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州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使人才下得去、有发展、留得住。根据原州区现实状况,这里仅以教师和医护人员为例。近年来,原州区不断推进全区范围内的教师和医护人员在校际、区域、城乡间的合理调剂,出台了相关文件,积极推行城镇教师和医护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制度。从2013年以来,接收选调生8名。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原州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造成一些人才外流。

原州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人才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基层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主阵地,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核心在基层。党的十八大对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原州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使人才下得去、有发展、留得住。

一、原州区人才发展整体状况

近年来,原州区严格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固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原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原州“5311”人才培养计划》和《关于实施“三百”骨干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对人才工作进行科学谋划。据2014年统计数据,全区共有各类人才15890人,占全区人口总数3.34%,其中:党政人才1000人,占人才总量的6.3%;专业技术人才6248人,占人才总量的39.3%;技能人才3456人,占人才总量的21.7%;农村实用人才4250人,占人才总量的26.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62人,占人才总量的4.2%;社会工作人才274人,占人才总量的1.7%。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才人数相对较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较少。

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举措

(一)引导党政人才向基层流动情况

近年来,原州区委、政府加大党政人才在基层培养和锻炼力度。

一是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党政人才纵向交流,从区直部门(单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党政人才提拔交流到乡镇锻炼,使一批党政人才在乡镇(街道)的各种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有重点的将有发展潜力的党政人才交流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地方经受锻炼和考验。2010年以来,先后有66名年轻党政人才被提拔担任乡镇领导干部。

二是加强干部挂职锻炼。2010年以来,先后选派3批16名党政人才分别到石嘴山市惠农区育才路街道办事处及自治区农垦生态移民点、贺兰县、永宁县、惠农区、红寺堡区和原州区生态移民安置点挂职锻炼。选派3批23名优秀年轻党政人才到区内乡镇挂职,分别安排到基层担任乡(镇)长助理和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5名新提拔党政人才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2015年选派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党政人才139名到各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扶贫攻坚行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是注重实绩和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注重基层一线,注重干部实绩,特别是城乡建设、扶贫开发、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等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中发现、考察和使用干部。对新提拔担任实职的年轻领导干部一般都安排到乡镇锻炼,丰富新提拔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形成关注基层、重视基层、踊跃到基层工作的良好局面。2010年以来在提拔的干部中,92名为乡镇干部。

(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情况

根据原州区现实状况,这里仅以教师和医护人员为例。近年来,原州区不断推进全区范围内的教师和医护人员在校际、区域、城乡间的合理调剂,出台了相关文件,积极推行城镇教师和医护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教育系统相继研究出台了《原州区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原州区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等,按照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交流的方式,积极组织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工作,以解决偏远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不足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与村级小学教师交流总数不低于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教师总数的10%的比例,总共派出交流教师210人,进一步优化了基层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卫生系统制订了《原州区区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方案》,通过业务指导、定点坐诊、双向转诊、人员培训、远程诊疗、巡回义诊和会诊等形式,帮助基层医院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三)引导大学生向基层流动情况

一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情况。自2011年以来,派遣我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共计463人,在服务期间通过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实现稳定就业而中途离岗136人(2011年离岗40人,2012年离岗49人,2013年离岗29人,2014年离岗18人)。2011~2014年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227人,其中162人已就业(党政机关11人,事业单位75人,企业35人,其他41人)。

二是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情况。从2013年以来,接收选调生8名。2008年以来,原州区累计选聘高校毕业生102名到村任职,其间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52人,占51%;考入研究生1人,占1%;解聘5人,占4.9%;主动辞职2人,占2%;目前续聘在岗7人,占6.9%;目前在岗49人(其中进入村“两委”班子6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5人),占48%。

三、存在的问题

从原州区人才向基层引进和使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配置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从专业结构上看,传统专业人才较多,而原州区急需的经济、法律、金融、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等人才短缺。从行业分布看,大部分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产业间的人才分布失衡,企业和农村基层占有量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人才机制不够灵活。受体制影响,多数人才往往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缺乏有序流动,即使有所流动,也只是在系统内部或个别专业技术人才之间,流动的数量少,涉及的范围小,大多数人才长期不流动,缺乏应有的活力,对人才政策制定、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缺少针对性。用人单位受编制限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原州区基层人才“一次分配定终身”和“一个岗位干一生”的现象仍很普遍,人才流动率较低。

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原州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造成一些人才外流。一些大学毕业生因就业观念陈旧,不愿到企业、基层工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浪费,并且每年考取的大学生能够回到本地就业的更是寥寥无几。

四是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一些单位在人才管理上重使用、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培训方式上重形式、轻考评,造成人才知识老化,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新技术、新知识掌握应用不够,应用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的能力不强。另外,思想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工学矛盾较大、培训经费较少、激励约束机制乏力等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四、对策建议

