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要辩证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首先必须把握肯定和否定范畴的含义及其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事物内在矛盾的推动下, 事物自己否定自己, 并通过这种否定, 实现事物的自身运动、 自我发展。事物的灭亡, 主要原因在于内部。辩证否定是 “自我否定”, 说明运动是“自己运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在事物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其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使事物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出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辩证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首先必须把握肯定和否定范畴的含义及其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 辩证否定

(一) 肯定和否定

唯物辩证法通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否定这一范畴。 一是作为 “因素” 的否定, 它是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否定方面; 二是作为 “环节” 的否定, 它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飞跃; 三是作为 “阶段” 的否定, 它是指否定方面占支配地位时事物所处的特定阶段。 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否定, 都必须从它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考察。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或者两种趋势: 一个是肯定, 或者叫肯定方面, 它是保持事物存在、 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非他物的方面; 一个是否定, 或者叫否定方面, 它是破坏事物存在、 促进现存事物灭亡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譬如在人的内在本质或精神内部存在着一种把自己外化于客观对象的冲动, 人想倾诉、 想交谈、 想画画、想写文章, 这些就是要把自己的精神物化的要求, 即否定自己的主观性的要求。 而精神中又有一种不使自己物化、 客观化的方面, 就是肯定方面, 法律上说的隐私权就是精神中的肯定方面。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都是事物内部的、 自身的方面, 不是外部的, 因而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不是外物否定或外力否定。

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是事物内部两种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的倾向, 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 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它是事物内部保守的因素; 当否定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 就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 它是事物内部积极的、 革命的因素, 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内在源泉。 正是因为事物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互相对立,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才会有事物的发展。

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不仅是相互对立的, 而且也是相互渗透,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没有脱离否定的肯定, 也没有脱离肯定的否定, 它们是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1. 肯定中包含否定

如人的精神是主观的, 但主观性内部有一种把自己对象化为物质的冲动意向, 花不同于果实, 而包含着长出果实的因素。 鸡蛋不是小鸡, 而包含着生出小鸡的因素, 即它们都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肯定的东西中如果不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 就不能发展,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事物才能发展。 在一定的意义上, 肯定同时就是否定。 当我们肯定精神是主观的时候, 就同时否定了它是客观的, 当我们肯定某人是好人时, 就否定了他是坏人。 如果只是对一事物作单纯的肯定, 而不顾及它的否定方面, 不顾及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别,那么这样的肯定是不全面的、 不确定的。 例如, 当我们肯定某人所犯的错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时, 就否定了它属于敌我矛盾。 如果不清楚两种矛盾之间的差异、 联系和转化的条件,那么我们所作的肯定性论断就缺乏确定性和可靠性, 因而是不完全的、 无力量的。 对某物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对某物的否定, 这意味着对某物某种界限的划定。 斯宾诺莎说: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此论断得到黑格尔的高度称赞。 “规定”、 “肯定” 就是对事物的性质、 状态、 范围有所限制, 就是否定, 就是划定界限。 这样一来, 肯定、 规定和否定就同界限、正义、 权利、 度等问题相关起来了。 因此, 研究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法学、 政治学、 哲学上的正义、 权利等价值有重要意义。

2.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肯定不是纯粹的, 同样, 否定也不是纯粹的, 否定中总是包含着肯定。 氧化铁是对铁的否定, 但氧化铁中有铁的成分, 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人的内在本质 (精神) 对象化为人化自然之后, 人化自然中就包含着精神的因素, 如审美的、 智慧的因素。 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只是纯粹的否定, 那否定的结果只能是 “虚无”。 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相对于人的内在精神, 人化自然是否定, 但它同时也是对精神的肯定, 因为它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呈现、 确证与展示。 精神从主观性到客观性, 是对精神的否定, 也是对精神的肯定。 治病救人是对人的疾病的否定, 同时是对人的健康的肯定。 否定、 界限、 范围看来是消极的东西, 其实是积极的。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法律意识、 纪律意识, 对人来说是否定, 是界限, 但同时是对人的理性、 社会性的肯定。 如果没有这种否定意识,人就不能肯定自己。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就是肯定。 正如马克思所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肯定和否定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 一定条件下的肯定可以变成否定, 反之亦然。 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当事物处于稳定阶段, 没有发生质变时, 我们应该对其作出肯定的理解, 以便正确认识它的性质。 同时也要对其否定方面作充分考虑, 以便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理解了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 我们就可以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 理解了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统一的, 就可以理解辩证否定是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二) 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 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 对事物进行否定的动力来自事物自身, 是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

