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春》之曲,知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无副

《阳春》之曲,知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无副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武帝纪》记述了中国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秀在起事早年,曾在长安太学读书。毛泽东是文出有据的。“云台二十八将”在《后汉书》里都分别有传,毛泽东在文章、言论中引用的文字,有的亦见于其中的列传。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世称“伏波将军”。195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应越南胡志明主席邀请,派出罗贵波率领的顾问团赴越南工作。

《阳春》之曲,知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无副

毛泽东读过的史书有很多,其中一部是《后汉书》。

《后汉书》是他从青年到老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直在读的一部史书。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

毛泽东读《后汉书》,主要是读纪传。

1959年6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就东汉诸帝本纪与西汉诸帝本纪作比较,说:“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按:东汉诸帝纪有九,加上另篇《皇后纪》,共十篇,此中光武帝因系创业、奠基,写得轰轰烈烈,有骨有肉,其余诸帝均平平,乃起居注,所以有此说。

毛泽东对《光武帝纪》读得很仔细,估计先后读过多遍。《光武帝纪》记述了中国史上著名的昆阳(今河南叶县)之战。毛泽东熟悉昆阳之战的全过程,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1936年,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事例,举了几次战役,其中的一次就是昆阳之战。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二十九岁的刘秀率军三千在昆阳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毛泽东对刘秀能在适当时机英勇出击非常赞赏,在读《梁史·韦叡传》时,于韦叡以少破众文字的天头上,写了眉批:“敢有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1页)

刘秀在起事早年,曾在长安太学读书。1964年2月,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谈到读书识字时,就读书识字说帝皇,称刘秀是大学士。但刘秀读书后仍返家乡务农。毛泽东精读《光武帝本纪》,他在刘秀早年“性勤于稼穑”处划了密圈;在刘秀于太学归来后,“南阳荒饥”,“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处,还特地把李贤转引《东观汉记》中的“而上田独收”这一条注文,移写于此,用于突出刘秀勤于稼穑的技术。因为精读,以至发现古本李贤注释有衍字呢。

毛泽东很欣赏云台二十八将。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就是刘秀儿子刘庄(明帝)为表彰、纪念辅佐刘秀的若干功臣,命画工在南宫云台为他们所绘的肖像。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新华社起草的新闻稿中,涉古论今的就有194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闻稿起始就称:“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63页)

句中所称“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所论:“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毛泽东是文出有据的。

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与来自南阳地区的一位中共县委书记谈及刘秀故事时又说:西汉末年,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访贤求将寻来二十八宿后,才兴兵讨伐王莽的新朝。二十八宿又叫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为首。他是南阳新野人,刘秀手下的大将、谋士,很有本事。

毛泽东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故事相当熟悉。“云台二十八将”在《后汉书》里都分别有传,毛泽东在文章、言论中引用的文字,有的亦见于其中的列传。如1939年《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说:“这方面,我们要顽固一些,同某些人不同,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179页)同年,毛泽东为《中国妇女》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毛泽东年谱》中卷第126页)此中用的“乌合之众”、“有志竟成”,就是分别见于《后汉书·耿弇传》的“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在此之前,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写道:“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此处所引用的“克己奉公”,则出自《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1936年,毛泽东在《致陈公培》中写道:“各方统一战线,深仗大力斡旋,对内则化干戈为玉帛,对外则求一致之抗战,争取民族革命战争与民主共和国之联系及其彻底胜利之前途。疾风劲草,愿共努力!”(《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6页)这中间所引用的“疾风劲草”,则出自《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1920年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中写道:“有句俗话,‘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山望见那山高’,‘人心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均可以证明这个道理。”(《毛泽东书信选集》第7页)这里所引用的“得陇望蜀”,则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上述《后汉书》各传中的耿弇、祭遵、王霸和岑彭,都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人物。

建议高级干部都读读《马援传》

《后汉书·马援传》是各列传中很长的一篇,马援本传三千余字,加上他的子孙家族,全篇可达五千余字。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世称“伏波将军”。他是善于作战的将军,也很懂得政治。毛泽东很喜欢读《马援传》,常谈论马援的故事,并以马援的故事劝导别人。

