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目标指向。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将倡导和谐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时充分肯定了他们“提倡社会和谐”这一点,认为这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到了“消灭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未来的理想社会就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一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历史。社会和谐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规定的本质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越是和谐,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越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目标指向。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从而系统地提出和谐社会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睦和谐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展现社会和谐这一本质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