皆因缘和合、相对待而存在,此有即彼有,此灭则彼灭,此生故彼生,由于存在的本身没有自性而为空。简单地说,存在的本身就是空。正因为如此,也可以说,万物生成于“空”,这种本然之空的非相之性,便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生发的源头,是事物生成的逻辑起点,就是本体(Noumenon)!所以,有人称之为“无执的本体”(no committment ontology),认为佛教“空宗”的观点,否定有不变本体,但对禅宗而言,空的概念与龙树的空又有所不同,不是以缘起破一切本体,而是以佛性为本体。(13)这与我的观点大体相同。不过,我称之为非本体的本体论(Ontology without Noumenon),说明缘生否定本体,同时又确立了一个以非相之性为本体的本体论,明显地表现出思维上的二律悖反。(14)这也是同基督教神——灵——道本体论不谋而合的。

当然,谈空说有毕竟是难以理解的超验的知识,见仁见智,在所难免。不过《老子》对空的阐释应当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5)

与辐不同,毂是空的,轮子才能转动;器是空的,才能盛装物品;房子门窗是空的,才能用以居住,所以老子的结论是:无,或者说空,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存在,也可以说只是界定这一存在的概念!

当然,这里老子说的空并非禅的本然之空,更不是旧约中世纪之初空虚混沌之空。禅对事物生灭的认识也不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本体论,而是“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没有原创,没有本体的非本体的本体论。不过我们能够藉此理解“空”是与“有”不同性质的存在,也就不致盲人瞎马,甚或谬种流传了。

如上所言,“空”是“有”之外的存在,是超现实、超经验,或者说超越有限的无限。按照冯友兰的分析法,任何一种东西,它是一种什么东西,就总不会是另一种东西。一个概念既有外延,又有内涵,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外延包括的事物越多,对概念的内涵限定就越少,少而又少,少至最后,就只剩下“有”或者“存在”这样一个内涵限定。但是“有”这个概念却不能包括“无”,无是超越有的另外的事物,而“空”则包括了有和无,但这个“空”不是真的“空”,因为它包括了有和无,它有内容,所以,对空还要空,连有和无都不包括,所以佛教说“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非无”,总之,空其所空,空而再空,这种空而后空,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否定之否定是肯定”,它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是双向二重否定,这是一种完全否定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更是禅宗崇奉的万物之源——什么也没有,甚至连没有也没有,才可能什么都有,才可能化生万物。

冯氏把空视作与有不同,与无也不同的概念,他是从认识论方法论上分析空和无的,这里姑且勿论。就本体论而言,冯氏之见显然与僧肇《不真空论》遥相呼应,把握了佛家以空“性”为本体,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特质。

汤用彤先生曾经指出,“从来谈空者,各有不同”,心无派讲心空,即色派自号即色空,本无派则强调本空,僧肇却认为“诸法假号不真”故谓之空,所以自称不真空,说明本体无相,超于有无。(16)佛法以此非相之性为本体的意向也就毋庸讳言了。

正是《坛经》充分发挥了这一辩正思维,以庄老思想诠释缘生的理念,明确指出“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相离相”,“于念而不念”,以此为人的本性,从而引导人们“识心见性”,与无相之本体合一。看似有形的心本体,事实上却是无形无相之性为本体的性本体论。(17)禅宗讲三十六对法,要求“出入即离两边”,“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否则,“著空,即惟长无明;著相,即惟长邪见”,以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把本体无相的理性思维,融会在洋溢着现实意义的生命哲学之间。

综上所述,禅以缘生的非本体论,顺化而为万法藉此而生的性本体论,与基督教的原创世界,由空而Logos,而神(上帝)、灵,而言,而道,都是以本然之空的非相之性为本体的本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