1934年秋,在红军长征经湘江恶战后,他与张闻天王稼祥就博古、李德的战略错误,把红军引入歧途一事促膝交谈。张、王指责李德没有军事常识,要求撤换。毛泽东却说:我们现在的处境,犹如回到了东汉名将马援说的那个时代了,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双脚走出的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纪实》第90页)此中之句就引用了《马援传》,马援于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为凉州隗嚣使者赴洛阳,回答光武帝的问语:“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毛泽东非常欣赏晚年马援的老当益壮,以及“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他常以此教育干部。

195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越南胡志明主席邀请,派出罗贵波率领的顾问团赴越南工作。行前,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顾问团的全体成员,说道:“你们到了越南,要虚心,守纪律,见到人家的同志,不但不能摆架子,还要先向人家赔礼道歉。”又说:“这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对人家不起,侵略过人家。大概是汉朝吧,东汉时期,有个大将军叫马援的,带领兵将把人家征服了,有个成语‘马革裹尸’,就是从他那里来的。历史上马援征交趾,说的就是这回事。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嘛!”还说:“马援被封了个伏波将军,历史上就叫他马伏波。他带的军队大部分没有回来,就在当地和当地妇女结婚,成家立业。以后历代王朝派去的军队,也多是这样。”(《党史纵横》2004年第2期)。一年后,当罗贵波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毛泽东勉励他说:“我送给你们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在此之前,毛岸英在朝鲜壮烈牺牲后,彭德怀为安葬事向毛泽东发电,毛泽东在回电中也用了这两句诗。

“马革裹尸”是《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的文字:“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应非洲某国请求,派一位中将赴该国工作,但他没有去。毛泽东听到后,心情极为沉重地说: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他又叹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马援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哟……

1959年8月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批评彭德怀,谈到决策不请示时,又谈到马援。他说:“封建时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相隔太远,遇紧急措施,专之可也。马援打常德五蛮、水苗,年老了,一定要打,害了病,毫无办法,少数民族厉害得很,汉兵无纪律,内部矛盾,将领之间,硬无办法,只好妥协、用皇帝诏书宣抚,讲和,赦免。洛阳太远,假传圣旨,这种事可作,所谓矫诏。对此历史家有各种评论,可以,不可以。没有可能请示时,可以矫诏,用上级命令名义。”(《庐山会议实录》第190页)

马援的这段故事,见《后汉书·马援传》,当时马援进军壶头,水疾,船不得上,时值暑天,马援与将士多病,部将耿舒乘机打小报告,说马援像个西域胡商,到一处就停止了行进。毛泽东对这段故事是很熟悉的。毛泽东读《马援传》,还是相当肯定马援的贡献的。1967年2月,他在与归国述职的外交使节谈话,在讲到马援平定“二徵起义”时说:马援虽然脱离不开其阶级局限性,但他确是一代名将,有政治头脑的。他一面修城治郭,设官镇守,强化政治,一面下令兴修水利,穿渠灌溉,为当地人民办了几件好事,稳定了那里的局势。

批示中央领导人阅《黄琼传》、《李固传》

毛泽东读的是清同治八年岭南葄古堂重刻的《后汉书》,他在第二十一册,即卷六十一至卷六十四的封面上,批有“《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30页)

此处四卷,乃是卷六十一《左(雄)周(举)黄(琼)列传》;卷六十二《荀(淑)韩(韶)钟(皓)陈(寔)列传》;卷六十三《李(固)杜(乔)列传》;卷六十四《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列传》,他们都是东汉晚期的好官,由儒生做上朝廷官员。

其中《陈寔传》的一段故事,颇得毛泽东赞许。

陈寔是东汉末期人,曾做过太丘长,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民众发生纠纷,请他判断是非曲直,其结果都能使双方口服心服,而无怨恨。民众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有一年,颍川本地发生饥荒,有个小偷深夜上他家行窃,躲在大梁上。陈寔发现了,便起床穿好衣衫,把儿孙全都叫醒,严肃地教育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听到了,大吃一惊,但又极为感动,自己跳下梁来,向陈寔叩头请罪。毛泽东读了,即在此段文字处作了批注:“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33页)

