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依《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般若经》六百卷,其扼要旨意即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仅以前十分之摘录证有如来藏。然佛说《金刚经》中,处处密意说有如来藏,故虽说空,不同断见外道之空。若无如来藏真心,二者舍报后应无不同,妄心皆灭故。若所说表示如来藏之语言即是如来藏,则语言出口时,如来即应现于空中、语声中,故云“不可说”。以不证如来藏故,或成声闻、或成缘觉。若无如来藏,三乘一切法皆成戏论。

第二十一章 依《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密意证有如来藏

《大般若经》六百卷,其扼要旨意即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此经总有三十二分,分分皆有密意说如来藏,未悟之人所不能知。仅以前十分之摘录证有如来藏。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分叙明此经是佛说。此经主旨乃叙述如来藏,若以缘起性空之义解说此法,名为未见道者。若无如来藏,佛所说法成断见论,何异外道?然佛说《金刚经》中,处处密意说有如来藏,故虽说空,不同断见外道之空。此分中,几乎句句皆示有如来藏,悟者禀于佛戒,不敢明说尔。

善现启请分第二 佛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若《金刚经》所说是一切法空,同于外道断见论者,则佛子降伏妄心,安住不动,精进持戒,专修梵行;与俗人之不降伏妄心,四处攀缘享乐,二者舍报之后有无不同?若无如来藏真心,二者舍报后应无不同,妄心皆灭故。若无不同,则一切人不必学佛,佛亦不须出现于人间。以有不同,故有智者修学佛法,不乐五欲,以舍报后有如来藏随业受生或得解脱故。乃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说一切有情众生,若有缘者,佛皆灭度之。灭度四生三有之无量有情后,实无一有情众生得度,唯有各各有情之七转识灭而不生耳。七转识灭后,如来藏空性不再于四生三有之中现行,名为涅槃,名为得度灭度。如来藏非众生,故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众生者,五蕴和合,分别一切法;末那执五蕴及如来藏体性为我;若证般若空,便解如来藏。五蕴七识等能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来藏则无此四相。佛云菩萨若有此四相者即非菩萨。众生未证悟前,皆不离此四相,若证如来藏空性,方能离此四相,方名菩萨。若无如来藏,菩萨离此四相,便同断见。

妙行无住分第四 佛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菩萨于人间布施时,分明不离色声香味触,若离此五尘即无有布施,佛因何云:应离五尘布施?云何又云离五尘布施者其福无量?

学人应知:菩萨以五蕴七识而于五尘中布施时,同时有一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而行布施之心;若离此心,菩萨修布施波罗蜜永劫不能成就,此心即是如来藏也,此心不会六入故。若住此心而行布施,则亲见布施之时,无施事与施者,亦无受施者,三轮体空,不住五尘而施,方真菩萨也,否则佛成妄说。谓一切布施皆不离五尘六入,故知于色声香味触之布施中,有一不住于五尘而同行布施之如来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佛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段经文,佛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皆是虚妄,此四相乃由五蕴七识所成,皆非真实。若于此四相之运作中,见到另一个不住于四相中的无相的如来藏,即名为见到如来;如来同此法身故,如来藏无去如去、无来如来故。既于虚妄的一切相中,可以见到无相的如来法身,故知不同断见外道之一切法空或一无所有,此即密意说如来藏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佛云:“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举凡新学菩萨,未曾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者,于此经章句而生信心,必皆不能以此为实,必皆以此为空。若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之久学菩萨,于此章句而生信心者,方能以此为实,方知空中有不空者,乃不以此经所说为空。

如前所述,六识间断,不能持诸善种来至今生,末那恒内执我,是作主能熏之心,亦是六根所摄,非能持善业种来至今生。既有能信佛说《金刚经》者,从过去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而来至今生,于佛灭后之最后五百年尚能闻而生信,当知必有另一能持善根种子来至今生(佛住世之时)者,此心亦将持此善种往至正法住世之最后五百年,而于此章句生信,以此为实,不以此为空,当知“实”者即是如来藏也。

无得无说分第七 佛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得无上正等正觉者,五阴及末那识所得也。如来藏本身无分别、清净性、无境界、无所有空性,不可谓如来藏于法能有所得。一切法皆从如来藏生故,故佛成道时,其真如法身未曾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可得,本自具足故。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非有说法,非无说法;若道佛有说法,法身佛——真如——从未说法。若道佛未曾说法,应身佛却明明说法四十九年。

若道佛说法四十九年,常常说到法身如来藏,它所说的法——语言、文字,却又不是法身如来藏。若道法身佛从未说法,其实它在人间时却又不断地在说法,一切真悟之人皆以法眼能闻。故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谓如来所说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藏能以一言道出,闻者即解,然所说之音声语言则不是如来藏。若所说表示如来藏之语言即是如来藏,则语言出口时,如来即应现于空中、语声中,故云“不可说”。

