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般若空之精华

依般若空之精华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转识所能了知之一切法亦随同依止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即不能运作,无异死人,故如来藏又名所知依。不但《心经》之经名已显示有如来藏,经文中更是处处密意说明如来藏,甚至明言如来藏就在身中——不离色蕴而有本心。并说明此如来藏空性之真实心,远离六根、六入、六尘所生诸法。

第二十二章 依般若空之精华——《心经》——证有如来藏

大乘般若空之精要在《金刚经》,《金刚经》之精华便是《心经》。简要无比,直指人心,故名《心经》。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汉译智慧,波罗蜜多汉译到彼岸,到彼岸者涅槃解脱之彼岸。心者真实之心,不生不灭之心,体如虚空,犹如金刚,无人能坏的心。经者佛为众生所说契机契理之语言;或记录成文字,能有条理地表达佛之教诲,是名为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即:“指导众生运用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契机契理而解说金刚心空性真理的语言文字。”

如前所述,色受想行及前七识皆非金刚心,不能自在,故《心经》所指之真实不坏心即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阿陀那识、种子识、所知依、心。总有七名,略述如下:

一、阿赖耶识:谓有学位之三乘圣人及一切凡夫异生之真实心,虽离能所分别,而仍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体性,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丧失,故仍有能引分段生死之有漏种子。

二、异熟识:谓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及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断未断,皆尚有善不善业异熟种,能引生死异熟果报。故二乘无学圣人虽断分段生死,仍不离变易生死,畏惧分段生死故取涅槃。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者,虽断分段生死,不畏分段生死,以愿力故而受后有,现有分段生死,实唯变易生死。大乘无学圣人既证解脱,犹能以愿力不取涅槃而受分段生死,乃因其真实心中尚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之种子,故名异熟识。

三、无垢识:佛子历经资粮、加行、见道(通达)、修道及究竟等五位三大无量数劫之修行,而使凡夫地之真实心中一切有漏法种转为清净无漏法种;此第八识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唯在佛地,方得纯净,故名真如——无垢识。未至佛地不名无垢识,不名真如,仍有变易生死诸异熟种故。禅宗中土诸祖所悟真心乃是阿赖耶识,方便说为真如。西天大迦叶乃至达摩等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修学禅宗之般若禅,而得开悟,乃是悟得异熟识,方便说为真如;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尚未现前故。

四、阿陀那识:如来藏于凡夫异生位乃至佛位,皆能执持诸法种子及有根身,使不败坏,故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者执持之义也。

五、种子识:不分别拣择而能自动地、普遍地执持一切杂染法及出世间法种子,故名种子识。

六、所知依:见闻觉知心等六转识及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末那识皆依止如来藏、真如——第八识——而有。七转识所能了知之一切法亦随同依止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即不能运作,无异死人,故如来藏又名所知依。

七、心:如来藏由一切善染诸法熏习本有种子而积集构成,故名为心。由有此心,能生三界有情,故名为心。由此心积集一切诸法善染业种,能与共业有情因不可知执受而变现世间,故有世间之成住坏空。能现世间,故名为心。

不但《心经》之经名已显示有如来藏,经文中更是处处密意说明如来藏,甚至明言如来藏就在身中——不离色蕴而有本心。如来藏者佛所说之般若空性也。故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吾人色身虽由父精母血四大假合而成,若无如来藏安住于受精卵,不能生长成形。色身既由如来藏藉母血中之四大变现而成,故色身之内即有如来藏和合执持而住,故说色身本身即是空性——如来藏;又说空性如来藏即是色身;故说色蕴不异空性如来藏,如来藏空性不异色蕴。未证悟者不明此理,每以思惟所得而用因缘无常、缘起性空之法解释之,不明佛意也。

《杂阿含》第一一○经亦如是说:佛告火种居士:“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

观乎上引《阿含经》,佛所开示“色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亦完全印证般若《心经》所说,法同一味。

“色即是空”——色蕴即是如来藏空性,“空即是色”——空性如来藏即是色蕴;“色不异空”——色蕴与空性的如来藏没有不同;“空不异色”——空性如来藏与色蕴亦无不同。此乃《阿含》所说“非异我”也。

此四句后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说受想行识四蕴同于色蕴,亦皆如来藏空性本体所构成,亦即是如来藏空性——《阿含》所说“非异我”也。

五蕴与空性如来藏非一非异,五蕴若是如来藏空性,则五蕴坏时,如来藏空性亦应败坏,故非是一——《阿含》中说“非我”。若云五蕴非如来藏空性,佛子便将离五蕴而觅如来藏空性,却成外道——心外求法;故非是异——《阿含》中说“不异我”。

于开示如来藏空性在五蕴中之后,为防众生误会五蕴之色身及识蕴知觉心等即是如来藏空性,随后便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依此经文便知如来藏真心——空性,就在色身中,就在受想行识四蕴运作之每一剎那中随缘而应,与五蕴和合似一,但不就是色受想行识——《阿含》所说“五蕴非我,非异我”。

并说明此如来藏空性之真实心,远离六根、六入、六尘所生诸法。此心无生老病死,不会一切法,从来无所得;本自具足故,不增不减故。此空性心永远不生不灭故,菩萨转依此心而证无我,故无恐怖。

三世诸佛皆因悟此智慧到彼岸之法而成佛,故云《心经》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无有一咒能与之比拟。便说咒曰:“去吧!去吧!度过去吧!度到彼岸去,迅速成就正觉吧!”

既然五蕴非真,第七识不能自在,须依如来藏而生,则于此五蕴七识之外,另有能到彼岸安住涅槃之心,当知即是空性——如来藏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