1.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在的力量, 而是源于事物固有的内在矛盾。 在事物内在矛盾的推动下, 事物自己否定自己, 并通过这种否定, 实现事物的自身运动、 自我发展。 事物的灭亡, 主要原因在于内部。 正如孟子所言: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 曰: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曰: “灭六国者非秦也, 六国也。” 辩证否定是 “自我否定”, 说明运动是“自己运动”, 发展是 “自我发展”。 当然, 事物的发展也需要外部条件, 但外部条件也是通过内部矛盾才能起作用。 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经过此消彼长的斗争, 最后导致事物的自我否定、 自我发展。 所以, 我们在认识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发展时, 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物自己的运动、 自身的否定上。 同时,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 也要使行动符合客观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 根据事物自我否定的要求、 条件, 进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否定。

2. 辩证的否定观还认为, 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正如列宁指出的: “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 不是徒然的否定, 不是怀疑的否定、 动摇、 疑惑……而是作为联系的环节、 作为发展的环节的否定。” 所谓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是指通过辩证否定, 新质事物从旧质事物中超越、 分离出来了, 不再是旧质事物中的一个因素了, 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没有否定, 新质因素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旧事物之中, 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存在。 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 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会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消极的东西。 只有经过否定, 实现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飞跃, 事物才能继续发展。 任何领域的发展, 都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存在的形式。 所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否定比肯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它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辩证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一方面把新事物和旧事物区分开来了, 另一方面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由于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因而否定后所产生的新事物中包含着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带有旧事物的痕迹, 这样新旧事物就联系起来了。 所以辩证否定不是和旧事物彻底决裂, 而是有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否定, 事物在过去、 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仅存在着质的区别, 而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汽艇是对划艇的否定, 但汽艇中包含着划艇的基本原理;电磨是对石磨的否定, 但电磨中包含着石磨的基本原理; 冰是对水的否定, 但冰中包含着水; 幼芽是对种子的否定, 但幼芽中包含着种子的因素; 牛奶是对草料的否定, 但牛奶中包含着草料的精华; 新文化是对旧文化的否定, 但新文化中包含着旧文化的成分。 这些都说明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统一的辩证否定, 就是 “扬弃”。所谓扬弃, 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 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不断性; 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 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 因而, 辩证否定或扬弃, 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是不断和断的统一, 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是事物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 自克、 自限、 节制、 自律、 守法、 内在本质对象化都是人的自我否定, 但正是在此自我否定中, 人得到了自我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 西方重法律, 这些都是自我否定, 但同时又是自我肯定, 即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肯定是 “内圣” 或 “高尚” 价值的肯定, 西方侧重于 “幸福”、 “正义” (集中在权利) 价值的肯定。但都是通过否定实现肯定, 都是把自己的肯定实现于否定之中。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把对自己的肯定实现在否定之中。 改造世界, 就是否定世界, 否定世界, 就是肯定自己。 辩证否定的原型, 乃至辩证法的原型是实践, 因而马克思重实践、 重辩证否定。 马克思认为: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辩证否定集中地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质。 辩证法的这一本质是同实践改造世界、 否定世界的本质完全是一致的。 实践和辩证法都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 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体现在、 展开在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之中。 而批判性和革命性又体现在辩证否定之中, 即体现在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中, 体现在自主 (肯定) 与限制(否定)、 断 (发展) 与不断 (联系) 的统一中。 因此, 主体性原则、 超越性原则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它体现在实践中, 体现在辩证法的规律中、 命题中、 原理中。

3.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形而上学由于否认肯定和否定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因此必然将事物看作是绝对的、僵死的统一, 否认事物自身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错误在于以下两点:

(1) 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 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 它否认事物自身内部有否定自己、 超越自己的能力, 把否定的动力归结为事物之外的上帝或某种神秘力量。

(2) 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 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否认二者的统一。 它不是把否定看作是既克服又保留, 既抛弃又发展, 而是把否定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它的信条是: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其公式是: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就是绝对摒弃的态度, 彻底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否定了事物的自我运动、 自我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全盘否定文化遗产的态度, 就是这种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表现, 它们主张对旧时代的一切都要全盘抛弃、 彻底否定。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法兰克福学派, 则是这种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 它的突出表现是否定一切, 他们把辩证否定这一活泼的、 积极的、含有生机的力量, 歪曲成为自我毁灭、 灭亡、 崩溃等同义语言。 这种形而上学否定观表面上看起来否定得很彻底, 实际上, 在否定一切的同时, 也就否定了事物的自身及其发展。