毛泽东对《黄琼传》、《李固传》也很有兴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在谈话和书信里,多次提及《李固传》、《黄琼传》,以及传中李固与黄琼的一封信。

李固、黄琼都是后汉中期与飞扬跋扈的外戚梁冀同朝为官,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分别对付梁冀。《后汉书·李固传》4000余字,记录有他多次上书皇帝,规劝皇帝慎重选用官员、招募贤能、排除奸邪的事迹。《后汉书·黄琼传》2400余字,记录有黄琼两次被举荐到朝廷做官,他却托病不去的事迹。李固十分仰慕比他年长八岁的黄琼,但对黄琼性格过于孤傲、清高、不合流,颇不以为然,便写信劝黄琼出来协助朝廷治国安邦。信中针对当时名士专靠虚誉而名实不副,以致为公众所轻视,因此请黄琼出山,以正视听。他在信中称:“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就是传诸后世的《李固与黄琼书》。

毛泽东读《后汉书》,非常欣赏这两篇列传和这篇《李固与黄琼书》。他很早就能背诵这封书信,并对其中若干佳句应用自如。1950年1月17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毛泽东说:“在莫斯科,许多人都知道你是擅长写驳论文章的。”毛泽东当即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第212页)

毛泽东在读《新五代史·唐明宗本纪》时,对欧阳修的评语:“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时写有批语:“后汉李固之言。”(《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67页)此言典出即是李固所称“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

1965年,毛泽东还批示将《后汉书》的《黄琼传》、《李固传》“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后来,他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及。1966年7月8日他在给江青的信上就说过:“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几句话: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谈过这几句。”毛泽东还要江青读《李固与黄琼书》。1974年11月,在给江青信中说:“可读李固给黄琼书。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

东汉有个梁鸿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毛泽东对其中的《严光传》、《梁鸿传》很有兴趣,多次阅读、谈论。

严光,即严子陵,是刘秀长安太学的同学,中国古代隐士代表。毛泽东在1913年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就读过严光的故事了。同年11月,他聆听杨昌济授课,讲授《后汉书·严光传》,记录了一段文字:

“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光武既立,征之,不就。访之,以安平迎至。帝坐匡床请出,光卧应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当光之至也,大司徒(首相也)侯霸(光学友)迎之。光与书曰:君房足下,致位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指要领绝。侯以书览帝,帝曰:狂奴故态也。后世论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者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办天下之事,光即为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50—551页)

也有记载称毛泽东出韶山,在东山学堂求学时读到严光故事。当时他的同学萧瑜写了一篇作文《评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记仅二百一十九字,文中抒发了他对光武帝和严光的敬慕之情,认为此两人显示了高风亮节,光武帝贤君爱才,严光不爱权力和俗名。萧瑜则不以为然,认为光武帝仅请朋友帮忙处理繁难的政务,未必就是求贤若渴,严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纯洁高尚。毛泽东不同意萧瑜的看法,他却认为刘秀登基后,严光应该当宰相,就像比他早二百多年的前人张良辅佐汉高祖一样。(《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第20—21页)

毛泽东对严光印象颇深,但对严光在刘秀即位后曾在富春江畔改名隐居的隐士生涯却不以为然,以至数十年后,还写有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读《梁鸿传》,仅《后汉书》不够,还拿荀悦的《东观汉记》作补充。荀悦是东汉末年的史家,奉汉献帝命,仿《左传》体,为两汉作史传。

梁鸿是东汉前期的高士,一生不做官,自食其力为生。毛泽东从《梁鸿传》中认定,传主穷不失志,苦则尤坚。1957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就例举了“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的中外七个人物,他们是萧楚女、齐白石、玄奘、惠能、高尔基、富兰克林,再有一个就是梁鸿。