人才政策是保障人才安心在基层工作,干事创业的根本举措,通过人才政策对基层人才发展的导向、推动和保障作用,营造和实现人才涌向基层,在基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一)结合实际,建立基层人才数据库

目前,原州区基层人才状况数据分散在组织、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单位),关于基层人才状况的统计信息相对较乱。为此构建基层人才状况的信息统计数据库,及时掌握当前基层人才总量与分项的状况信息,实现基层人才信息搜集、汇总、上报、发布以及对基层人才需求分析、预测等。同时搭建基层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了解基层所需的人才类型、专业和数量,实现人才有效流入。对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人才个人来说,可以事先清楚和考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是否与自己专业兴趣相吻合,有利于提高人才流入基层的几率和保持流入基层人才的稳定性。有了基层人才状况数据库和基层人才需求信息平台的支持,人才政策的制定与贯彻就有了数据体系的支撑,可增强基层人才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加强落实现有的基层人才政策

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宁夏人才资源开发条例》《关于加强宁夏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30多项政策性文件,固原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固原市“百名农业专家进农户”活动工作方案》和《“六盘英才”奖评选办法》等制度办法,原州区又研究出台了《原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原州“5311”人才培养计划》和《原州“三百”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中长期人才规划、人才队伍专项规划、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和地区人才规划相互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原州区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报考公务员考试加分等,对到乡镇以下从事教育、医疗工作的,通过建设职工公寓、出台地区补贴,切实改变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政策,促进了人才分布城乡均衡化。在引导已经就业的人才向基层流动时,也同样制定了一些举措,比如给下派人才提供工作补贴、工作成绩显著的优先提拔、优先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才中提拔等。但是由于财政和编制等问题,有些政策实施力度不大,比如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往往是走人了事。而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人才也多是提拔一下完事,或重视一阵子就没有下文了。为了真正让人才流向基层、留在基层需要强化现有基层政策的落实,加强监督考核,将其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需要对任期已满的基层人才继续加强关注,了解这类人才的后续发展情况,助推他们的职业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和聚集效应。

(三)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正确的人才观决定着正确的人才工作。

一是在人才标准的确立上,要走出“高学历高职称者是人才”的误区。在人才标准的界定上,一定要跳出“高学历高职称”的框框,突破人才标准传统思维,既讲学历又不搞“唯学历论”,树立“有用之才就是人才”的新理念,凡是具有一技之长、能进行劳动创造,为本地经济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应纳入到人才范畴,有针对性地开发使用。

二是在人才资源开发上,要走出“唯我所有”“占为己有”的误区,树立“循环更新”的理念,增强柔性用人意识,努力实现智力、智慧、技术的交流互动。要走出人才“学而优则仕”的误区,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在业务上多发展,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三是在人才的引进留用上,要立足“引得起、引得进、用得上”,走出“用外物留人”的认识误区,树立“凭内秀留人”的新理念。事实证明,单纯“用待遇留人”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水涨船高,总有留不住的时候。所以,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上,优惠政策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事业吸引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靠制度稳定人才,给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四是在公正对待人才上,要正确对待本土人才。本土人才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熟悉情况、了解民俗、社会关系广、便于开展工作等等。因此,对待本土人才应该给予相应的待遇和机会,有利于充分调动本地人才干事创业、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四)创新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制度

制定和完善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优惠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基层人才工作,对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至关重要。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基层人才状况的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现有基层人才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设立针对基层人才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鼓励基层人才开展工作、开创事业。

二是制定合理可行的与政策配套的实施细则。比如适当提高基层人才的待遇,设立基层岗位津贴等。对基层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学习生活等予以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基层优秀人才制度。建立覆盖城区和基层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基层人才的后顾之忧。设立基层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扩大基层人才影响力。搭建基层人才引进平台,多方面实施基层人才引进工程。完善基层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不转身份、户口、编制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五)不断优化基层人才发展环境

基层人才不仅需要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更需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就与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同事、亲人和社会的认同。基层政府可以从精神上、生活上、事业发展上关心人才成长和需求,加强与基层人才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加大对基层优秀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定期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基层人才,构建良好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

(六)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多元化,社会就业、创业理念更加务实。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巨大的基层人才流入队伍来源,政府和基层应该敏锐地意识和把握到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和心态,把其作为投资和开发的主体之一,作为引导向基层流动的主要人才队伍。引导他们关心家乡建设,把自己的才华和汗水挥洒基层。同时提高基层人才待遇,制定倾斜基层人才的政策,为基层人才发展确立明确的成长轨迹,增强基层对人才的感召力。

(本文获2015年自治区党建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