(三)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坚持辩证否定观,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 那么, 我们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 发展和完善的根源。儒家讲的 “为仁由己”, 不假外求, 西方哲学讲的自因、 自主等都体现着动力内在、 能力自有的思想。 本质自有、 价值自主、 意义自定、 责任自担、 自作自受是自我否定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反, 怨天尤人、 依赖权威、 责任外推、 价值外求是有违自我否定原则的。 否定就是限制, 因而人应自限、 自律、 自克、 节制, 遵纪守法, 履行道德规范, 以理节欲、 以理节情就是自限、 自律、 自克、 节制, 就是自我否定, 同时也是自我肯定。 脱离否定, 直接肯定自己是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真正肯定自己。 人的自我肯定的辩证法是由人的实践本质所决定的。 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 非我, 因而, 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即制造出对象产品、 成果, 只有在此否定中, 精神才能克服主观性, 过渡到客观性, 在有时空特征的外部对象中确证自己、 直观自己、 展现自己, 即肯定自己, 这就要求劳动、 实践。 因此, 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 在此就是劳动、 实践。辩证法必然导致实践、 劳动, 实践、 劳动也必然升华为辩证法。

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 那么,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既不要肯定一切, 也不要否定一切, 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 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 那么, 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 要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贯彻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既要反对肯定一切, 抹杀新旧文化之间的质的界限, 只要保留和继承, 反对变革和创新的复古主义态度; 又要反对否定一切, 割断新旧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 只要批判和变革, 不要继承和保留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同样,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我们应坚持学习移植和鉴别选择相结合的态度, 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 对于外国文化的长处、 精华内容,我们要加以消化和吸收,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创新。 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 又要反对闭关自守。 我们应该创造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 立足于本国而又面对世界的、 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 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但是事物的发展, 绝不是一次否定所能完成的, 而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 一般地说, 这个过程就是由肯定到否定, 又到否定之否定。 而否定之否定即第二次否定, 又仿佛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事物经过这样的两次否定, 当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处于优势时, 事物的性质不变, 这是事物的肯定阶段; 当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 事物就发生质变,否定自己, 向新事物转化, 这是事物的否定阶段;新事物内部又同样包含着自己的否定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会合乎规律地被它自身的新的否定因素所否定, 使事物再一次发生质变, 向着更新的事物转化, 这就是事物的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 形成一个发展的周期。 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 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 以它作为新的肯定、 新的出发点,又在更高的阶段上开始新的发展周期。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螺旋式地上升或波浪式地前进的,它清楚地表明了事物的自我否定、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来说,这个规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一) 从内容上说,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为什么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呢? 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

事物在没有被它自身的否定因素否定之前是肯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 事物内部的矛盾主要方面居于统治地位, 它限制着否定方向, 即矛盾的次要方面。 就是说肯定的、 主要方面的本质充分展开了, 而否定的、 次要的方面的本质未能展开, 这是一种片面性, 这是肯定阶段的情况。 当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把旧事物否定了之后, 事物进入否定阶段, 第二个阶段。 在此阶段, 原来的矛盾次要方面、 否定方面跃居主要地位, 因而否定方面的本质得到了展开、 实现, 但因原来的主要方面成了次要方面而受到限制, 这也是一种片面性。 显然, 经过一次否定, 事物是片面的、 不完善的。 必须进行二次否定, 进入第三个阶段, 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展开了的肯定方面的本质和第二个阶段展开了的否定方面的本质综合起来, 并克服前面两个阶段的片面性、 极端性, 使事物达到完善、 提高。 这里的完善性在于: 一是把对立的东西结合了起来; 二是把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展开了, 然后综合吸收其优点, 克服其不足。 如果只停留在一次否定和前两个阶段, 那事物永远是片面的, 只有再否定一次, 事物才能完善。

2. 事物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事物矛盾双方各自向自己的对方的一次转化

矛盾的甲乙双方在肯定阶段, 甲是主要方面, 第一次否定后, 甲转化到次要地位了,第二次否定后, 甲又回到主要方面了。 因此, 这种否定不是乙否定甲、 丙否定乙、 丁否定丙等, 离出发点越来越远了, 而是到第三个阶段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圆圈。 但这个圆圈不是平面的, 而是螺旋式的。 因为在第三个阶段, 事物的基础、 内容都进到了一个更高阶段上。 因而我们将它叫作仿佛回到了出发点。 回到出发点的意思是说, 经过两次否定, 事物并没有离开自己。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 发展的主体是自我。 一个小孩在后来一生的奋斗中他多次否定了自己, 但他仍然是他自己, 而不是变成别人了。 因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自我” 完善。