1959年3月,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就做人要有志气,不要仰伏他人的主题,举了梁鸿“余热不因人”的故事:我们穷人,就是不要靠揩别人的油来过活。东汉有个梁鸿,“举案齐眉”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有老婆叫孟光,他们穷得要死,给人舂米度日。有一个人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烧饭吧!”他说:“我小子鸿,不因人热者也。”你有热,我不沾光。梁鸿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成了经学家。这个人是硬汉。我看现在穷队到穷管理区要立这个志气。要自力更生,要有这个志向。毛泽东还与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梁鸿的故事。如,他对女儿李讷和他的卫士长叶子龙的两个女儿都讲过此事,还对秘书林克详说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毛泽东说:“‘不因人热’,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梁鸿是东汉人,少孤家贫,经常独坐,不与人同食,别人先做饭,做毕招呼他说:灶和锅还是热的,快煮饭吧!可他却不用别人的热锅,熄灭灶火,自己重新燃薪做饭。”又说:过去我和孩子们谈过这个故事,但他们年幼,没有留下印象。

皇甫嵩不简单

毛泽东很喜欢读《后汉书·皇甫嵩传》。

皇甫嵩是东汉末期的名将。他以北地太守被选为左中郎将,率兵镇压起义军,黄巾军主力就是被他歼灭的。当时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为黄巾波才军围困,“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于是夜间借大风用火攻焚烧敌营,大破波才。

1954年4月的一个深夜,毛泽东读了《皇甫嵩传》,还特地把年轻的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招来,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好文章,你看看这一段。”接着,把《后汉书》有《皇甫嵩传》的这卷交给了他。

萧华遵嘱,快速地看了一遍。唐章怀太子李贤在皇甫嵩说的“兵有奇变,不在众寡”后面注有:“《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处,不可胜也。”就在这段话的旁边,毛泽东用醒目的毛笔批了八个字:“正,原则性;奇,灵活性。”

萧华看完后,毛泽东问:“有何感受?”萧华说:“孙子深得辩证法。”毛泽东开了一句玩笑:“你得孙子精髓。”毛泽东接着说:“孙子不简单,用兵不教条。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哪有一成不变之理?《后汉书》中提到的这个皇甫嵩就不简单,击黄巾,兵少。军中皆恐。他召集干部作动员,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也是有识有勇的统兵之才。”(《儒将萧华》第558页)

刘盆子有自知之明

1973年中共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要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

刘盆子在王莽政权面临灭亡时,被赤眉军拥推为领袖。为了打着汉家旗号,赤眉军要推一个刘姓皇族后裔,他们找到了三个人,按年龄顺序依次抓阄,最后刘盆子抓到了,于是被赤眉军拥戴为皇帝。那年刘盆子十五岁,在军中管牛小吏刘侠卿处当小牛倌,蓬头散发,穿着破衫,赤着双足,见到所有人对他当众跪拜,吓得竟大哭起来。王洪文的经历还真有点儿像刘盆子。毛泽东要他读《后汉书·刘盆子传》,他当然看不懂,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要他读。后来,他趁回上海时,找朱永嘉解说。朱永嘉明白,这无非是毛泽东在给王洪文敲警钟——你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你不过就是个刘盆子。朱永嘉当时只按字义讲了《刘盆子传》,王洪文也算听懂了,但他还是没有接受教训。刘盆子有自知之明,在老哥刘恭的开导下,曾几次推辞帝位。刘秀招降赤眉,给刘盆子优待,让他得以善终,而王洪文则吃喝玩乐,禀性难改,最终没有逃脱被审判的命运。

毛泽东很喜欢谈论《后汉书》的人物,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就在《讲堂录》记有“承宫为诸生执苦”,以及《后汉书·杨震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还有《后汉书·朱浮传》朱浮致彭宠书“凡举事者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文字。因为《后汉书》文采斐然、义理清楚,他还对秘书林克推荐:《后汉书》等史书,值得读一读。并当即送林克一本范晔的《后汉书》。

李贤《后汉书》注贤于颜师古远甚

毛泽东读《后汉书》,还注意读唐李贤和宋刘攽分别作的注。他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批注:“李贤好。刘攽好。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个儿子,曾与张大安等共注《后汉书》,后因被母武则天所忌,由太子废为庶人而自杀。刘攽是北宋时史学家,曾协助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任编修两汉史部分。他们对《后汉书》所作的注释,是在原著基础上充实大量史料,而唐颜师古所作的注释则偏重于文字考订。

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