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见不除,必受其障碍

成见不除,必受其障碍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学书籍使少年胡适勇敢地打碎了宗教的枷锁。这个时候的他,对佛教的成见就更加深了一层。如果胡适一直纠缠着这份偏见不放,可能也就不会有他在日后对佛教的研究结果了。但是胡适突然明白,成见左右了他对佛教的看法,使得他不能够客观地从中分析提炼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他重新审视佛教,带着兴趣去研究,完全摒弃了对佛教的成见,最终使得他对禅宗的透彻理解,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对世界各国研究禅宗的学者们起着莫大的影响。

胡适的家乡徽州绩溪,理学甚盛,胡适自小就见自家门上贴着“僧道无缘”的字条。然而胡适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乡土中又流传各式玄而又玄的因果报应故事,于是小胡适对宗教之说,总是将信将疑,多少带着一点成见。

11岁时,胡适温习朱子的《小学》,念到一段司马温公的《家训》,其中有论地狱的句子:“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锉烧舂磨,亦无所施……”胡适把这几句话认认真真读了几遍,高兴地直跳起来。据他在《四十自述》中回忆说:

“目莲救母、玉历钞传等书里的地狱惨状,都呈现在我眼前,但我觉得都不怕了。放焰口的和尚陈设在祭坛上的十殿阎王的画像,和十八层地狱的种种牛头马面用钢叉把罪人叉上刀山,叉下油锅,抛下奈何桥下去喂饿狗毒蛇——这种种惨状也都呈现在我眼前,但我现在觉得都不怕了。”

从中不难看出,胡年少时对宗教的态度,与其说是有几分信仰,不如说是出于对那些恐怖故事的畏惧。理学书籍使少年胡适勇敢地打碎了宗教的枷锁。在12岁时,他甚至有了打毁三门亭神像的“壮举”。后来他到上海读书,接触西方自然科学,更热衷于追求科学真理。等到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他又成为实验主义的信徒。这个时候的他,对佛教的成见就更加深了一层。他站在无神论的角度上、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佛教,譬如15岁时就曾在《竞业旬报》上表达过对因果报应说法的怀疑:

大约这因果二字是有的。有了一个因,必收一个果。譬如吃饭自然会饱,吃酒自然会醉。有了吃饭吃酒两件原因,自然会生出醉饱两个结果来。但是吃饭是饭的作用生出饱来,种瓜是瓜的作用生出新瓜来。其中并没有什么人为之主宰。如果有什么人为主宰,什么上帝哪,菩萨哪,既能罚恶人于既作孽之后,为什么不能禁之于未作孽之前呢?……“天”要是真有这么大的能力,何不把天下的人个个都成了善人呢?“天”既生了恶人,让他在世间作恶,后来又叫他受许多报应,这可不是书上说的“出尔反尔”么?……总而言之,“天”既不能使人不作恶,便不能罚那恶人。……

这种说法没有摆脱他少年时代接触过的范缜、司马光等人思想的影子,他依旧对佛教的因果说法怀有极大偏见。

如果胡适一直纠缠着这份偏见不放,可能也就不会有他在日后对佛教的研究结果了。但是胡适突然明白,成见左右了他对佛教的看法,使得他不能够客观地从中分析提炼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他重新审视佛教,带着兴趣去研究,完全摒弃了对佛教的成见,最终使得他对禅宗的透彻理解,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对世界各国研究禅宗的学者们起着莫大的影响。

当他摆正心态,客观研究了佛教之后,得出的真理也愈发让人信服。胡适认为并没有什么生命的主宰来实施这因果报应,如果有,他就不该让恶人来世上作恶,而应把天下人都生为善人。生命出于偶然,各有各的光彩,当一朵又一朵的花儿在枝头绽放,谁也不知道它们的生命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纯洁的花朵何罪之有?难道仅仅说一朵花被吹落粪池,就说它前世作了孽;而另一朵花有幸被美人拾撷,就是它前生积了善缘?这些说法显然是荒诞不经的。

生命本无善恶,成见源于我们狭隘的视野和内心。生命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客观的过程,不为所谓的成见所累,对人对事都有一份宽容,才能快乐地在阳光雨露的世界中翩然走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