声闻人若读《金刚经》,便道一切皆空,无一法可得。缘觉种性者若读《金刚经》,便道一切法皆缘起缘灭,缘起性空,故无一法可得。菩萨种性之人读之,便解如来法身无一法可得,然非无法身。故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以不证如来藏故,或成声闻、或成缘觉。以证如来藏故得成菩萨,未来世中永不成为声闻缘觉种性,将来必定成佛,皆因修学无为法之不同,故有三乘贤圣之差别。

以如来藏故,言有佛可成,彼不断灭,能至无量数劫后成佛。以如来藏故,言无佛可成,彼真如非蕴,永不成佛故。以如来藏故,言成佛时无有一法可得,本来具足,非从外得故,无所得故。若无如来藏,三乘一切法皆成戏论。

依法出生分第八 佛云:“须菩提!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经”者如来藏也,若无如来藏,一切法皆成戏论。如来藏含藏一切法,不唯《金刚经》,一切经法乃至十方诸佛无上正等正觉,莫不皆由此一如来藏出生。故若有人为他人说此经,乃至少到只说一首偈,其福远胜他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然此佛法实非佛法,如来藏真如非佛故,是空性故。若谓佛法,即成世间语言文字,即非如来藏,即非佛法。一切法由真如如来藏出生,故真如如来藏又名“一切法”。依法出生者,依如来藏而生一切法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云:“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十方众生同一法身”,皆是以如来藏为其本体(非共有一个法身),成阿罗汉道者,乃五蕴及末那识。如来藏真心本身乃无分别性,离见闻觉知,故彼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五蕴及末那识对自身及如来藏之执着已完全消除,故名无我,亦不自念已得阿罗汉,无阿罗汉可得故。五蕴假有非真,末那识念念生灭变易,非自能在,皆非真实;取涅槃出三界时,五蕴七识皆归消灭,若无如来藏,是谁修行后能出三界?是谁能证阿罗汉道?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来藏自身具足一切法,只因烦恼遮盖,不能显发,若去烦恼,一切诸法自然渐渐显现。先除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即出三界。后除无始无明尘沙上烦恼而得成佛。成佛之时亦无所得,唯是显现本具一切诸法耳,故云“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皆是有境界法、有入出法、有间断分段之法,即是生灭法,非真成佛也。于真如而言,亦无一法可得,无佛可成;但非断灭空,否则即成断见外道法,故知有真如,有如来藏。

又菩萨庄严佛土,实无佛土可庄严,真佛土者常寂光净土也。常寂光土即是真如境界,未成佛前名为如来藏(阿赖耶、异熟、庵摩罗),真如非土,唯是真如境界,是名真佛土。《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此是唯心净土,非一切有形相法、有物质法、有光影法所能庄严。菩萨庄严佛土者,乃是净除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而转变其第八异熟识为无垢识——改名真如,是名庄严佛土。如此庄严佛土,非世间所谓庄严,故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此名菩萨真正庄严佛土。

佛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蕴身心及末那识皆有所住,不离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离此六尘之心方名无所住心。既云无所住心,即非能知能觉等五蕴七识心,既能不落于色声香味触法中,不起知觉心,而又时时能生真心,可知于色受想行及七转识之外,别有一心。此心不在六尘境中攀缘了知,与身同在,与能知能觉心同在,与受想行同在,它不分别外境内境而时时刻刻不曾间断地运作;它本性清净,不分别善恶美丑,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却能随缘而应,时时生其心,当知即是如来藏也。

菩萨应依如来藏体性而住,不缘六尘内外境界而生其心,净除一切人我执及法我执,而不应取涅槃。若取涅槃即非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来藏不再出现于三界之中,其心不生、不现行,则不能修菩萨道、不能利乐有情、不能成佛也。既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知于能知能觉之心外,另有一个无分别性的、无所住的如来藏,于应缘对境时不断地生其心、不停地运作,故知定有如来藏。

无所住心乃如来藏心,非能知能觉之心,非寂照中之明觉心,非定中能知能观、了了常知之心,非能作主之心;此诸心不离五尘境故,即使打坐进入无见闻觉知境界,正是《楞严经》所说幽闲法尘境界,住于未到地定而已,与定相应之心皆是有所住心,不离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弥勒菩萨说之为“意识相应地”也。有所住心即非空性,境界分段入出之心即非空性;于一切时(睡时醒时、定中定外、闷绝时清醒时、生时死时)皆无所住之心方名空性,永远不落于境界分段入出法之心方名空性,方名“无所住而时时生心”之真实空性。既云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当知必有如来藏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