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国际服务贸易思想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国际服务贸易思想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部门发展动力不足,传统服务部门的贡献度偏高,服务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国际竞争力提升幅度不大。从理论基础和指导上,经过创新的马克思国际价值和分工理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的启示。中国应努力摆脱这种不平等交换的服务贸易模式,争取实现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正常获利或超额获利。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有关服务贸易理论的著作,但其思想体现在世界市场理论、国际价值理论等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中,尤其对于运输服务以及劳务服务的深入阐述,已经说明了二者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散见于各处的论述中找到马克思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马克思时代开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年轮中,新技术革命不断涌现与世界市场的持续扩张,各个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型的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开放型经济为国策、以发达的市场体系为纽带的大融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社会由内而外向全球扩展,对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及其作用规律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国际价值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变化与特点。服务经济社会背景下,信息科技因素在国际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显化;国际价值规律在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实现国际价值实现的方式多元化发展,同时,贸易保护兴起背景下的国际价值实现路径障碍多重化演变。

当然,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路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服务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产品国际价值的特征决定了其转型和国际转移与货物产品不同,致使现实中各国发展和开放服务贸易过程中产生诸多“疑惑”和“悖论”。例如,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却不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对此,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能够清楚解释服务产品国际价值转移的本质,使得“疑惑”和“悖论”迎刃而解。中国的服务贸易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自觉履行入世协议书中的具体承诺和减让,部门开放广度和深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推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部门发展动力不足,传统服务部门的贡献度偏高,服务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国际竞争力提升幅度不大。因此,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担负着推动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重任。从理论基础和指导上,经过创新的马克思国际价值和分工理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的启示。

第一,打破国内垄断,提高服务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国内服务市场的比较充分竞争是中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马克思所论述的“利润平均化”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流趋势。实现利润平均化的核心手段是先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局面,促使服务产品在国内统一市场环境下能够公平竞争,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这是因为相对自由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充分国际市场竞争会推动各国服务业的利润平均化运动更为活络,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一般规律而言,服务产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是建立在已经参与了国内比较充分竞争的基础之上,即在国内利润平均化的主流趋势下已具有竞争优势,才可能挑战更大的国际市场,否则在面对国际竞争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利润平均化,其结局就只能是被国际市场所淘汰。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国内统一市场还未真正形成,服务业垄断程度较高,计划经济因素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呈现“两张皮”,行政性准入限制这只政府的隐形之手,还存在于一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销售过程中。尤其是地方保护主义更为普遍,地方与地方之间服务市场的融合不够,交流匮乏。因此,中国必须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打破服务业“条块分割”的局面,完善各类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利于发展服务经济的健康社会以及法制环境,尽快形成服务业的国内统一市场,确保服务产品价值形成所需的各种要素,能够自由买卖和便捷流转,进而加快参与服务业国际竞争的步伐。

第二,国内服务业相关价值链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是我国服务贸易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根源。

中国作为在服务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贸易大国,要提高国内服务业相关价值链的生产社会化程度,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人才素质,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从而争取服务产品国际交换中有利地位。发达国家从服务业价值链的分散化阶段,走到今天的服务业价值链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离不开服务业价值链整合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服务产品价值形成所需的根本要素。除此之外,也离不开“自由、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创新能力和服务业交易效率。中国目前仍处于服务业价值链的低端,廉价的劳动力给发达国家以“低价”来消费我国服务产品的剥削空间。中国应努力摆脱这种不平等交换的服务贸易模式,争取实现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正常获利或超额获利。因此,中国需要持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力的培养,以保证为中国服务业价值链的整合与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三,中国应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摆脱国际服务贸易交换中的不利地位。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对于国际价值规律理论中交换问题的揭露,促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思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换本质,只要存在生产服务产品所需的劳动的生产率的高低差异,就会出现服务产品国际价值的高低之分,从而决定了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国际剥削难以避免,发展中国家不能因此减弱参与服务贸易的积极性,而更应针对服务贸易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给本国服务产品所带来的危害寻求弥补措施,拓展特色服务产品出口的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一种有效路径。中国服务业的国别生产率总体而言,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一些传统的旅游、运输和建筑等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地位。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大趋势下,这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领域更应积极“走出去”,开拓新兴国家市场。一方面,紧盯新兴市场的服务业发展状况,通过服务产品差异化,并充分利用服务贸易领域的双边、多边以及区域性自由贸易谈判,与发达国家展开角逐。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开放进程,充分利用中国在亚洲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多元化市场的开拓不能忽视最不发达国家的服务市场,尤以拉美国家为主,通过开展技术合作与政府援助,争取开辟新的服务市场机遇。

第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是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

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决于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占GDP比重是评判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社会发展是否达到现代化主要标准之一。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相比较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不到50%,服务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态势,近几年呈现加速扩大之势。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调整服务贸易结构,大力推动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一直处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差的贸易条件和不利的竞争地位,其中主要原因是提供的服务产品附加值低,而替代率高,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因此,应加快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的供给,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后来者,中国应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国外先进国家的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英国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日本的“社是”与“社训”服务业发展的理念,等等。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离析出本源的、内在规律性的关联。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等基本原理仍然是指导我们正确分析和看待当代国际贸易中出现新问题、新趋势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中国要紧抓住全球化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促成自身的赶超型发展。尤其在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的今天,面对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复杂问题,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和理性。

【注释】

[1]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

[2]王克玲:《试论马克思对商品概念的三次扩大》,《中国卫生经济》1985年11期。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5]同上。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

[7]同上,第150页。

[8]同上,第163—164页。

[9]同上,第435页。

[1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159页。

[12]同上,第158—159页。

[13]同上,第149—150页。

[14]同上,第160—161页。

[1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

[1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0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5页。

[18]同上,第66页。

[1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4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页。

[21]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22]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3]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24]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1 期。

[2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1页。

[26]同上,第1022页。

[27]杨圣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价值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8]袁文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1990 年版,第44—47 页。

[29]杨圣明:《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4 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 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65 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2页。

[34]刘航、赵景峰:《服务产品国际价值的转形和国际转移及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3期。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6]同上,第3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4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0—59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页。

[43]张峰:《马克思的航运与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