可见, 单靠事物内部矛盾的一次解决、 一次否定, 还不能呈现某一特定事物的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 事物只有经过两次否定、 两次质变, 才能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呈现出某一特定事物发展的完整的过程。 总之,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一个周期后所实现的是事物的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性内容。

(二) 从表现形式上看, 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前面讲到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 “自我完善”, 这也就是上升、 前进; 自我完善要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一个周期, 这也就是曲折、 螺旋、 波浪的道路。 这两点合起来, 形象地说, 就是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

1. 上升性或者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

这种前进性, 主要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 首先,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都是一次发展, 因而经过两次否定, 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片面性, 实现了前进、 上升。 其次, 辩证否定是 “扬弃”。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舍弃以前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的东西, 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成果, 而且, 通过否定产生的新事物, 还添加了旧事物所不具备的新内容、 新因素和新特征。 因而, 每一次辩证否定, 都具有前进上升的性质, 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和阶段, 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虽然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 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 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 对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综合, 对这两个阶段积极因素的改造和发展, 是肯定阶段某些特征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总之, 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或波浪式前进运动, 其趋势是上升的、 前进的、 必然的。

2. 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而非直线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从实质上讲是由事物发展的周期性造成的。 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的有节奏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当一个周期完成时,仿佛出现了向出发点的回复, 或者说仿佛是 “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表现在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重复第一环节即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 特性, 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往返迂回、 曲折起伏。

(2)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周围条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任何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总是不平衡的。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所处的条件及其变化的复杂性, 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必然不断地改变其力量的对比。 列宁指出: “把世界历史设想为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 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那是不辩证的、 不科学的, 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6]当然, 事物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曲折倒退现象, 是暂时的、 局部的。

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 因为没有自我否定, 事物就不能前进, 而自我否定就是曲折、 艰难; 曲折是前进的曲折, 因为否定就是发展的环节, 就是前进, 既没有离开曲折的前进, 也没有不包含前进的曲折。 形而上学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绝对对立起来, 导致了两个极端: 一是直线论, 二是循环论。直线论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否认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曲折。在实际工作中, 有直线论倾向的人往往盲目冒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忽视经济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 片面追求速度, 搞大干快上, 就是直线论的一种表现。 与之相反,循环论则把一切运动看作是简单的周而复始, 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如朱熹认为, 气运从来就是一盛又一衰, 一衰又一盛, 只管不断循环。 他认为人类历史每129600年构成一个循环。18世纪有些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 太阳系的天体运行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 因而始终停留在一个地点, 总是产生同一结果。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 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周期性中有质变、 有发展的前进性。 在实际工作中, 有循环论倾向的人往往缺乏进取精神, 墨守成规, 悲观失望。 因此, 在实际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

正确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 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必胜的信念, 又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首先,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 它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们坚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必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既是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同时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又有种种特殊的表现。 只有掌握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才会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一样,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普遍的。 恩格斯指出: “否定之否定。 是一个极其普遍的, 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 重要的自然、 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可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两个方面来证明。

在自然界中, 由岩浆冷却而成的原始地壳, 经过海洋、 气象及风化等作用而碎裂, 这些碎裂物质由于沉积、 挤压而又形成新的岩层, 这就是物理运动中的否定之否定。 在化学运动中, 元素周期性的变化, 由轻元素到重元素, 就是一个由碱金属到非金属再到碱金属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在生物运动中, 由种子到植株, 再到种子, 这也是否定之否定。 在否定之否定阶段所得到的种子, 比肯定阶段上的种子在数量上有很大增加, 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人类社会中,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同样普遍地发生着作用。 例如, 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公有性质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个体性质相矛盾, 原始公有制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否定。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的深刻矛盾, 又使得私有制社会必然被公有制社会所否定。 但是, 这种公有制并不是原始社会的公有制, 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公有制。 在思维领域中,就拿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说, 也可以看到否定之否定的作用。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被后来的形而上学所否定, 形而上学又被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所否定。 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运动、 变化的过程, 这与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它又同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形式, 是唯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否定之否定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 日常生活按照 “工作—休息—工作” 的秩序进行以及所谓的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等也是如此。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都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 事物包含的内在矛盾必然推动事物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当原有事物不能容纳这种变化时, 事物就发生质变。 不论具体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是长是短, 不论矛盾解决的具体形式如何, 不论质变采取什么形式, 不论结局带有什么特点, 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和质量互变过程, 都要经历从矛盾的潜在阶段到矛盾的显现、 尖锐化阶段再到矛盾解决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这就是说, 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过程, 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过程。 由此, 我们从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中, 可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普遍性的内在依据和理论基础。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 但从其表现形式上看, 又是特殊的、 多种多样的。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 否定方式的特殊性

