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噫气不除案

噫气不除案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前患消化不良,服药数剂稍瘥,随即出现噫气频频,又服药数剂未见寸效,始来院就诊。按:《伤寒论》第166条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证虽未经汗、吐、下三法治疗,但过用消导苦寒之品,同样可以戕损胃气,不必拘于非汗、吐、下才能耗伤胃气,导致心下痞鞕,噫气不除。

黄某,女,40余岁,河北省宁晋县北鱼村人。1969年10月2日诊。

患者前患消化不良,服药数剂稍瘥,随即出现噫气频频,又服药数剂(药品不详)未见寸效,始来院就诊。经过问诊,不渴不呕,二便正常,惟觉心下痞鞕,胸闷不畅,噫气连声而无宁时。疑前医过用消导之品,戕损胃气所使然也。诊得脉象微弱,舌润无苔。

证属胃气虚寒,痰浊内阻。

法拟旋覆代赭汤以重镇而降逆,以丁香柿蒂暖胃祛寒,再益以理气温中之品以厚药力,庶可有济。

处方:旋覆花15克(另包),赭石30克(另包),清半夏15克,太子参15克,公丁香10克,柿蒂30克,沉香10克,陈皮15克,紫豆蔻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为引。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1次。

患者只服1剂,噫气顿除,诸疾若失。

按:《伤寒论》第166条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证虽未经汗、吐、下三法治疗,但过用消导苦寒之品,同样可以戕损胃气,不必拘于非汗、吐、下才能耗伤胃气,导致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必须举一反三才能得其真髓也。盖汗、吐、下消导苦寒均治病之法也,用之恰当,则可愈病,不当亦足以益疾,此症即其例一也。

旋覆代赭汤之治,以旋覆花辛咸下气、涤痰;赭石重镇降逆;半夏降逆祛痰;生姜祛痰止呕;太子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以治其虚。诸药相伍,熔于一炉,共同起到扶正益胃,降逆化痰,使中气健而升降和,痰浊降而痞噫消的作用。本方不仅用于外感热病之后,尤其对慢性胃肠病应用的机会极多,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幽门不全梗阻的恶心呕吐等证,用之得当往往能收覆杯之效。

余在临床应用本方,依据脉症,往往师其义,而灵活机动地予以化裁、增损,效果颇著。兹简介于下。

1.胃热呕逆者,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陈皮,竹茹、芦根、枇杷叶等,以清热降逆止呕。

2.胃寒呃逆者,在本方基础上,加陈皮、砂仁、白豆蔻、丁香、柿蒂、刀豆、沉香,以温胃祛寒,降逆止呕。

3.肝气犯胃,呕恶,噫气,胃脘胀痛者,本方加乌药、沉香、香附、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4.肝气犯胃,噫气反酸者,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吴茱萸、黄连、牡蛎、瓦楞子,以降逆止呕,清肝止酸。

5.脾胃气虚呃逆者,倍生姜、人参,加干姜、丁香、柿蒂,以温益脾胃,降逆止呃。

6.妊娠呕吐者,本方加吴茱萸、黄连、紫苏叶、砂仁等。

7.心下有水气,心烦喜呕,心悸,不渴者,本方加云茯苓、白术、泽泻等。

8.伤食,胃脘胀满,腹胀,嗳气频作者,本方加川厚朴、陈皮、枳实、建曲、鸡内金等。

9.哮喘正气虚而痰浊未清者,可用本方以扶正降逆,顺气化痰。

10.慢性肝炎见有嗳气上逆者,本方加青皮、陈皮、佛手,白芍等。

11.食管癌患者,加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急性子12克,可以缓解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