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空”为美的“般若绝境”

以“空”为美的“般若绝境”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美?意思是说,“空”的境界,即是“般若波罗密”。这个“道谛”,也就是实现超脱到达空境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般若波罗密”之妙境,而悟道之法,亦称为“妙法”。看来,佛家以“空”为核心的一切“妙境”、“妙色”、“妙土”、“妙旨”、“妙法”等等,都具有褒美之意,和美的观念是有联系的。

什么是美?佛学中没有明确的回答,但不等于说佛家没有美的观念。如果说,道家把“道”看作是最高的美,那么佛家就把他们所追求理想境界——彼岸世界,即净土,看作是美的最高境界。道家把“道”解释为“无”与“有”的统一(上一章已有具体说明),而佛家的道(佛道)则是“空”与“色”的统一。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生活在公元2世纪中叶的印度大乘佛教奠基人龙树在他的《中论·观四品谛》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佛家说的“因缘”,是指事物之间相对的依存关系。“假名”是假借的概念名相,“中道”就是排除事物间的这种因缘关系,离开名相,达到“空”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真理,也即是中道。“龙树这个空是主观与客观的泯灭,没有任何性质或规定的内容,也是理智或科学思维所不能及的存在。”(参见黄心川《试论龙树的中观哲学》)他在《大智度论》中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密。”意思是说,“空”的境界,即是“般若波罗密”。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第一等不可超越的智慧,而波罗密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彼岸。这彼岸世界,也就是佛家理想中的“万法皆空”的极乐世界。在佛家看来,现实世界是苦海,当然不可能有道家所说的那种“常道”之美,只能有“非常道”之美;一切物质现象,包括人的存在,都只不过是“因缘生法”中出现的幻影,不是实体,没有“自性”,都是空的,所谓“色即是空”。只有那“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的虚空境界,才是最高的实在。由此可知:涅槃——彼岸——极乐世界——空,就是美。

再从佛教的“四谛”和“十二因缘”说来看,核心是一个“苦”字。“四谛”中第一个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第二是“集谛”,讲造成苦的种种原因;第三是“灭谛”,经过涅槃,超脱苦海;第四是“道谛”,到彼岸的最高境界。这个“道谛”,也就是实现超脱到达空境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般若波罗密”之妙境,而悟道之法,亦称为“妙法”。《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看来,佛家以“空”为核心的一切“妙境”、“妙色”、“妙土”、“妙旨”、“妙法”等等,都具有褒美之意,和美的观念是有联系的。佛学经典有《妙法莲华经》,以“妙法”和“莲华”命名,皆有褒美义,而莲华(即莲花)被视为最纯洁之物,是吉祥的象征,且莲花以开花(因)与结果(果)同时为特征,超越世间一切植物花果,乃更是美的象征了。所以,佛祖的宝座为莲座,往生净土为莲胎。总之,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显然表现了一种出世的思想。但佛教的这种出世思想究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窃认为不可作简单化的理解。其实,佛家的所谓出世是与入世统一的。佛家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与一切厌世主义者、损人利己之徒、混世魔王等等不善之人,是无缘的。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在这里,不妨依佛学的基本理论对佛家的人生观作一简析。

第一,从佛学的“因果律”来看,因果,即因缘果报。佛家认为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也就是种何因,得何果,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善果,种恶因得恶报。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从“业力”的立场来看,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贪婪、瞋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私净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心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以“阿赖耶识”说来看:佛家认为阿赖耶识(俗称第八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忘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自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在佛家看来不在目前的肉体的感官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瞋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除尽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可恢复本来的明净,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从佛性的立场来看: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减,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孟子》云:“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为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成佛,乃是佛家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

由是,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即堪忍苦)世界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