不同性质的事物或同类性质的事物, 在不同的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例如,生命有机界的否定方式不同于无机界, 社会运动的否定方式不同于自然界, 同是社会运动,公有制否定私有制就根本不同于一种私有制否定另一种私有制, 等等。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 经过这样的否定, 它同时就获得发展。”

2. 曲折发展的特殊性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所处条件的不同,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也表现为种种特殊的复杂的情况。 不同的曲折大体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前进中的 “回复” 或 “复归”。 例如, 工作—休息—工作, 发展—巩固—发展, 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的正常秩序。 这样的曲折性本身就体现了前进性、 上升性。 另一类是前进中的 “倒退”、 “倒转”、 “退化”、“破坏”。 如植物受雹灾, 昆虫被踩死, 健康的人意外死亡, 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等等,就它们本身来看, 没有前进性、 上升性可言, 这和正常秩序中的 “回复” 显然是不同的。在这种 “倒退”、 “倒转” 等中又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客观上难以避免的, 另一种则是纯属主观上的错误所造成的。 所有这些, 都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具体地分析对待。

3. “回复”、 “复归”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事物发展的正常秩序, 必要环节的 “回复”、 “复归” 本身, 在不同事物和过程中也有其特殊性。 一些事物的自身发展, 如麦粒—植株—麦粒的起点和终点之间, “回复性”、“类同性” 就明显一些, 前进性、 质上的差别性就不太明显。 另一些事物的自身发展则相反, 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原始公有制, 虽然也有 “回复性” (都是公有制), 但前进性异常明显, 在质上有天壤之别。

事物通过 “回复” 而形成的 “圆圈式” 发展, 其内容和形式也是极其复杂的。 例如,在古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现代唯物主义这个大圆圈中,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反复斗争,于是在大圆圈的边沿又形成若干小圆圈。 如从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这就是一个小圆圈。 在认识中, 实践—认识—实践这是个大圆圈, 但对于认识来说, 又是从个别—一般—个别, 从具体—抽象—具体, 等等。 实际的情形要复杂得多, 正如列宁所说: “各个环节的次序, 它们的形式, 它们的关联, 它们之间的区别, 都不像铁匠所制成的普通链条那样简单, 那样笨拙。” 总之, 否定之否定规律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我们在研究它的普遍性的前提下, 必须具体研究事物特殊的否定方式和具体的发展形态, 研究实现否定之否定的具体道路, 具体研究事物的性质和条件的差异性。 绝不能把这一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 而把它当作科学认识的方法, 作为行动的指南。

案例点击

太阳系理论的发展与辩证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或新旧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史都是经过肯定与否定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这个过程中, 既不可能只有肯定, 也不可能只有否定, 而是否定和肯定的辩证统一。 太阳系理论的演变发展就是这样的过程。

在古代, 科学的不发达使亚里士多德等人凭借对自然的直观, 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太阳、 月亮都围绕地球转动。 公元2世纪, 托勒密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学说体系。 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 《天地运行》。 他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指出,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不动的中心, 而是相反, 地球同其他行星一样都围绕太阳作周年的转动, 同时也作每日的自转。 这就动摇了统治人们头脑千百年之久的地心说的权威, 还太阳系行星运动以本来面目, 创立了太阳中心说。 但这种否定中是包含有肯定的, 如关于地球的球形及论据; 地球和行星运动的轨道形状等合理因素。

17世纪初, 开普勒研究了第谷长期积累的大量准确的观测资料, 又经过自己的观测和计算, 相继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 较完善地描述了行星运动的状况。 他还发现行星围绕太阳做周期运行的轨道并不是正圆形, 而是椭圆形。 这些发现, 是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的, 但又克服了哥白尼学说中个别的错误原理, 使它彻底摆脱了托勒密学说。

太阳中心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由伽利略到牛顿完成的力学学说, 特别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进一步阐明了行星运动的本质, 解决了开普勒没有回答的 “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 的问题。 这说明牛顿同开普勒学说之间, 也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只不过在这里, 被否定的并不是开普勒学说的原理,而是对事物本质不甚深刻的表面性的认识。 因此, 一个科学理论, 不论它如何正确, 在它肯定的理解中必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牛顿学说在整个太阳系学说的发展中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所以, 我们面对科学遗产, 既不能全部肯定, 也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采取辩证的否定观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思考与讨论】

1. 请结合太阳系理论发展的过程, 试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怎样正确对待科学的发展?

2. 请进一步思考,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422页。

[2] 《列宁全集》 第5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305页。

[3] 《毛泽东选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32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575页。

[5] 《资本论》,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4页。

[6] 《列宁选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8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